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分析

2022-03-31雷锦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雷锦霞

摘 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作出的战略决策。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指导,“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繁荣世界市场思路的新实践,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互动性特征的认定与顺应世界市场动态性发展的新举措,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国内市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7-0007-03

一、相关背景及理论概述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次被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国内需求的重要性。2020年5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次讲话凸显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双循环”的正确理解,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了“双循环”的深刻内涵,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期间,针对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指出“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以此为契机,双循环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世界市场理论作为马克思“六册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他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的认识与思考,另一方面源于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世界市场理论的批判与吸收。

首先,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与国外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也包括与国内市场相联系的国外市场,二者都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指出世界市场是相对于本国市场而言的世界性市场,还强调了世界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外国市场。

其次,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形成过程中有着诸多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一是集市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前提。正如马克思指出,凡是产品汇集、方便商品交换的地方,最终都变成了商业发达的地方,也就变成了世界市场。

二是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条件。正是由于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發现扩大了世界的交往范围,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三是大工业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兴起时指出,在17世纪,由于商业和手工业都集中于英国,这种集中给英国国内市场创造了相对的世界市场,对英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是交通运输、通讯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技术条件。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交通工的惊人发展,如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等,才使得第一次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可能。

最后,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一个有机整体,指出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条件,结合于“世界市场”一概念中。不仅如此,世界市场“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是一个历史范畴,处于不断联系变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动态性和互动性特征。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繁荣世界市场思路的新实践

(一)马克思繁荣世界市场的思路

在马克思的研究中,通过发展国内市场可以繁荣世界市场,国内市场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国内市场得到充足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才成为可能。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历史上出现的航海家的远程的冒险、开拓殖民地,首先是因为当时市场的发展程度已经使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可能,也就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已经有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繁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内部的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一国国内交往越密切,国内市场越完善,就越容易与其他国家发生交往,越能扩大世界市场的交往范围。如果一国国内市场不健全,就很难融入和利用世界市场。马克思在晚年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问题时指出,俄国的“农业公社”的特征导致它与国内各方面出现敌对状态,这种敌对状态导致它孤立地存在,公社之间缺乏联系。正是由于这种互不联系的公社的存在并持续残留,造成俄国国内市场间的隔绝,阻碍了俄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难以与世界市场接轨。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世界市场繁荣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抓住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只有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与优势,只有参与世界市场的分工与合作才能为繁荣世界市场做贡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求我们立足国内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前提和基础,逐步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强调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内循环的重要性。其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强调“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从而为繁荣世界市场作出贡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后疫情时代,为我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并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也为世界市场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实践表明,在繁荣世界市场的实践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具体实践形式,只要能促进世界市场繁荣的路径都值得选择。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繁荣世界市场思路的新实践。gzslib202204011152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互动性特征的认定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互动性特征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互动性特征。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不同于“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本身不带有制度属性,始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另一方面,世界市场与各国市场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能够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互动发展。首先,世界市场的资源优势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劣势。由于各国自然条件的差异,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通过世界市场,可以互通有无,弥补一国国内资源供给的不足。其次,通过世界市场,可以促使世界各国资源优化配置。由于各国资源贫瘠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同一种商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会有所差别,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生产具有经济优势的商品,从而实现世界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后,通过世界市场可以促使本国供求平衡。在本国过剩的产品可以进入国际市场去实现价值,从而减轻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顺利实现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在本国发展不足的部门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获得本部门产品的补充,缓解供不应求的矛盾。

(二)国内外双循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互动性特征的充分肯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国内外循环的互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来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使国外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充分肯定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实现经济强劲发展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国内、国际循环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国内循环是依托国内中间投入、加工制造能力和市场空间的生产模式,而国际循环是基于进口中间品、生产外包及国外市场需求的生产体系,二者共同促进世界资源优化配置,这是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强调的通过世界市场可以实现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后提出的。随着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简单开放战略已经难以缓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双循环”新发展理念强调我们“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指出通过便利投资与贸易,加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互动性理论的新时代运用。

四、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顺应世界市场动态性发展的新举措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中的动态性特征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国际交往的产物。随着新航路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贸易所替代,过去民族、自给自足和封闭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贸易所代替了。自此,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随后,资产阶级继续按照自己的意图,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扩大世界性贸易,随着各国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世界市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国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当英国在工业上失去优势的时候,法国和德国迅速崛起,赶上、甚至超过英国的工业水平,而后美国不仅在工业品方面,在农产品方面也迅速居于世界之首,并将它们统统赶出世界市场。美国相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彻底摧毁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同时会破坏德国和法国的贸易。由于世界市场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各国的国际地位也会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而改變,这就要求我国要深刻认识动态的世界市场,制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

(二)马克思世界市场的动态性特征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其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世界市场具有动态性这一特征进行深入理解后的新运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封锁的影响,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甚少,国际新技术资源等无法利用,国内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释放,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多地参与到世界市场中。1987年,时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的王建,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构想,此后我国制定了“依赖国际大循环开启国内市场化改革,构建内部市场化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世界市场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单纯依赖国际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已经不能适应世界市场及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问题突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国际环境更加严峻。我国以此为契机,改变了国际大循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举措是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的动态性特征为指导,为应对新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提出的。

结语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战略决策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各国。通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阐述,也看到了中国在世界市场上逐渐强大,这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科学构想,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中国力量”。而“双循环”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联系密切而深刻,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4-6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4.gzslib20220401115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276.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卡尔.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4.

[9]  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 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N].人民日报,2020-08-21.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 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N].人民日报,2020-05-15.

[11]  卢泓宇,向天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13):176-177.

[12]  兰洋.马克思思想中的“过渡问题”——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4):51-59.

[13]  孙早,谢慧莹,刘航.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7.

[14]  王微,刘涛.以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思路与举措[J].改革,2020,(9):5-14.

[15]  习近平谈国内国际双循环[J].中国经济评论,2020,(2):6-7.

[16]  余达淮,曲韵畅.“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J].红旗文稿,2018,(12):9-10.

[17]  杨圣明,王茜.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兼论“逆全球化”思潮的谬误[J].经济研究,2018,(6):52-66.

[18]  时家贤.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6):18-25.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中国经济:从客场到主场的全球化发展新格局
基于问题导向的中国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依托工会优势,践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电类专业“双循环”实训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