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视频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2022-04-02高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科普

高妍

科普视频是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媒手段,它生动形象、趣味性强,能很好地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疑”定题、因材延伸、二次加工、时间留白、巧借平台等方式,利用科普视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渗透科学探究方法,在锻炼学生科学思維的同时维持其科学探究热情,从而多方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但中国科协调查发现,小学生科学知识素养的达标率仅为23.16%。这说明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仅靠科学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借助科普读物、科普视频、科普音频和科普场馆等其他的科普材料和手段。但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到方便可操作、教学效果好等因素,科普视频是最佳首选。科普视频不但向学生传播了科学知识,还有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特点挑选合适的科普视频,并结合视频特征适当二次加工,创建钉钉网络讨论平台,将课上探究延续至课下,除了讲解科学知识外,还要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全面落实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科普视频的前世今生和教育意义

(一)科普视频的前世今生

科普视频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视频。它是在互联网时代响应科学普及要求下催生的产物。目前传播比较好的科普视频主要为电视科学节目和互联网科普视频,其中最早出现的是 BBC、DISCOVERY和NHK制作的视频。后来,国内各地方台也兴起了电视科学节目的制作,例如《新闻大求真》《是真的吗》,再到现在短视频平台兴起,又涌现了一批抖音、B站上的互联网科普视频。科普视频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生活知识求证类、原理知识拓展类、实验验证类、科学纪录片等。科普视频的制作可以基于生活中的某一细节展开研究,从而发现科学真理,也可以是对热点事件背后的“科普”探究,多样性的科普内容能满足不同人的求知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科普视频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科学的主流方式。

(二)科普视频的教育意义

1.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相较于科普读物的传统图文形式,科普视频采用动画、3D、手绘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改知识晦涩难懂的过往,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便于小学生理解。

2.趣味性强,激发兴趣

科普视频里有学生平时没见过的延时拍摄技术下的植物生长过程,或是镜头放大后小动物的捕食过程,有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带领他们探究,有无数新奇好玩的景象给他们带来震撼。科普视频由于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和趣味性,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寓教于乐,收获成长

科普视频除了能带给学生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也会让学生观看后了解到自然的美好、宇宙的浩瀚。学生还可运用视频中学到的知识点解答心中的困惑,在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普视频中渗透的观察、比较等科学方法,形成先提问、猜测原因再实验论证的科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无形中也提升了。

二、科普视频教学困境和原因解析

(一)科普视频教学困境

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科普视频的重要性,但是他们的教学方式通常过于简单,仅将科普视频作为知识普及的手段,缺少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对科学方法的讲解。且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视频里神奇的现象会吸引学生投入,可学生几乎不会课后探究,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也是囫囵吞枣。因而,科普视频在课堂中的教学并没有达到高效,也不能达到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二)科普视频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选材缺乏考虑,针对性不强

科普视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基于其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教学。因此,教师在挑选视频前,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适当搭建知识梯度,延伸知识容量。如果视频内容太过晦涩难懂,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此外,视频风格要生动有趣,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加入卡通形象、立体三维和动画,在给学生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教师播放科普视频的时间也不能太长,要考虑到学生的专注时间短,对长视频进行合理剪辑。

2.讲授方式单一,探究性不足

教师要对一些科普视频进行二次加工,让学生经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针对注重普及知识的视频,教师需先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增加互动环节,提问学生猜想,再播放实验视频验证猜想。这样,学生就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用实验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时,不要急于全部讲完,要留一半给学生思考,这样学生不仅发展了思维,也巩固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3.止步课内教学,缺乏延续性

