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2022-04-02许为宾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许为宾

摘要: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点及其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树立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建设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筑造丰富多样的融合育人课堂,打造多方并举的融合育人平台。

关键词: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2)02-0062-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2010

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2019年3月,教育部在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建设工作中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五育’培养过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从上述政策内容来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1]。在此背景下,探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现有文献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观点:一是高校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劳动教育上,以“劳创融合”为基础开展劳动教育;二是高校应当把重心放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上,以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发展。事实上,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共性,使其在融合发展上存在较高的可行性。基于此,本文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出发,在理论层面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共通点进行分析,并結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合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义高校推行劳动教育是为了系统地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完成自身的全面提升。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工具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发展[2]。传统劳动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方式的教授,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则拓宽了边界,强调对劳动精神的培育,发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3]。二是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协调统一。劳动教育中不仅包含了对学生体力劳动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智力劳动素养的培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劳动内容与劳动方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要想实现劳动教育的创造性发展需要紧跟时代特点。三是坚持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劳动教育之中,要坚持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勇气与智慧,在时代发展中洞察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机会,培养出既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又具有时代责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推崇的精神价值不仅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精神价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体系不仅包含了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注重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积极吸收前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宝贵经验,更要把握时代特点,选择最适合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

综上可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教育的壁垒,在以下三方面具有共同性:一是注重创新,二是重视实践,三是突出责任与担当。因此,二者的融合发展具有时代价值:一是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劳动教育对于创造性劳动的重视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情形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进一步的延伸与巩固,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深度培养。二是有助于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而展开的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变革,二者的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解决高校中偏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所导致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问题。二者在实操中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商业精英人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对劳动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视,有助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责任心,敢为人先的社会商业精英。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1.教育目标的互补性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目前,高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素质,让高校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悟劳动之美,为社会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能够实现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型人才;而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与创新创业能力[4],在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勇敢、敬业等优秀品质,为社会输送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者。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石。劳动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价值引领与精神养分,帮助学生形成勤奋、敬业的优良品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劳动教育还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实践课堂,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目标的认识,在创新创业中引领学生对智慧劳动产生兴趣,实现其智力劳动素养的提升。

2.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目前,高校在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主要包括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实践教育[5]三方面。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为基础并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知识教育方面,不仅包含了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关的劳动知识,更是涵盖了学生在走向职场之时所需的劳动安全、劳动心理健康等多种实用型知识;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志愿服务、校园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提升自己的劳动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创新创业品格、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6]三方面。在创新创业品格方面,主要通过对企业家故事的宣傳与学习,邀请优秀企业家分享创新创业故事等形式进行;在创新创业知识方面,以学生专业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完整的创新创业过程,掌握创新创业规律;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大赛。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诸多交叉性:在劳动思想教育和创新创业品格方面,对辛勤劳动的认同与尊重,和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勤奋、脚踏实地等优秀品格一脉相承;在劳动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方面,二者均强调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加深对劳动教育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在劳动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二者都强调在“做中学”,走出课堂,将教育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由脑到手全面提升。

3.教育方式的统一性

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实践一直是其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特定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转化。比如,华北理工大学开设了与学生专业高度相关的劳动技能课程,在实践课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从“知道”到“做到”,强化其劳动能力与专业素养。创新创业教育强调要改变现有的只听不做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摸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四川大学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了一条“i创街”,让学生实现自我经营、自我管理。

4.教育结果的一致性

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通过对劳动精神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通过对劳动技能与劳动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通过对企业家精神的学习,让学生继承与发扬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开拓型创业者;可以通过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素养。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7],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实干型人才。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1.融合育人理念未达成一致

虽然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提出已有两年,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中过于注重学业成绩,使得部分院校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施行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价值的培养,导致融合育人理念出现分歧。

部分院校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流于表面。例如,部分院校将劳动教育单一化为“体力劳动”,在推行劳动教育时,只是简单地将体力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忽视劳动教育所重视的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智力劳动的推崇[8];部分院校在施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将学生所组建的创业团队数目及其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如此,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育人理念被定位成能创业、会劳动的大学生。

2.融合机制系统化程度不足

首先,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的教师缺乏,教师指导能力不足。要想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优质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而实践性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实力过硬,更要求其在实践方面也有一定经验。目前,高校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多由行政教师以及经管类教师构成,他们要么实践经验较多而专业理论不扎实,要么理论储备较好而实践能力不足。复合型教师的短缺,导致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课程效果不佳。其次,院校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9],导致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时指导能力与指导积极性稍显不足。由于时间、经费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院校缺乏针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的教师培训。此外,由于推行时间较短,考核、奖惩体系建设尚未到位,使得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融合效果不理想。最后,关于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较好地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融合课程的考核标准是怎样的,对于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果应该给予哪种程度的奖励……这些在现有的综合评价体系中都未给出明确说明,导致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时缺乏目标与积极性。

3.融合课程单一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在课程上进行有机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二者在融合课程上还不够丰富[10],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大班授课为主,统一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授课,在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方面表现差强人意;二是在实践课程融合方面,只是通过简单的创新创业模拟实验或者创新创业讲座与劳动教育主题相结合,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三是大多数院校更加注重线下教学,未搭建起较为系统的线上精品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选择时间与地点都很固定的线下课程,而不能利用更多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4.融合育人平台不完善

