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弘扬路径
2022-04-02王万奇
摘 要:志愿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彰显为人民服務思想、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特征。新时代,只有坚持以志愿服务法制化、机制化确保志愿精神弘扬的长期化,以志愿服务社会化、品牌化助推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的大众化,以志愿服务体系化、组织化实现志愿精神弘扬的高效化,才能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志愿精神;弘扬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1.02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1-016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号召全社会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深挖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以及探求志愿精神的弘扬路径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内涵
2019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1]为了更好地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弄清其内涵是首要任务。
新时代志愿精神凸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衡量党政部门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促使新时代志愿精神必须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核心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放在首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本质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新时代志愿精神密切相关,成为新时代志愿精神的重要内涵,助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向前发展。
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着时代精神。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于变革时期的我国社会出现了个别不道德、不积极的现象,为这个时代所不容,为人们所斥责。但对于“变革”我们不能只看到“变”的复杂与曲折,也应看到“革”的本质与内涵。如同当前我们评选或是寻访“最美”一样,虽经历变革之艰辛但期盼的依然是“美好”生活。而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期望物质生活的美好,更在于精神生活的美好。新时代人们正在自觉地将志愿精神从理性个体化向自身世界演化。新时代志愿精神不会停留于理论的品质拥有,而是要达到实践的维度,并且要从个体的践行发展到社会大众共同参与,进而实现“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存在。新时代志愿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志愿者们在真真切切地服务他人、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能力上的提升和思想道德上的升华。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为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的社区志愿者点赞,并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2]伴随志愿者人数的持续增多,新时代志愿精神也将助推整个社会的进步。而且按照精神生成的一般规律,志愿精神不可能是静态的存在,必然有自我发展与复归的过程,有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新时代志愿精神正在经历个体化形态的扬弃与类存在发展的过程,这是立足于新时代具体现实需要而否定过往的本能超越,更是实践指向下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志愿精神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同样呈现出多样化。这既是新时代随着社会开放程度加大人们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思想交织碰撞过程中自主选择性得到增强的必然趋势。而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在根本要求上具有同向性。[3]其一,志愿者们通过真诚的奉献,以不计任何报酬的方式,为他人送去温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其二,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领域的志愿者们,不问出处,对不同的受助者提供着同样真诚的帮助,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向社会传递着“平等”的理念。其三,志愿者们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其四,志愿者们完全自发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毫无保留、竭尽所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即便遇到困难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无形中体现着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诚信”品格。其五,志愿精神倡导的互助及友爱精神,体现着友善的情怀。志愿者们心存善念,为他人提供善意帮助,增进人们之间的情感,表达了全社会对“友善”的追求。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字面意思来看,还是从深层的内涵来解读,新时代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都是对个体社会意识的强化,表达着人们对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
二、新时代志愿精神的特征
受社会变迁、人们精神世界变化以及人类发展内在需求改变的影响,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只有认识到这三个统一,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具体特征。
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新时代志愿精神合乎规律性指的是合乎社会变革规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变革中的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志愿服务组织,这些“第三部门”作为民间力量在助推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伴随着志愿服务组织在社会中的迅速壮大,志愿精神在新时代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新时代志愿精神所体现的正是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认同、对他人的友爱,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愿景是吻合的,是对公共性价值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变革是同向而行的。新时代志愿精神合乎目的性指的就是合乎人的自身发展目的。人的自身发展目的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具有目的性地做一些事情,这里包括客观与主观两种目的。从客观来看,随着新时代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在经济上有了更多的剩余来支撑自己与他人分享,奉献社会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现实条件下得到激发。这也就印证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理。从主观来看,社会变革在给人们带来不断增强的独立意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催生大家的社会公共意识。这反映出新时代人们心理变迁的一种积极的辩证法:独立个体的成长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增长。践行新时代志愿精神,不仅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达到了人们自身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新时代志愿精神符合社会变革的规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为新时代人们自身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满足了人们的内心诉求。gzslib202204021911新时代志愿精神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人们的精神境界高低不一,精神追求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性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对先进人群予以鼓励表扬,又要对普通大众表示肯定欢迎,进而将先进性的追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为不同精神境界的人们提出不同的期许。志愿精神中的“奉献”在新时代表现为人们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即是对社会中个别先进分子的高要求和对普通大众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目标设定,更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新时代我国社会涌現出大批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恰恰证明了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相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达到这一高度。志愿精神中的“友爱、互助”在新时代表现为人们精神境界追求的广泛性,这与新时代人们多样化的价值追求现状是符合的,为人们参与志愿服务降低了标准,有效扩大了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满足了更广泛人群的精神追求。而“进步”则是新时代人们基于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共同情感诉求。人们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必然实现个体的进步,而个体的进步汇集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综上所述,新时代志愿精神不仅可以有效弘扬先进分子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为全社会树立学习标兵,而且充分调动了普通群众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积极性,推动着整个社会向上向善,不断进步。
