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色转变
2022-03-31姚斌
姚斌
【摘要】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统筹课堂内外的各种有效资源,瞄准学科核心素养,转变育人方式,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率先垂范,在发扬良好传统教法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华丽转身,使思想政治课程朝着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改革;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3—0075—04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百年大发展的历史交汇期,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素便是高素质人才。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促进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政治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有清醒的改革意识,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勇当改革的排头兵,一丝不苟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时代意识,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的。贯彻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统筹各学科,发挥综合育人功能,特别是学校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五个学科。可见,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但是,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层面存在着思想政治课是“副科”的偏见,也存在着“唯分数”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误区,甚至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学生层面存在被动接受、应付考试、不求内化、重知识轻实践的状态;教师层面存在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模式泛化、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家长和社会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这些问题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党中央、国务院从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出发,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隐患,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文件,全方位、多领域对落实立德树人做了顶层设计,为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对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认真学习和吃透教育改革的系列文件,理直气壮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精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在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遵循。因此,本学科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探寻有效抓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准确把握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搜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在认知、想象和体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力求形成主題化的观念和推理性的思维方式。由于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绝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的介绍和苛求课时的完整性上,而应该将专题化和体系化的设计与课时任务的阶段性、连续性结合起来[2]。因为体系化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思维导图。这些思维导图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就会得到认可和内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整合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先要摸清学情,特别是学生的学科基础和生活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教材单元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将时政信息及时渗透其中,形成模块或专题,最后再按照难易程度分课时完成。
2.灵活运用矛盾分析法,统筹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和潜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里既有校内劳动,如升旗、演讲、跑操、体育比赛、群文阅读、各种兴趣小组、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也包括校外的劳动、参观、远足、扫墓、采访等活动。尽管学校开展了这些活动,但一直被当作课堂学习的调节剂或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政绩”,制成精美的展板以供检查和参观,没有发挥出课外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既要创新课堂教学,更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使二者相得益彰。也就是说,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要致力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组织和管理的效果要以核心素养为标准。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巩固、拓展、深化和升华课堂教学。因此,绝不能将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化、随意化,也不能盲目开展与课堂教学脱节的课外实践活动[3]。统筹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必须把二者作为转变育人方式的必要手段和得力措施统筹兼顾,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一定要提高统筹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五个阵地,调动、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和情境,形成合力,紧盯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计课堂内外协调一致的教育教学活动。
3.主动遵循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原理,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标准,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争当教改的排头兵,勇于实践,勤于自纠,不断提高落实立德树人的综合能力。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原校长沈毅和崔允漷教授的团队经过艰辛的探索提出了4维度20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课堂观察框架,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观察课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以此框架来把握、权衡、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然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科学习之后形成的,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评价是不全面的。核心素养的检测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及时检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力度和效果呢?
一是改革检测考试的命题方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不是不要考试成绩,而是要改革考试制度。2014年9月,国务院已正式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时期高考制度改革开始,高考制度改革和高考命题策略的变化给高中思想政治课检测命题指明了方向。检测命题要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途径选择,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和考察价值观的试题。
二是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如,问卷调查、辩论会、参观历史名人纪念馆等。这些活动既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主要路径,也是教师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言行,反馈和反思自己教学效果的过程。同时,问卷的设计、辩题的确定要向学生思想修养、社会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方面倾斜,尽可能地展示学生的个性、才华和价值观,以便因材施教。
三是交流座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经常性地找学生谈心,在多次谈心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理想信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与发展。教师除了采用改革检测考试命题的手段外,还可以开发更多非量化的检验方式,旨在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矫正和调整教学过程。反思和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4]。
4.秉持辩证否定观,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绝不是对三维目标的彻底否定和推翻重建。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和深化,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改革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要转变,手段要创新,教师素质要提升,但不能把一切传统看成是教改的绊脚石。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是“革命”,而是“改良”,更是发展。所以,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否定的观点。然而,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教改决心,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质疑,盲目批判,走进了形而上学的羁绊,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针对学科基础比较差、信息量储备不足的农村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机械套用启发式教学,结果只能是启而不发;针对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和历史必然性结论,泛用讨论法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宜讲授的知识还得教师灌输、讲解和阐释。讲授法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方式,它有助于学生向教师学习思维方式,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政治观点,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大幅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其实,讲授法不只是灌输也能启发。另外,多媒体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千万不能让课件“主宰”课堂,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演”。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要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为目的,不能因噎废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常言道: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养的积淀。
1.认真学习教改理论和文件,清晰把控教改方向,为华丽转身做好思想准备。首先,要弄清素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有知识不一定有素养,而有素养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其次,研读新课标,吃透学科核心素养,尤其要重视核心素养是人生发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是合格公民、优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最后,要认真领会《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聚焦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講话,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2.反复审查自己现有知识的不足和能力的缺陷,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使部分知识老化,对新事物的认识就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对新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新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千万不敢有“吃老本”的念头,一定要与时俱进地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依靠自身学科素养的渐进式发展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5]。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相加,而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的形成要依托学科教育和很多非学科的教育、活动来共同完成。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钻研本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其他学科的一些常识,不断提高组织、驾驭学生活动的能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华丽转身一定要有计划地学习,强化终身学习,下大力气提升自己的素养。
总之,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改革大潮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探索出适合学生和时代的教学手段,进而关心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潘迎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教育,2010(12):38-39.
[3]肖强.应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之和谐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230.
[4]包德全.怎样让中学思想政治课“活”起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12):44-45.
[5]荣晶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运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