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与超越:“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治理
2022-03-31胡伟东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胡伟东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作业,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课堂与社会等发生教育关系的重要链接。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多维元素及其现实样态看,几乎没有哪一个元素能够像作业一样,既能够作为每个学生学习生涯中一大中心事务,又默默地决定着校内教育的水准,并极大地牵动着每个家庭对教育的关切。作业的积极价值毋庸置疑,但是一旦作业陷入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泥淖,违背教育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作业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推手。根据互联网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日均用于写作业的时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 倍,因为作业压力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亲子矛盾、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也屡见不鲜。也正是因为如此,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双减”意见的落实和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作业或者单纯地减少作业,而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重构作业,以更具效率的方式保障作业效能的发挥。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以来,治理逐渐成为经济社会生活和研究中的“热词”,利用治理的理念,通过作业治理的优化来落实“双减”对于作业的政策要求,应该成为当下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可行之道。
一、小学数学作业的问题审视
作业是教师基于教育哲学对学习资源的重新整合,赋予学生特定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作业不完全是教学的附庸,它本质上应该是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过程,这种活动对于学生加深学科知识的掌握、建构静态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关联、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作业的功能往往被狭隘地界定为学科知识巩固的载体,在这样的认知中,很多教师都把反复操练作为作业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学生总体的作业任务和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但是作业对于学生建构生活意义、增进学习体验、优化师生关系的深层次的积极效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从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现实情况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然比较普遍:其一,是作业观念的唯智主义问题,其核心表现是将作业仅仅视作巩固学科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工具,信奉通过大量的操作性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更熟练地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问题的直接表现就是数学作业量的居高不下;其二,是作业设计的保守主义问题,这种保守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固守之上,基于这种固守,数学作业的设计往往仅仅围绕数学学科内部知识和课堂教学的静态知识,缺少跨学科、开放性的理念,这种问题的直接表现是数学作业形式的单一,学生参与数学作业的兴趣不高,数学作业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发挥不够明显;其三,是作业管理的经验主义问题,这种经验主义主要体现在数学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数学教师个体的直觉和经验,缺少多元主体基于数学学科共性和学生学习特点深度分析的科学的作业集体设计,这一问题的直接现实表现是很多作业的科学性不强,质量不高,尽管耗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综合而言,数学作业中的上述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些问题尽管具体的表现样态不同,但是都从不同层面汇聚成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看,对于学作业负担的削减一直是政策制定的重要问题域,从1955 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到2021 年最新的“双减”文件,前后发布了20 多次减负政策,但是客观而言,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轻并没有真正取得理想的政策成效。从政策学的角度出发,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经明确指出,对于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言,方案的确定只占10%,90%则取决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政策执行的关键则在于有效的理念引领和行动方式建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教师对于作业功能定位的认识偏差以及作业设计的能力局限,但更深层次的是治理层面的问题。“治理”是超越“管理”的新概念和新理念,二者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蕴含的价值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作业的角度看,作业治理是对传统作业管理方式的超越,是作业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集中体现,是作业管理的现代形态,其核心追求是通过制度性的设计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追求作业在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过程中的优质、高效。从作业治理的概念与价值出发,治理理念应该成为化解小学数学作业问题,落实“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字作业各方面要求的有效方式,立足“双减”政策要求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性质,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治理超越,应该成为当下中小学和数学学科教师应对“双减”的理性选择。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治理超越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业是一定教育哲学、价值和信仰的外在表现。近年来,随着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加剧,如何看待作业,如何有效设计、实施和评价作业,更加迫切地需要新的理念支持和行动设计。重构新时代作业观,创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作业治理体系,引导作业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价值,实现“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治理之超越,成为一种迫切的改革使命。从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看,这种作业的治理超越应该是一种从理念到行动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四个方面的建构:
(一)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前提是教师的情智投入
教师是作业治理的首要主体,也是首席责任人。一方面,从“双减”政策的落实和作业治理的变革看,任何政策的落实与教育变革的发生,人都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对学校而言,只有当教师的个人投入被视为教育变革的动力及其必要目标时,教育变革才是真正有效的;另一方面,从数学作业的设计本身而言,数学作业的改革创新,是一种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任何的作业,背后隐含和折射的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课程、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认知。这意味着,教师自己对于作业设计和改革的自觉性情感与智力投入是作业治理优化的前提性条件。缺少了教师的自觉情智投入,作业治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形成主动思考和变革的意识,认识到自己作为作业治理首要主体的价值和身份,形成对新时代作业价值的理性认识,树立起从“知识巩固”到“全面发展”的课程治理理念,并以此为基础主动探索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有效方法,积淀作业治理中的教师智慧,这是小学数学作业治理有持续性“源头活水”的重要前提。
(二)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基础是多元的主体参与
从教育治理的本质价值出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要义,这种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也是推进小学数学作业治理优化的最基础、最本质的要求。众所周知,作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教与学载体,能够有效关联学校、家庭、社会,能够有效连接教师、家长和学生,因而,突出作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然而在现实之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禁锢,作业的治理权力往往仅仅存在于教师层面,作业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如何评价,权力都归属于教师,这种作业治理主体的单一性也是导致实践领域作业设计不科学、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作业效能发挥不充分的重要问题。由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治理,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引导作业的多元利益相关者以适当的方式共同参与作业治理,建构多元参与的作业治理体系,其中,特别是要关注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的系统联动,明晰不同主体的权责边界。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要吃准吃透“双减”对于作业设计的内在要求,牵头建构有效的校本作业管理制度体系,将作业的督察、分析、评价等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对于教师而言,除了增加作业治理的情智投入、探索有效的作业治理路径之外,还要注重听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业建议意见,跳出作业管理的单一主体思维,让作业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更多地实现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以更好地实现作业的应有价值;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要正确认识作业的多维价值,通过作业的完成锻炼多方面能力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将作业作为一种家校协同的育人体系建构的有效载体,通过作业信息的分析、反馈,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建言献策。当然,在作业治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倾向一定要注意避免,那就是不能让学生的作业完全变成“家长的作业”,要避免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改革创新给家长带来困扰和负担。
(三)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关键是丰富的作业样式
任何层面的治理,都有其内在的价值目标。表面上看,教育治理的价值目标在于形成高效、公平、自由、有序的新教育格局,而实质上看,这种新格局的建构则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关键问题在于引导作业育人价值的回归,特别是要通过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推进数学作业的“供给侧”改革,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成为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价值实现的有效方式。
1.要凸显数学作业的实践性
传统数学作业,主要是巩固学科知识的承载,反复地计算、操练是基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离,也不利于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要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就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构作业与学生生活实践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完成作业。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乘法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用乘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带着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吧!
