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2022-04-01■文/朱晨
■文/朱 晨
长期以来,“问题学生”是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经常议论的话题。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受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加上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在思想、认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欠佳,他们常常会对班级管理、课堂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引发家校纠纷和严重的社会性事件。这些学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被学校、社会忽视、冷落,从而成为被边缘化的一小部分。
“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边缘化问题,是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要转化“问题学生”,教师必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以情感人、以爱化人。本文在分析小学“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类型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其类型
(一)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不一定都是品行不良、不思进取的学生,教师要认真探究“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寻找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思路。6~12岁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正处于不谙世事的阶段,是非观念尚未形成,难免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一些不恰当的想法。究其根本,“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 三点。
第一,家庭的溺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研究表明,“问题学生”大多具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如:父母不合,经常吵架;父母管教方式不当,过于粗暴;父母长年在外,与孩子缺少情感交流的机会;离异的单亲家庭;等等,这些家庭背景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第二,学校管理不佳。近年来,学校教育片面强调和谐教育、快乐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惩戒机制,学生在校缺少约束。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会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懵懂孩童,教师需要加以保护,引导他们向善、向上,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经常犯错误就把他归入另类,而是应该充分观察“问题学生”的行为,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
(二)“问题学生”的类型
一是违规违纪型。这类“问题学生”在学校不遵守校规校纪,经常旷课、迟到,不把学习当回事,把教师和家长的话当耳边风。他们在校反抗教师,在家反抗家长,经常挑战各种规 则,给学校、班级的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品德顽劣型。这类“问题学生”似乎有天然的破坏能力,比如乱涂、乱刻、乱画,破坏桌椅,践踏花草树木,故意损坏公物等。有的学生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好胜心驱使,但也有些学生是因为没有受到合理的引导,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任其发展,会产生极强的破坏效应。
三是校园霸凌型。这类“问题学生”具有暴力倾向,主要表现为脾气暴躁,对同学缺乏友爱之心等。
四是逆反对抗型。这类“问题学生”主要是在小学高年级,他们正处于叛逆的萌芽阶段,其心理发育滞后于身体发育,认知水平滞后于年龄成长。这类学生反感成人的批评,喜欢和成人对着干;厌学情绪严重,情绪波动大;把家长或教师的劝诫当耳边风,喜欢唱反调。
二、“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策略
“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当言行,教师不能轻易地给他们贴上标签,盲目地定为道德品质问题。因为大部分的“问题学生”在犯错之后,最迫切的心愿就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宽容,所以教师应该尝试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人、以爱化人。
(一)动之以情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前提
动之以情就是要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关爱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真诚的爱打动他们。有时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充满信任的话,都能触动“问题学生”,使他们回归正常状态,与同学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采用“低标准,小步伐”的方式慢慢转化“问题学生”,“低标准”就是不要求一步到位,只要求每天有一点小进步。比如,一些喜欢欺负同学、上课违纪的学生,只要能坚持一天不犯错,教师就应及时表扬他们,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逐渐形成自我转化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教师要为这些学生创造转化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小步伐”是根据“问题学生”的实际表现水平来确定他们能达成的转化目标,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原则对教育转化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使这些“问题学生”时时有进步的喜悦,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晓之以理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基础
教师要想转化“问题学生”,首先就要对他们有基本的了解,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一般而言,“问题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会对教师存在戒备与排斥的心理,具体表现为态度上不信任、行为上拒绝合作。对此,教师可以换位思考,仔细揣摩“问题学生”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处境,听听他们的想法。这种做法能够让“问题学生”从心底放松戒备,从而放心接纳教师,大胆地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只有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才能慢慢转化“问题学生”,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理想、有抱 负的人。
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一名学生的父母离异了,他平时和母亲住在一起。由于母亲工作繁忙,疏于管教,该学生行为懒散,每天放学回家就玩手游,晚上睡得晚,早上经常迟到,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对此,笔者首先选择和这名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玩游戏的原因。接着,笔者和这名学生约定哪个时间段要完成作业,哪个时间段可以玩游戏。最后,笔者结合各种名人故事和身边优秀学生的事迹对他进行启发教育。这种晓之以理的爱心教育,最初如泥牛入海,全无声息。慢慢地,这名学生开始改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也不再迟到。由此可见,“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时间和教师的谆谆教诲。
(三)以爱化人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核心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代教师要拥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慈爱的胸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掺杂私心杂念的。教师不仅要爱优秀学生,还要爱“问题学生”。教师要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例如,笔者班级有一名学生刚升五年级时,是一个令所有任课教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他上课时随意走动,总是和身边的同学说话。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虽然调皮捣蛋,但是待人热情,常常帮助同学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于是,笔者安排他担任班主任助理,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帮助管理班集体。对于他良好的表现,笔者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慢慢地,这名学生改掉了自己身上的许多毛病,变得遵守纪律,各学科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育有两个崇高的目标:一是教学生聪慧;二是让学生高尚。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让学生学会爱。这种爱的教育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三、家校合作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助推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家庭教育是转化小学“问题学生”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应联结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于大部分家长缺乏专业教育方面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和帮助。
部分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定下了很高的目标,一旦孩子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们便百般责怪,甚至呵斥,这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情感趋于抑郁。当前,部分“问题学生”会对教师和家长的管教产生抵触、对抗情绪,一般情况下,教师难以察觉,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教师在教育疏导“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让他们谈谈对家长提出的成长要求和学习目标的看法。同时,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切合实际。通过家校合作互通信息,教师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使“问题学生”卸下问题的包袱,实现根本的转化。
综上所述,教育转化工作非一日之功,“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贴近、了解、服务“问题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效能,进而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工作中走出一条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