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泻浊汤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效果研究
2022-04-01徐虎军潘海英丁海龙
徐虎军,潘海英,丁海龙
高安市中医院,江西 高安 330800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后期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CRF 起病隐匿,病程进展多不可逆,若疾病早中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势必加速进入终末期,该阶段患者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并且需要长期消耗大量医疗资源[1]。故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西医研究CRF,将之划分为4 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肾功能代偿期、失偿期、衰竭期、尿毒症,目前从饮食、血压控制,纠正贫血、酸碱平衡等方面做对症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病情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2]。近年,中医学蓬勃发展,医学研究者们开始从我国传统医学寻找治疗CRF 的方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慢性肾衰竭”的病名。目前根据其临床特点、发展过程,将之纳入“肾风”“癃闭”“溺毒”“虚劳”范畴中[3],认为CRF 后期脾肾亏虚,浊瘀互结,应重视标本兼治。益气活血泻浊汤全方合用,具有益肾健脾、化瘀泻浊的功效;中药灌肠则有利于通腑泻浊。为深入研究中医药对该类患者肾脏代谢功能、血流灌注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观察102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应用益气活血泻浊汤+灌肠治疗的效果,望能为相关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根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高安市中医院2019 年2 月至2022 年3 月期间诊治的102 例CRF 患者为观察主体。根据入院先后时间分组,2019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期间入院的患者为参照组(51 例);2021 年3 月至2022年3 月期间入院的患者为研究组(51 例)。参照组男30 例、女21 例;最大年龄75 岁,最小年龄23 岁,年龄(48.56±6.48)岁;最长病程13 年,最短病程1 年,病程(6.48±1.23)年;疾病分期:Ⅰ期33例、Ⅱ期11 例、Ⅲ期7 例;原发病情况:高血压肾病18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6 例;糖尿病肾病17 例。研究组男29 例、女22 例;最大年龄73 岁,最小年龄18 岁,年龄(48.62±6.50)岁;最长病程12 年,最短病程1 年,病程(6.35±1.28)年;疾病分期:Ⅰ期31 例、Ⅱ期12 例、Ⅲ期8 例;原发病情况:高血压肾病17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 例;糖尿病肾病19 例。两组患者病程、疾病分期、原发疾病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与《慢性肾衰竭诊疗指南》[4]中关于CRF 诊断标准相符,合并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或倦怠乏力等症状,伴随明显的电解质紊乱;②患者意识清醒,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治疗,依从性良好;③符合脾肾气虚、浊瘀阻滞型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标准[5],存在≥2 项主症(疲软乏力、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或存在至少1 项主症伴随2 项次症(舌质暗紫,舌苔滑腻、口涎黏腻、胃胀)。(2)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脏等其他部位严重损伤;②目前正在进行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③特殊人群,例如妊娠、哺乳期妇女或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首先指导患者保持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饮食习惯,促使水电解质恢复正常,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其次,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100,规格:2 mL∶10 μg)1~2 mL 加10 mL 生理盐水(或是5%的葡萄糖)缓慢静注,1 次/d,治疗30 d。
研究组采用益气活血泻浊汤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益气活血泻浊汤药方包括黄芪、党参、山药、炙甘草、大黄、土茯苓、积雪草、丹参、当归、牡丹皮、泽泻、茯苓,取汤汁服用,1 剂/d,2 次/d,早晚各服用1 次,连续服用3 个月。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液选用中药生大黄、黄芪、蒲公英、益母草、煅牡蛎,各取30 g,加入炮附子15 g,加入清水300 mL 水煎制,保留250 mL 药液等待温热后实施灌肠。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参考慢性肾衰竭湿浊阻滞型辨证诊断标准评价两组中医证候(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积分。各项证候积分=0 分视为无症状;≥1 分表示有症状,按照严重程度由轻至重依次赋予1~5 分。(2)检测肾功能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以贝克曼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利德曼。(3)凝血五项指标使用希森美康-2000i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完成相关检验,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1.8 mL,将之放置于0.2 mL 枸橼酸钠试管中,抗凝剂:血液为1∶9 的比例,混匀,以3 400 r/min 离心10 min,要求在2 h 内完成。正常判断标准如下:D-二聚体(DD):0~1.40 μg/m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0~5.00 μg/ mL;纤维蛋白原(FIB):2.00~4.00 g/L;凝血酶原时间(PT):11.00~14.5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6.00~40.00 s,其中DD、FDP 浓度高于参考范围上限提示为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2.2 两组血清SCr 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SC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SCr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研究组SCr 水平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SCr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血清SCr水平比较()mmol/L