要求:用拍照、剪贴、画画、文字等方式把你在生活中找到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选择其中一个物品编出乘法问题,并进行适当美化。
为了完成这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计算了家庭用餐时筷子的数量;有的计算了超市购物时购买多本笔记本的价钱;有的计算了一周之内家庭的开支情况。这样的作业显然比单纯的数学乘法训练更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也能够充分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成为“双减”政策背景下可行的作业样例。
2.要凸显数学作业的融合性
在现代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体系中,跨学科学习的理念越来越流行。所谓“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意识,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以及跨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与学习取向。在传统的数学作业设计中,数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期望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实现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价值。而从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情况看,单一学科的教学弊端日渐显现,跨学科的理念正在得到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也要紧跟时代,在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更好地彰显作业的综合育人价值。例如,在学习了方向、方位的知识点之后,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绘制一张从你家到学校的简要地图,试着对地图进行装饰,让它更加精美;
在地图上标注从你家到学校的可能线路,比较一下不同线路的长短和优劣……
上述作业设计,尽管是基于数学学科,但是却很好地融合了数学、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是学科融合性作业的很好样例,不仅如此,作业在做到横向跨学科的同时,还注重了数学学科前后知识的关联,这种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契合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也能够消解不同学科作业的重复性现象,真正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
3.要凸显数学作业的层次性
众所周知,学生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作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设计、实施和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忽视了这种差异性,用统一的作业来要求和规范具有内在差异性的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悖论。由此,真正科学的作业治理,必然是基于学生差异和个性化需求的,因此,对于数学教师而言,要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通过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的灵活设计让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作业过程中收获成长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点后,数学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
1.必做题:查阅2021年年历,填一填:
国庆节: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__
重阳节: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__
其他节日( ):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__
请你对祖国妈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做题:
观察2024 年1 月份的月历,制作2024 年2 月份月历。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022 年1 月7 日是星期五,那么2022 年2 月7 日是星期几?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上述作业中,必做题和选做题的设计,在学科知识的要求上是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对作业进行灵活选择,既可以让作业更好地契合学生成长的差异性,也可以避免作业难度过大给部分学生造成的焦虑情绪。
4.要凸显数学作业的多样性
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教与学要求,意味着作业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不同的作业样式。对于数学作业而言,应该要突破作业的固化体系,通过作业的多样化设计更好地承载作业的立德树人价值。例如,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可以契合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撬动课堂教学变革,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逻辑建构;游戏类的作业,能够提升学生的作业兴趣,避免学生对于作业的倦怠感和敌对感,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任务;合作类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沟通交往能力,为亲子关系的融洽提供载体;体验式作业能够引领儿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学生自创作业的方式,发挥学生对于作业设计的自觉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应该指出的是,作业样式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作业创新的不懈追求。只有教师以系统性、开放性思维看待作业,以创造性思维变革作业,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作业创意,学生才能够更真切地喜欢作业,在这种情感的涵养下,学生的作业负担自然也会得到消解。
(四)小学数学作业治理的保障是有效的制度设计
制度建设是治理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从作业管理到作业治理的转变,意味着对于作业的单一主体的线性控制向多元主体的网状合作的转型,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制度的设计是这一系统性工程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小学数学作业治理而言,制度层面的设计涵盖许多领域的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要建设集体教研制度。“双减”政策下的数学作业应该怎样体现理念和路径的创新,如何更好地做好减轻作业负担与发挥作业功效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多时候都不能仅靠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探索。通过集体教研制度,凝聚教师集体智慧,对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数学作业进行集体设计,为教师个性化的作业实施和评价提供可参照的模板,有助于整体上提升作业的设计质量,为作业的减负增效提供基础。第二,要完善作业评价制度。评价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领域,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精神,跳出仅仅依靠正确率和知识巩固程度等单一性标准评价学生作业的局限性。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设计,形成对学生作业过程和结果的全面、真实评价,注重通过评价数据信息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样态与成长需要,并据此基于针对性的帮扶,让作业评价成为引导作业回归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批改作业形式的改革创新,教师一方面不能以“减负”为由拒绝批改作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形成对自身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方法和掌握学习效果的积极帮助。第三,要健全跟踪督察制度。学校层面要制定出台相关的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在作业内容、形式、要求、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形成校本化的作业质量要求。建立学校作业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并通过定期的督察指导确保“双减”的政策要求和学校作业的质量、规范要求等能够真正落实。
总而言之,从根本上说,只有建构起制度完善、运行顺畅、多元参与的作业治理机制,健全学校作业治理保障体系,作业治理的优化和作业效能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才能真正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