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持和完善
2022-03-31蔡润锋
蔡润锋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保证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的同时,促使中国经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经济安全、市场公平。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互通有无,更大限度地发挥民营中小型企业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7-0010-03
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为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剖析,带领中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的建设中。1978年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史观以及对毛泽东社会基本矛盾观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国际分工和交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我国正在酝酿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战略,决定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之路,积极筹备融入国际经济交往中,两者一拍即合。1987年,时任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就提出发展“国际大循环”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和重工业相对发达的优势。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换汇支援工业和基础建设,继而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以重工业的发展支援农业发展。“国际大循环”构思第一次提出后很快在经过中央慎重考虑后被接纳,并与之后我国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相呼应,给我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效益。1992—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9 119.62亿元增长至39 273.2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从27 194.5亿元增长至100 28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334元提高到7 229元。这个时期我国充分利用了国际大循环学习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本,成功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跃。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立的现实依据
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矛盾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演进,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巨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国内市场发展不充分无法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现象严重都体现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近年来,全球市场萎缩,逆全球化兴起倒逼产业布局深度调整,区域性收缩成为趋势,高端企业向本国回流,中低端产业向发达国家周边区域或人力资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1]。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经济体大搞保护主义,更对我国从贸易、科技、原材料等多方面进行限制,使得我国各行业的产业链强度下降,尖端科技产品甚至出现断供的现象。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世界经济遭到进一步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表明,从2019年起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G7)国内GDP出现大幅度负增长,2020年七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年增长率均为负数。从全球范围看,2020 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萎缩 9.2%,几乎所有地区的贸易额都将面临两位数的降幅,全球贸易总量跌幅有可能超过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贸易下滑幅度[2]。受外部压力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出口两端均明显下降;高技术产业出口保持增长,进口明显减少;基础原材料行业出口大幅下降,而进口却有所增长;消费品行业出口降幅明显加大。这表明曾经以国际循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甚至过去长期对国际市场产生的依赖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总的来说,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不断,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保持经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近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换挡成为必然。从现实出发,化解传统行业产业过剩依然面临较大困难,潜在财政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通货紧缩压力有所增加,经济减缓带来的社会就业和居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日俱增。而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了在新机遇新挑战下走出的新康庄大道,体现了党对国际发展潮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构思和战略选择。
(三)国内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3],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我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且拥有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庞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我国构建内部循环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年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如果不能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停滞的危机。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国内消费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疫情初期,为了防控,居民足不出户,平均两天出一趟门,消费需求大打折扣,同时各地为了防范疫情的传播,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闭措施,对整个市场产生了不良影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日渐稳定和持续向好,消费增长不断恢复,2020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以及国人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另一方面,疫情使得我国很大一部分消费者的财务状况变差,特别是在大中型城市里,不少人的房贷、房租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这使得人们的购买力下降。此外,由于“棘轮效应”的存在,人们对商品的价格敏感起来,且更加推崇优质的商品。尤其在经历过疫情后,无论在产品使用上还是生活方式上,消费者普遍对带有健康、安全、品质等属性的选项格外重视。因此,以对供给侧改革为出发点,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为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运行的必要选择。gzslib202204011203二、构建双循环格局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证逻辑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过多地描述未来社会,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阐释更少,但为了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马克思简要讨论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而这很可能是马克思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讨论得最为详细的一次。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所有制、劳动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等进行详细讨论,但同样为后来的共产主义者进行相关探索打下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被肯定,邓小平“南方谈话”又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上了一支“强心剂”,真正让市场经济在我国开始茁壮成长。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四大将党对市场经济的长期探索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肯定,此后我国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各项制度。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看待,将市场经济从体制层面上升到基本经济制度层面,这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创新,有利于新时期不断深化和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双循环格局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高度重視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其核心在于通过扩大内需,依托强盛的国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让供给侧的创新升级成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动力源,二者相辅相成。且我国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超大规模优势,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规模来看,都能推动我国逐渐形成具有规模优势、低交易成本优势的超大国内市场。综合来看,我国有潜力也有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双循环格局。
通过长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与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正在走向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活力,同时通过有效的政府监管,实现价格公平,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防止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使资本的运作始终置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笼子”里,让良好有序的市场为“双循环”发展格局而服务。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完善
即便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也会面临脱离时代经济发展的窘境。纵观国内国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让中国市场体系朝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一是要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尤其对现代金融市场加强监管,对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具有重大意义。二是要推进完善负面清单制度,打造开放公平的市场。2020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正式公布,清单的修订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实现平等准入,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一项涉及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重要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5]。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仅有利于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更能够打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但是也重视国外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在享有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要小心应对新的外来冲击,处理好由此带来的风险,做好潜在危险预防工作,而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能够降低因开放程度提升而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为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时保留政策空间。
三、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建议
(一)着力于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间合作
如今,区域壁垒严重阻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我国制造业产品在制造环节耗时仅5%~10%,在流通环节却需要耗费90%以上的时间;我国农产品物流环节损耗平均为30%,美日发达国家不超过3%;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8%,美国为8%~9%。因此,除了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此外,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在区域大战略下从竞争走向竞合。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政策部署为参照,地方政府需要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甚至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发掘优势市场,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开放水平,赢得竞争优势,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基础性动力。
(二)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并覆盖了全部的微型企业和个体户,构成了中国经济赖以成长的庞大根基,是数千万百姓就业的可靠保证。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由于融合了市场机制和知识密集的双重优势,成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它们的快速发展能够推动我国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民营中小企业遭受了继金融危机以来的又一重大冲击。资金链断裂、上下游供货不足导致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因此,要完善和落实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机制,首先要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此外,“十四五”时期要引导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四新经济”[6]。只有民营中小型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内循环才更具备更大的发展活力,外循环才具备更高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薛安伟.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9):20-27+108.
[2] 朱华雄,周文蕾,阳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演化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4.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02-28.
[4] 刘爱华,叶植材.全国居民人均收支情况[G]//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5] 叶学平.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