2.3 两组凝血常规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凝血常规指标DD、FDP、FIB、P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研究组DD、FDP、FIB 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PT、AP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常规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凝血常规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aP<0.05。
3 讨论
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慢性肾衰竭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后,其10 年生存率约为35%~55%。早期治疗能延缓疾病发展速度,延长患者生命时长,但该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注重早诊断、早治疗,但无特效药治疗该疾病。中医理论认为CRF 的病机多为脾肾亏虚,兼有瘀血、浊毒、水湿滞留。肾是先天之本,肾腑长期亏虚,机体内的气血、阴阳会受到影响,水侮土,肾虚及脾。肾主水,脾主运化,脾肾失常,膀胱气化失司,浊毒、水湿为患,日久瘀滞经络。故多兼有瘀血、浊毒、水湿等标症[6-7]。因此,治疗应以补肾健脾、化瘀泻浊为主。益气活血泻浊汤具有补肾健脾、化瘀泻浊的功效,将益气活血泻浊汤应用到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或能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本研究发现,联合疗法对于患者恶心呕吐、食少纳呆等症状的缓解效果较显著。分析原因在于,西医疗法的治疗时间过长可能会引发耐药,而中医疗法对机体的损害相对较轻。中医灌肠是将泻浊排毒药物通过肠黏膜吸收,把体内各类废物引出,达到排毒的效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体内的毒素慢慢减少,增加毒素清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毒素对机体的损伤,利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汤药中的大黄有利于清除肠腑内中的浊气,增强患者免疫力[8]。益气活血泻浊汤中的黄芪具有健脾补气、化瘀泻浊的功效;丹参有活血通络的功效;山药有补肾填精、健脾益肾的功效;党参有健脾益肺的功效;大黄有逐瘀通经、通腑泻浊的功效;土茯苓有解毒除湿的功效;积雪草有解毒消肿、清热利湿的功效;当归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牡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泽泻有利水渗湿、化浊降脂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炙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缓和药性的功效;诸药合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补肾健脾、化瘀泻浊的功效,提高整体的治疗效果[9]。根据药理研究,益气活血泻浊汤中黄芪含有的多糖类成分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大黄在减弱免疫排斥反应上有积极作用;土茯苓在调节免疫系统上有积极作用;泽泻和茯苓均可用于小便不利,能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的新陈代谢[10]。利用上述药物驱散体内浊气、清除淤积的湿热邪毒,并借助灌肠加快代谢产物、毒素排泄,可减弱、消除体内致病因素对肾脏功能的影响,从而遏制相关症状的发展。利用各药物调节免疫的作用来增强机体抵御毒素、病菌的能力,增强其抵抗力,可使其逐渐恢复正常的代谢水平,促进恶心呕吐、疲软乏力等症状消退。
对于慢性肾衰竭患者而言,除了遏制相关症状发展以外,如何保护其残余的肾功能尤为重要。SCr 是由人体肌肉组织中的肌酸经过新陈代谢后转化而成,其分子量相对较小,很少被肾小管吸收,主要经由肾小球滤过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当人体的肾功能受损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随之下降,SCr水平不断上升,故可通过观察SCr 水平的方式评估肾功能情况[11]。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肾功能改善情况较显著,说明益气活血泻浊汤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能有效保护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功能。分析原因为,益气活血泻浊汤中的丹参含有丹参多酚酸成分,该成分可以有效舒张血管,提高肾小球的血流灌注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保护肾实质细胞;当归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降低肾损伤,推动肾功能的恢复。诸药合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肾脏血流,改善肾脏的微循环情况,进而保护其肾功能[12-13]。含有大黄为主的中药灌肠方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并非只是通腑、泻浊、解毒,更主要的是通过肠壁吸收作用于全身,改善内环境的不平衡,平衡微量元素含量,调整免疫功能,纠正内分泌功能及其胃肠功能紊乱,有效清除有毒物质,保护肾功能[14]。
慢性肾衰竭患者常有血管内皮损伤,体内积蓄的毒素反复侵害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激活凝血因子,致使凝血酶不断产生,出现高凝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D、FDP、FIB 均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患者高凝血状态得以控制,这对缓解血管内皮损伤有益。分析原因为,益气活血泻浊汤中的丹参等活血化瘀类的中药能有效扩张人体的毛细血管,改善血液的高黏和高凝状态,降低局部微血栓的发生风险,进而将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态维持在稳定范围内[15]。中药灌肠方中的大黄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大黄不仅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黏膜的血流灌注,还能清除患者血浆内的有害毒素,促使血液恢复正常状态[16]。
综上所述,采用益气活血泻浊汤与中药灌肠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能借助该疗法解毒祛湿、活血化瘀等功效,减少体内毒素淤积,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促使其肾功能逐渐恢复,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遏制相关症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