合理利用钉钉,课上课下相结合,给学生创建一个谈科学、玩科学、学科学的课下讨论平台,将课上视频教学的影响延续至课下。日常教学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课后在家尝试视频中的实验,然后在校向教师请教实验失败的原因,或是分享实验成功的喜悦。但这种现象只是个例,要想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课后研讨,钉钉功能里的“圈子”是个很好的选择。学生可以在圈子内呈现自己的作品,相互激励,相互分享经验,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三、科普视频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领,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下面就如何利用科普视频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以“疑”定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生活中的困惑作为研究的起点,以“疑”确定每次科普视频播放的主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现象质疑的精神。许多科学家的研究都源于提问,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身边的现象和事物越来越习以为常,缺少观察和思考。每单元的教学初始课,提问学生“你想研究什么问题”时,他们常常说不出什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而丧失了主动思考要学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实验室增设“问题墙”的方式,记录学生生活中的困惑,然后由此确定视频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收获学习自主权后,会更有动力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出问题开展研究。

(二)量身定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科普视频知识的拓展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为他们搭好知识梯度。教师可通过提问“这方面知识你了解多少”进行调查,在明确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合理搭建知识梯度。确定了教学起点后,教师以科普视频为媒介,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舍弃过于深奥和复杂的内容。只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量身定做的视频教学,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利用科普视频讲解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时,提问一年级学生:你们见过雪山喷发吗?播放科普视频后,再提问学生用到了哪些材料,出现了什么现象。整个过程侧重于让学生感受实验变化带来的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不必将侧重点放在对实验原理的掌握上,实验材料也要避免出现他们不熟悉的物体,宜选用白醋、牛奶、洗涤精、小苏打等常见的日常用品。而教学六年级学生时,则采用另一种教学方式,可在播放酸碱中和的科普视频后,介绍“酸性”和“碱性”等专有名词,然后侧重加强学生对“酸碱中和”这一科学原理的理解,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此例可见,教师在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讲解相似知识时,侧重點和知识拓展量也要恰当,吻合学生的当前认知,以科普视频为载体,合理搭建梯度,因材延伸。

(三)二次加工,引导学生科学猜想

很多教师在使用科普视频时,侧重于科普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渗透,这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应当结合视频内容,利用适当停顿、增加互动等教学手段对科普视频进行二次加工。当播放的科普视频聚焦探究问题后,教师这时暂停播放,引导学生科学猜想,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想,让学生学会有依据地猜想。学生猜想后,再接着播放视频中的实验,渗透用实验找证据证明猜想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便经历了“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整个探究过程。教师通过对科普视频的二次处理,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时间留白,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

若教师在借助视频教学时放任不管,让视频从头播到尾,学生也就抓不住重点,只感受着视觉的冲击,缺少思维的跳动。这种视频教学宛若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地接受,且只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适当停顿,时间留白,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讲解实验原理之前,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然后生生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通过思考自行补全内容。只有当正确答案从学生的口中说出,才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知识。合理的停顿,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也能达到高效教学目的。

(五)巧借平台,延续学生的探究热情

要借助钉钉平台,营造一种谈科学、做科学、研究科学的氛围,将课上教学的影响延续至课外。学生在钉钉圈子里展示线上作业,可以及时呈现给圈内的所有人看,其他人也可以在上传的视频或图片下面留言。学生通过秀作业的方式,或分享自己完成作品的喜悦、或交流自己失败的困惑,这样科学研究的氛围就形成了。例如,在课上播放了水的一系列神奇现象的实验后,不少学生回家录制自己尝试实验的视频上传打卡。但有一部分学生实验失败了,他们也在圈子里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也有学生热心地在下面帮忙分析。教师看到后第二天再在班级里掀起头脑风暴,引导班级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谈话后班级研究的氛围变得更浓,之前没做的学生为了和同学有共同话题,也在课后进行了尝试。

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的纸质作业,在钉钉圈子里提交线上作业,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更个性化、影响力更大。而话题和秀作业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深入研究。

总之,在科学课上借助合适的科普视频辅助教学,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在感受世界神奇面貌的同时爱上宇宙与自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处理科普视频后,还能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锻炼科学思维。在钉钉圈子平台提交个性线上作业不仅能巩固所学,讨论话题的形式还能推动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因此,用好科普视频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素养科普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普达人养成记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