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风险分级标准联合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在术后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2022-03-31吴慧娟张秀丽
吴慧娟,于 倩,张秀丽
(灌南县人民医院 江苏灌南222500)
患者手术治疗后,组织间或体腔内会积聚脓液、积血、分泌物等,临床多采用留置导管的方式将其引出体外,以防止术后感染,促进切口愈合。但术后置管患者常受留置导管类型、导管材质、年龄、活动状况、意识状况等因素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导管风险,处理不当将导致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导管性血流感染、导管滑脱等导管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尤其是高危风险患者,一旦发生导管滑脱,可能导致其出现气胸、大量出血等危急情况,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故在患者术后置管期间实施系统性导管护理,可为患者早期康复、改善预后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采用导管风险分级标准联合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制订护理措施,并探讨其在术后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95例术后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手术切口较深或污染严重;②手术部位存在积液、积血或分泌物,符合留置导管要求;③首次接受术后置管;④无精神、语言、听觉等障碍,主动配合护理工作;⑤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近期接受自我护理、导管管理等相关教学;②病情危重,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③存在肢体功能障碍;④创口小或可自主排尿。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7~71(55.26±3.72)岁;引流管类型:导尿管20例,T管10例,腹腔引流管8例,胸腔引流管7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5~77(55.71±3.79)岁;引流管类型:导尿管22例,T管11例,腹腔引流管9例,胸腔引流管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术后实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组织患者参加留置管道相关知识教育,关注患者管道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等,定期更换引流袋,注重维护患者皮肤清洁,做好并发症预防。
1.2.2 观察组 采用导管风险分级标准联合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护理干预。
1.2.2.1 小组组建与培训 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负责信息整合、方案制订、任务分配等;3名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上,且具备护师职称的护士担任组员,负责信息收集、方案实施等。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导管风险分级标准和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的使用方法、导管护理理论知识及标准操作步骤等,培训后实施考核,要求小组成员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操作技巧,考核通过后即可开展导管护理相关工作。
1.2.2.2 构建导管风险预警系统 ①资料收集:组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b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搜集术后导管护理、导管风险等相关优质文献,另外调查分析本院近3年术后置管患者的病历资料,由组长对导管风险事件的规律与可能性先兆进行总结分析,并录入导管风险预警系统。②系统构建:在医院信息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设计导管风险预警系统,使用该系统需要3个步骤。a.护士通过移动终端登录该系统,输入患者住院号获得患者基础信息,护士需细致核对患者信息。b.核对信息后,进入导管风险评估界面,护士需根据患者疾病类型、术式及留置导管类型,结合导管风险分级标准和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患者导管风险等级进行评估。c.明确患者导管风险等级后,系统进入导管风险预警界面,结合以往导管风险相关临床信息,对患者导管风险进行预测,并给出导管风险护理建议。
1.2.2.3 方案制订与实施 根据导管风险预警系统及患者实际情况给出护理建议,制订导管风险护理方案。①导管风险三原色标识:制作导管风险三原色标识,标识形状设置为直径10 cm的圆形,标识正面为油性材质,反面为3M胶,标识正面涂满颜色,共分绿、黄、红3种,使用时将标识粘贴于床头显眼处。导管低危风险、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8分的患者粘贴绿色标识;导管中危风险、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8~12分的患者粘贴黄色标识;导管高危风险、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12分的患者粘贴红色标识[1]。②Ⅰ级导管风险护理(绿色标识):a.开展一对一导管自我护理培训,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与知识接受能力,选择适用于患者的培训方式。针对受教育程度高、知识接受能力强的患者,采取图文教学;针对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接受能力差的患者,采取真人模拟教学。培训过程中向患者详细讲解各护理环节的方法、目的及对预后的影响,逐步提升患者导管自我护理能力。