社会各方与高校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但往往各自为政,能够践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成果的融合育人平台尚待完善。一是政府部门虽然大力提倡高校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但却并未针对这一教学实践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二是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经营风险与经营成本的考虑,在实践层面未与高校达成长期的合作意向;三是部分高校在培养方案、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其难以与企业、政府展开更为深入的合作。因此,政府、企业、高校在劳动教育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方面缺乏统一的统筹与运营平台,不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1.坚持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

要想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坚持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以向社会输送符合时代发展的实践型人才为基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一是让创新创业教育借助劳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精神动力[11]。挖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的先进理论,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前进,并在融合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进而推动大学生勤劳、勇敢、团结、合作等优质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多管齐下,调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之中体悟劳动之艰、劳动之美,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共生”。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为传统劳动教育实现新时代的新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实践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劳动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信念,從而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建设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

要想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以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为基石。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实践之中完善融合育人机制,促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一是在学校层面建立更完备的组织体系,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的两个重要育人方向,要想实现其有序发展,需要高校制订好严格、有序的分工流程,保证在实施过程中思路不乱。通过在不同级别的组织结构中设立不同规模的保障机构[12],确保各层面领导、各类教师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参与进来。在融合之初,可以先采取小规模的试点,从一个学院出发,整合各项资源,促进各个主体间的积极互动,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环节的有效融合。二是推动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在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可以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或企业家开设讲座,增加教师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知识与实践素材;在实践培训方面,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专项培训,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与奖励机制,把参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所获得的成就纳入教学考评体系,并给予相应奖励,从而提升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的积极性。三是针对学生建立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实施者的角色,更承担了评价者的责任,因此,应针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之中取得的各项成果建立一个标准的评审制度;支持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活动代替部分课程,并以此方式申请学分;在评优评奖方面,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指标,进而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筑造丰富多样的融合育人课堂

一是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发展中,不仅要做到“全覆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差异化”的培养[10],在教学内容的把控上要紧跟时代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的设置上,应采取针对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与针对部分学生的拓展课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一些基础课程采取必修的大课形式,普及基础劳动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而拓展课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进行选修。这些方式可以提高学生个人意愿与课程的匹配程度,帮助高校做到因材施教。二是搭建第二课堂,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课程提供载体。学校可以对现有的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及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更为完整、系统的实践课堂;可以邀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举办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教育活动,推进校企合作;可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甄选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使其从企业的岗前培训以及实习工作中进一步理解工作中所需的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在实习过程中推动自身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创新性思考。三是紧跟时代新潮流,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互联网+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平台[13]。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加快速便捷地了解当前的热点话题与企业前沿动态,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打造线上精品课程,为有意愿进行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对于劳动伦理与创新知识的学习。

4.打造多方并举的融合育人平台

一是政府层面。政府可以针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对不同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包括专项资金、减免税收、政府采购以及专属审批通道等多项支持,解决学生资金匮乏的问题;可以重点扶植一批与学校进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企业,针对表现优异且有发展前景的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法律、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联合主流媒体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积极的宣传[14],营造出有利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社会环境,增强企业与高校的融合发展信心。二是企业层面。企业可以与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推进校企创新创业基地、劳动创业孵化空间等实践场所的建设,积极派遣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定期开展交流会,分享企业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为高校师生碰到的各种实践问题答疑解惑;可以定期邀请高校师生进入企业的经营场所参观与体验,帮助师生开阔视野;可以分析行业动态与企业困境,引导高校师生进行课题研究,从而实现企业的技术突破。三是学校层面。高校需要树立主体责任意识,作好整体布局:发挥自身合作优势,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搭建学生与外界合作的双向通道,保障学生在与企业和政府合作中的合法权益;对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要作好整体规划,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等多个环节做到相互促进。高校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对于优秀的人才可以采取“学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模式,施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师制度”,既保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解决其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此外,高校还需要改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条件[15],对于学生与企业在合作中所需的资金、场地、技术等提供相应支持,保障合作项目落地实施。

五、结语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精神的重要举措,建设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课堂,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更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点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融合育人理念、融合育人机制、融合育人课程与融合育人平台建设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坚持协同共生的融合育人理念,建设系统全面的融合育人机制,筑造丰富多样的融合育人课堂,打造多方并举的融合育人平台,从而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有效融合发展。

尽管本文针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参与主体来看,依然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首先,政府应大力宣传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高校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并牵头整合资源为其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高校应积极响应号召,完善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形式、实施、评估等各方面进行构建,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运行保障;最后,大学生应深刻理解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堂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课堂之中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提升实践能力,拓宽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空间,为未来就业乃至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逻辑、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0):66-71.

[2]袁平凡.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历史思考——兼论职业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7):38-44+64.

[3]马志霞,黄朝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60-66+78.

[4]胡细根,谢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5):53-56.

[5]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49-56.

[6]丁玉斌,刘宏达.大数据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1):72-76.

[7]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8]王莹,王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7-71.

[9]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4):116-124.

[10]杨秋月,顾建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23-128.

[11]施永川.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38-45.

[12]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1):103-109.

[13]葛建伟.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34.

[14]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的立场[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33-42.

[15]李北群,华玉珠.行业特色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与路径[J].江苏高教,2018(4):22-25.

Abstract:Promoting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tim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labor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se two form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idea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namely,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concept of "coordinated symbiosis", to build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education mechanism, to develop diverse integrated education classes, and to set up an integrated education platform by multi-party forces.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