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 培养阳光少年
2022-03-31钟亚利
钟亚利
学校整体架构“双减”工作模型,将“双减”与学校“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1.线上与线下混合教研,提升校本教研质量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保障。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为学校的教研管理提供精准的引导和参考。为了促进教师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教学部门从整个学期教研活动的时间、频次、内容、形式等方面,对各学科教研组提出明确要求。各学科教研组按照学校的整体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学期教研活动方案。
依据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方案,借助网络教研平台,实行“研值制”,推动各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科教研组每两周至少要完成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前,教研组长需要在平台上创建活动,并布置相应的教研任务。各组教师线下参与活动,线上围绕活动内容进行评价或提交任务,平台会结合每位教师参与教研和任务提交情况赋予相应的“研值”,学期末生成教师的学期总“研值”。在教研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可以整体了解本教研组的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明确并完成自己的教研活动任务;各教研组组长和教学主任也可以实时查看分管学科组的教研进度,及时进行反馈。
借助网络教研平台的支持,各学科教研组的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灵活的形式也突破了空间限制,有效解决了校址分散导致教研难的问题。
2.以“衔接”促进课堂教学增效
我们发现,要实现教学增效,就要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维度存在的问题。教师教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实施的衔接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主要是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达成学校课程教与学的整体优化。
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学校以数学学科为实验学科展开了深入研究。将数学课程内容实施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内容优化后的数学国家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不同内容领域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第二层是基于课内素材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任务是修改、增补课内素材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实施;第三层是衔接课内学习素材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课内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任务;第四层是训练数学思维的益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段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益智类游戏、数学阅读等活动。通过实施四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实现数学课程内部的优化衔接、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校内学习与校外活动的衔接,从而达成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程教育。
学生课堂习惯养成的衔接。我们把“生命阳光的课堂”诠释为:能够培养学生乐学习勤思考、会倾听善表达、敢交流能合作、端体态正书写的课堂。各学科教学在传递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特别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从倾听、表达、交流、合作、书写五个方面制定了清晰明确的课堂习惯养成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开放自主的探究课堂,让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小学六年的学习,真正实现作业减少、学习增效。
3.精心设计,重构作业
作业不仅是为了巩固已學知识,更有助于继续发展和扩充教育价值。因此,学校从学业强化、体质健康、劳技养成三个维度设计课后作业。在学业强化维度,我们将作业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并且能够完成的,以教材中的习题为主,相对比较基础。第二层难度稍微增强,以满足对学科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层作业又可以细分为知识梳理、知识应用、释疑解惑和实践活动等类型,关注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在体质健康和劳技养成维度,探索以一个星期为评价反馈周期的体育和劳动作业布置方式。
4.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增强服务质量
我们认为,“生命阳光”应体现在健康、向上、担当三个方面。因此,我们从体质健康、学业巩固、素养提升和劳动技能四个维度,有效设计下午3:30至6:30的课后活动时间。
第一个小时为15:30-16:30,周一至周四采取大课间活动与作业辅导的组合安排。在第一时段,各班组织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包括踢毽、跳绳、篮球等。在第二时段,各班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各学科骨干教师分派到各年级进行答疑辅导。每周五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正副班主任带领学生进行卫生大扫除,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第二个小时为16:30-17:30,周一至周五学校分别开设体能训练、科技创新、文学赏析、思维训练、艺术实践五大类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师分派到相应的课程类别中,并鼓励各学科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体的课程内容。通过教研组内教师相互交流、协调,保证学生学习的丰富性、连续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丰富性的需求。同时,这一时间段,学校还开设戏剧、篮球、绘画等精品社团,培养学生的专项特长。
第三个小时为17:30-18:30,周一至周五学校为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需服务。这一时间段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
5.“课”“业”“赛”协同,呵护学生体质健康
保证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锻炼。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严格执行“两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制度,并纳入学校的常规检查,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
设计个性化的体育家庭作业。围绕国家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每周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个性化体育作业,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和训练量,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完成当日的训练任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并定期向家长反馈。
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篮球、跳绳、长跑等体育专项比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校队的专项训练,培优提效,发展学生体育特长,增强学生体育素养。
栏目编辑 _ 王雪莉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