b.明确影响患者心理的主要因素,据此制订心理疏导方案。针对因缺乏健康知识而产生疑惑、焦虑表现的患者,加强健康知识培训,解除患者内心疑虑;针对因担心病情、害怕预后不良而产生恐惧、抑郁情绪的患者,与其分享成功案例,并指导患者进行正念冥想,使其学会正确客观评价自身情绪变化,进而缓解患者不良心理[2]。c.定时询问患者留置导管对其产生的影响。针对未出现导管刺激症状的患者,定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保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发生导管性血流感染而引发患者不适;针对已经出现导管刺激症状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置管时间向导管气囊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从而减轻导管对引流部位造成的刺激,也可定时收集引流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3]。③Ⅱ级导管风险护理(黄色标识):在Ⅰ级导管风险护理基础上开展。自制导管固定带,材料包括全棉布料、弹力松紧带、魔术贴及松紧绳,首先将全棉布料裁剪成8 cm×12 cm,缝合成口袋并设置1个开口,开口处设置卷边并于其中放置松紧绳,根据患者留置导管位置选择适当长度的弹力松紧带,将其缝于棉布口袋中间位置的一侧,魔术贴缝于弹力松紧带两端,使用时将口袋固定于患者腰部,再将导管外延部分置于口袋。自制导管固定带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清洗。针对存在躁动情绪的患者,选用肢体固定带对其四肢进行控制[4]。④Ⅲ级导管风险护理(红色标识):在Ⅱ级导管风险护理基础上开展。优化护士交接班制度,保证护士休息时间充足,以避免在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提高护士导管护理专注度。制订导管滑脱风险预案,医护人员提高警惕,当发生导管滑脱时,及时进行对应处理,按压或捏紧患者置管处皮肤,避免血液流出或空气进入[5]。
1.3 评价指标 ①导管滑脱危险度:采用住院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价患者导管滑脱危险度,评价内容包括年龄、意识、精神、活动、管道种类、疼痛、沟通7部分。评分≥8分表示患者容易发生导管滑脱,评估表Cronbach′s α为0.921。②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拔管、导管滑脱、导管移位。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③舒适度:根据患者主诉评估其置管舒适度,包括舒适、一般及不舒适。④置管刺激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置管刺激程度,总分0~10分,0~3分为轻度刺激、4~7分为中度刺激、8~10分为重度刺激,评分越高表明刺激感越强烈。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导管滑脱危险度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导管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导管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例(%)]
2.3 两组置管舒适度与刺激程度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置管舒适度与刺激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导管风险分级标准是临床常用的导管风险评估工具,其可根据患者发生导管不良事件后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对导管风险等级进行评估[6]。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是临床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主要通过了解患者年龄、意识、精神、活动、管道种类、疼痛及沟通状况,精准评估患者导管滑脱风险,帮助护士快速了解患者导管风险危险因素,其临床应用难度较低。基于两者构建导管风险预警系统,能加快患者导管风险评估速度,提升风险评估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导管护理建议,确保护士为其提供系统性干预措施,降低置管风险[7]。此外,基于导管风险分级标准和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的护理干预将护理措施具体分为3个等级,利用分等级护理形式,可提高护理针对性,以便医护人员找准护理重点,提升护理质量[8]。
本研究在导管护理中合理运用导管风险三原色标识,不同颜色的标识可对护士、患者及家属的视觉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使护患引起不同程度的警觉与重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9]。另外,本研究针对导管中度危险及以上风险、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8分的患者,采用本院自制的导管固定带,可避免患者在翻身、下床等活动中误触导管而引发导管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提高导管固定性的同时,降低患者活动受限程度,缓解患者身体束缚感,配合实施导管刺激干预,减轻导管对患者的刺激,进而达到提升患者舒适程度的目的[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1、3、7 d导管滑脱危险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发生置管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舒适和置管轻度刺激患者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1)。
综上所述,对术后置管患者积极开展导管风险分级标准联合导管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置管风险,减轻患者置管刺激,提高患者术后置管安全性与舒适度,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