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的艺术
2022-04-02陈阳
陈阳
摘要: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用矿物质或者是从植物中提取颜色进行织物染色的工艺。传统的扎染方法为现代扎染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人文艺术给当代社会带来了很多无限的遐想。通过这次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染色工艺,在各种扎结技法的尝试与体验中,体会扎染工艺的本质和防染艺术的形成过程。为未来扎染艺术的发展提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扎染艺术、拓展课堂、初次实施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千百年来,民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品,凝聚了丰厚的民间智慧,寄托着百姓情感和美好追求。扎染,是中國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在几百年的流传中,用作衣着、被面、包袱布等,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扎染艺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以传统的师徒模式进行,学徒要解决扎染知识技能经验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借鉴古人学习工艺方法的基础上,在学习扎染的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现场示范为只要环节,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扎染的过程,为创新打好基础。
一、扎染的课程概述
扎染又称扎缬或绞缬,主要以线、绳的捆、绑、等方法起到防染的作用,其成品可形成特殊肌理变化的图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扎染拓展课程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能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基本要素不外乎“扎”和“染”两字。“扎”和“染”的工艺属于手工技能,其工艺的创造需要时间与耐心,能协调心和手的默契。开设扎染课,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扎染艺术的传承文化,在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到扎染的不易及在染色过程当中因扭绞捆绑产生染色不均而获得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扎染的工艺,不断尝试和体会不同的扎结所形成的不同肌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二、扎染的过程
扎染课程在学校先以4次课程为一单元(一周一次课),分3单元进行。在课程中我们能了解到的扎染的工艺是最容易学会的染色和结扎,这只学到了扎染的皮毛而已。
染料主要以网上购买的靛蓝为主要染色成分,更贴近古法染色工艺,在颜色上可以保存更长久。材料用纱布、纯棉布棉麻布料,棉线,尼龙绳和其他工具来进行染色。最后达到的效果就是被捆绑的部分不会被染色或有渗透产生的颜色色不均的现象。只要我们能把扎染的基本方法掌握,对于图形、色彩、浓淡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制作。“谁心随欲”就是扎染制作的最大好处。
教学过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教学开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鉴赏优秀的扎染作品为切入点,向同学们展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优秀作品,使他们领略先辈的手法韵味,为扎染课程奠定基础。接下来是中间的重要环节——教师的“现场示范”。对于一门手工课程来说,现场示范几乎是每一个手工艺教师或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用到的一项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传授,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结扎和染色的技法。最后是动手实践和实践过程中的交流点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提问,并及时解决困惑。使之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教学工具的准备到课堂中的现场示范,以及对成果的交流点评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
由于材料准备的不够充分,学校的第一节课只简单运用棉线结扎。在结扎的过程当中同样出现,由于年龄段及手工能力掌握的不一致,染色效果主要以蓝布当中的一些浅色纹理为主,甚至有一些在染物的浸泡搅拌中,白线脱落,导致直接染成了蓝布。(图2图3)
三、扎染的艺术特点
扎染的艺术特色鲜明,历史源远流长,手工扎染的图案同样自然活泼,优雅大方、别具特色。扎染的蓝白二色构成了一个宁静平和的世界,给人以一种古朴的意境。
扎染艺术的特色之一在于其美中所体现的偶然性,可以说任何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管它与其他别的染色工艺来比较它的形式美都是非常强烈的。扎染艺术是靠纯手工进行扎结、缝制、染色、因为扎紧染料无法穿透,所以拆线后形成各种图案。由于扎结方法多变,扎结的力度有松有紧,以及不同性质的染料渗透速度的快慢等工艺条件的影响,使得扎染作品会产生出微妙、丰富的色晕变化。
扎染艺术在实施过程中是被捆绑或是扎结起来的状态,因此,从作品制作后直到拆线过程中的那种猜测、期盼、想象与等待的心情会一直伴随创作者左右,这种伴随着紧张、愉悦、惊喜的心情是其他美术课程无法体会到的。
四、结语
我们在扎染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扎染,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朴素自然的艺术个性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们的自然生活,是人们勤劳朴质、诚实善良、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的生动表现。如今,扎染在人们心中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志。在未来扎染艺术的发展更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不断学习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兵.浅议扎染的独特艺术语言[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8)
[2]杨建军.扎染艺术设计教程[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鲍小龙.扎染与蜡染艺术[M]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4]管兰生.现代扎染创作新探[J]装饰,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