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首先,新时代志愿精神体现了与新时代的契合性。新时代需要新的精神动力,新的精神动力源自人民群众精神境界的整体提升。新时代志愿精神是人们在伟大奋斗中激发出来的,反映了人们追求进步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人们广泛认可和普遍接受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新时代志愿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超过1.6亿,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更宽,覆盖面更广。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志愿服务组织在短时间内便可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向心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时代志愿服务越来越趋于专业化和职业化,适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精准化的帮扶、专业化的救助、职业化的操作,带动社会各行各业之间有效联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同时,新时代志愿精神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继承。时代精神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滋养,志愿精神同样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来不缺乏‘志愿文化,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等等,都表达着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追求。”[4]新时代志愿精神将自身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着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精髓,主张摒弃个人私利,追求大爱、大义;强调“爱”,不止于爱自己的亲人,更要爱众人,在全社会形成爱待他人、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编织出爱的社会关系网;强调助人为乐,乐善好施,鼓励有条件的人面对穷困之人时,要甘于伸出援助之手,做到能帮就帮。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志愿精神不仅体现了时代性,更彰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既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三、新时代志愿精神的弘扬路径
“从一定意义上讲,志愿精神的涵育和弘扬,是宏大的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地的有效载体、重要抓手。”[5]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其一,以志愿服务法制化、机制化确保志愿精神弘扬的长期化。自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共青团组织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机制化的发展,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也正是基于此,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20多年间取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使得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志愿者的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升,社会中对志愿者的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甚至有部分人误读志愿者的服务行为,拒绝接受志愿者的帮助。这些都表明,志愿服务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志愿精神并未完全被社会所认可。同时,在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从志愿者的招募到志愿公益基金的认捐与使用,再到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归属等,都急需有效的机制保障。新时代推动志愿精神弘扬的长期化,必须在志愿者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机制、管理机制、资金筹集及使用机制等机制的制定中下功夫。而在机制制定中既要体现全国志愿服务的整体性,也要兼顾地方志愿服务的特殊性。法制化是志愿服务的终极保障,是机制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也需要与机制化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共同确保新时代志愿精神弘扬的长久化。
其二,以志愿服务社会化、品牌化助推志愿精神弘扬的大众化。新时代志愿精神弘扬要实现大众化,就需要采取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将志愿服务的发展当作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项关键事业,要在全社会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志愿服务的社会号召力,扩大志愿服务领域。新时代志愿精神弘扬的大众化,首先要继承传统志愿服务项目。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开展经验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而且这些传统服务项目,仍旧可以满足社会中大部分人的需要,依然是新时代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的基础力量。对于这类志愿服务项目,要在持续做大做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动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其中,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同时还应不断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继承传统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为进一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奠定基础。而品牌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就是要敢于直面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法律问题、医疗问题、卫生问题、心理问题等。但这些问题解决难度高、专业性强,志愿者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并在社会中产生一定影响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特长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弘扬志愿精神。gzslib202204021911其三,以志愿服务体系化、组织化实现志愿精神弘扬的高效化。新时代是志愿服务大发展的大时代,各种志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大家熟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春运志愿者外,还有环保志愿者、文艺志愿者、巾帼志愿者以及急救志愿者等等。由于各个志愿服务组织间的有效的沟通还不够,志愿服务过程中难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很难形成合力,常常出现志愿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志愿服务体系化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化建设,首先,要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统一管理。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应将各个领域的志愿服务组织联合起来,协调各大志愿组织,发布志愿服务条例,评估志愿服务质量,监督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等,促进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共同发展,实现志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各志愿服务组织要加强自身内部体系化建设。当前个别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不成体系、组织松散,只是在节日期间或是活动期间才亮出志愿组织的身份,等节日或是活动一结束就销声匿迹。加强内部体系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志愿服务策划机构、实施机构、协调机构、宣传机构、评价机构等。从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设置、有效推进,到志愿资源的协调,再到志愿活动的宣传和评价都应设置具体的负责机构,从而确保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落到实处,让参与者更有存在感,让受助者更有获得感,进而促进志愿服务组织良性化发展,实现志愿精神弘扬的高效化。
2020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们的“最美逆行”和默默奉献,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缩影,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缩影” [6]。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们不仅在面对多元思潮冲击时需要志愿精神的滋養,而且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也需要志愿精神的助力。相信伴随着新时代志愿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人们一定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整个社会也将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志愿服务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9-07-25(2).
[2] 习近平为志愿者点赞:你们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EB/OL].(2019-01-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18/c_1124009449.htm.
[3] 李玮,林伯海.新时代中国志愿精神的内涵特点与培育践行[J].学习与实践,2018(10):135-140.
[4] 王万奇.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时代新人培育[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77-80.
[5] 陶倩.当代中国志愿者精神的培养研究(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
[6] 谢晓娟,柳杨.从抗击疫情中的志愿服务看新时代中国精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