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效率
2022-04-02黄敏
黄敏
摘要:对于农村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难以监管,祖辈对孩子很溺爱,以至于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差,法制观念一般都比较淡薄,所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就显得特别关键,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对促进初中的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提升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还能教给初中生基本的法律常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法制观,避免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基于此,以下对探讨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效率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优化教学模式;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效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0-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能够有效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确保他们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但是由于受以往固有的观念,农村的学校一般都不注重道德与法治课,没有有效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程价值也被忽略,因此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只有借助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契机,才能更好地转变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率,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
一、借助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以往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能激发孩子们有效的参与课堂,更别提在课堂上质疑问难了,课堂气氛沉闷、无趣,
渐渐的孩子们都觉得比较乏味,很难从课堂上学的有用的东西,学生的水平也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沉闷,案例教学具有开放性,教师将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案例中,为初中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促使初中生积极投入案例的课堂讨论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师生互动。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挑选跟所讲知识相符合的案例,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并且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还要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情节性,最主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案例的研讨中受到道德、法治的熏陶。并且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老师要灵活的应用信息技术,最好以视频的形式有效引入所要学习的案例,让孩子们获得形象直观的感受,促使初中生能够快速融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案例的分析总结,要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进行自由的探讨,促使他们畅所欲言,并让他们说出判断的依据和理由,其他人可以进行反驳,也可以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总结,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探讨,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做出本小组的案例总结,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班内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实现知识的优化和互补,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二、强调学生主体,优化教学模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始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绝不可越俎代庖,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孩子们,从而忽略了让孩子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应该采取新颖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并能够学以致用,最终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应当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变成有用的、有益的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章节讲述了学生在社会中担任的角色以及他们奉献社会的义务。在这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应当革新教学模式,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将学生真正带入社会中,利用公益行为,让他们知晓奉献社会的重要性。在公益行为中,教师应当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同时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能兼顾学生的社会公益任务。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整理衣物等,或者在学校附近进行义务大扫除,以此来帮助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
三、巧用现代工具,增添课堂乐趣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通过教学观察我们看到,许多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持一种不感兴趣的态度。在大多数学生心目当中,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应对考试、升学。这样的心态使得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所在,也就不利于他们去探索、发现这门课程的有趣之处。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观念、投入课程学习,教师首先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也因其资源豐富、方便快捷的优势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不妨从课堂趣味性的提升这一角度切入,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教师可以借助播放一段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导入。听到熟悉的音乐节奏,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引导式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是什么主题?”学生可以轻松根据歌名、歌词回答出“家人”这一答案。教师可以继续播放音乐并引导:“是的。在大家心目中,‘家人’是怎样的存在呢?如何与家人相处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呢?”……借音乐与问题鼓励学生围绕“家人”“家庭”等相关主题进行回忆、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一定兴趣,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做好铺垫。
结束语
教师在优化教学模式时,首先应当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以便从他们的生活中发现与道德法治相关的因素。结合这些因素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再优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让他们不仅通过听与看接收知识,还要身体力行,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国兴.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初探[J].名师在线,2020(18):76-77.
[2]苏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3]方磊磊.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