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物思人,再说孙中山与中山舰
2022-04-02刘艾
1938年10月24日,在经过与日机75分钟的激战后,中山舰,一艘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军舰(原名永丰舰,护法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孙中山的坐舰),在武汉金口长江段被炸沉。这艘经历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孙中山广州蒙难等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一代名舰,就此陨落。
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被整体打捞出水。斑驳的舰体和众多随舰出水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过往。而这其中,中山舰与孙中山之间的故事,最牵动人心。
一块银质纪念牌,记载了一段患难与共的历史
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的“中山舰出水文物精品”展厅,有一块银质纪念牌。隆起的银质面板上,除横刻有“精神如见”四个大字外,还竖刻楷书八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广州变作大总统孙公誓师讨逆以永丰舰为座舰凡五十余日事后锡名为中山舰以存纪念二十三年四月偕海军陈部长同乘此舰追怀前迹谨识数语以励将士汪兆铭”。该题字是1934年4月由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的陪同下乘坐中山舰时所题。寥寥数语,反映出永丰舰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坚决捍卫孙中山的赤胆忠心。
永丰舰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是在护法运动期间建立起来的。1917年和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先后发动了两次护法运动,目的在于推翻北洋政府,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重建民主共和法统。尤其是在第二次护法运动期间,孙中山于永丰舰上指挥平叛斗争,与永丰舰官兵结下患难与共的革命情谊。
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后,解散国会和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武人专制,废弃共和体制。为保护约法,实现共和,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发起第一次护法运动。孙中山的护法主张得到程璧光等北洋政府海军将领的拥护,永丰舰在舰长魏子浩的率领下与海圻舰、舞凤舰、同安舰、豫章舰、福安舰、飞鹰舰南下广州,与先期到达的海琛舰、永翔舰、楚豫舰组成护法舰队,成为广州军政府的坚强后盾。
10至12月,福建督军李厚基支持的莫擎宇部和北洋政府指使的龙济光部分别试图颠覆军政府、消灭护法军,包括永丰舰在内的护法舰队为捍卫孙中山及军政府,先后参加讨莫、讨龙之役并取得胜利,孙中山备受鼓舞。由于北洋政府欲对西南实行“武力统一”,加上护法军政府内部矛盾尖锐,遭受排挤、失去实权的孙中山于1918年5月21日离粤赴沪,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1920年8月,孙中山倚靠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通过粤桂战争驱逐了桂系军阀,到广州重建革命政权,随后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进行北伐。1922年4月,孙中山以武力夺舰接管海军,驱逐了多效忠北洋政府的闽系海军官兵,并任命温树德为海军舰队司令兼海圻舰舰长,冯肇宪为永丰舰舰长。
然而,身兼陆军部长、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等要职,握有广东实权的陈炯明阻挠孙中山北伐,并勾结吴佩孚,图谋夹击北伐军。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密令部下炮轰总统府和孙中山在观音山的住所越秀楼,孙中山撤离后登上宝璧舰。
次日,当得知立场动摇的温树德将孙中山从宝璧舰转移至其座舰永翔舰上后,永丰舰舰长冯肇宪为确保孙中山的安全,设计将孙中山迎上永丰舰。在永丰舰上,孙中山和永丰舰官兵患难相扶,进行了为期54天的平叛斗争。后来,海军出现分化,海圻舰、海琛舰、永翔舰等原来支持孙中山的军舰接连叛变,但永丰舰仍然坚守立场。由于北伐军回援受阻、永丰舰弹尽粮绝,8月9日,孙中山离舰赶赴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陈炯明的叛变给了孙中山空前的打击。也正因为这场磨难,永丰舰与孙中山紧密相连,成为一代名舰。
枪托上的刻字,体现着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孙中山没有因为广州蒙难而走向消沉,反而加强了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联系,走出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即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发展革命武装,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北伐统一全国。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重回广州后,孙中山任命欧阳琳为永丰舰舰长。8月14日,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并勉励舰上官兵,称永丰舰“历多次险阻,曾不改其初志,实堪称美”。同年12月,海军司令温树德背叛孙中山,率领原护法舰队的部分军舰北上归附北洋政府,永丰舰则毅然留在孙中山身边。孙中山对永丰舰的耿耿忠心深表感动,怀着与永丰舰官兵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下令“永丰舰饷项、伙食与别种军队不同,着财政委员会照原定之数,提前发给,毋得延欠”。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国民党改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的标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前后,永丰舰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讨伐桂系军阀刘震寰、滇系军阀杨希闵部,等等,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
1924年6月16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创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强调,黄埔师生要“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要“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并为黄埔军校亲题对联一副:上联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为“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在中山舰出水文物上也得到了体现。
在被打捞出的中山舰上,打捞队员在二官厅找到多支“七九式”步枪。其中,有的步枪枪托上印有“革命军为主义而战,不怕死,不爱钱”字样。这句印在枪托上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的铿锵誓言,反映出孙中山对革命军人的殷殷嘱托,也是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体现。
舰名更改,是为了“长留纪念”
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是对孙中山的纪念。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政权垮台。冯玉祥将所部改称国民军并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统一大业。为争取国家的和平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决定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主张。11月13日,孙中山乘永丰舰视察黄埔军校,次日,再乘永丰舰至香港,转登日本邮轮“春洋丸”号北上。
遗憾的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为纪念孙中山、铭记永丰舰在孙中山广州蒙难时的历史功勋,3月20日,桂军总部顾问雷在汉致函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央委员会,表示永丰舰“不仅为革命军之健利战品,实是为总理生命所寄之唯一之长城”,恳请将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建议获得批准。4月13日,由代行广东大元帅府大元帅职务的胡汉民主持的易名典礼在永丰舰后甲板举行。永丰舰舰长欧阳琳及全体官兵将更名一事通电社会各界,表示:“永丰追随帅座有年,从患難最深,各将士思念不置,用敢更名‘中山,长留纪念,以期与各将士交相淬励,继中山未竟之志,事中山未竟之事。”在永丰舰舰尾处,铜片铸就的“中山”二字取代了“永丰”,揭开了中山舰风雨航程的新篇章。
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文物部门开始酝酿打捞中山舰。打捞工程启动前,湖北省文物部门对沉入江底的中山舰组织进行了多次探模。1988年5月,打捞人员在中山舰沉没地进行了首次探模,虽然找到了沉舰,但无法断定该舰的“身份”。1994年3至4月,打捞人员对中山舰进行第二次水下探模,于4月3日16时21分在沉舰舰尾处摸到有凸出感的“中山”二字是。至此,中山舰的“身份”终于确立。
如今,中山舰已恢复了往日“风貌”,陈列在为其量身打造的“家”、位于当年殉难地的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舰体陈列厅内,与舰上的6485件(套)文物一起,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历史,也诉说着它与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过往历史和深厚感情。
睹物思人,孙中山精神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