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耗散结构视角看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路上的问题
2022-03-31王丽丽单欣雨
王丽丽 单欣雨
摘 要: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来看,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借助涨落的非线性机制的调节和自组织作用,使系统达到一种远离平衡态、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动态过程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时指出龙江发展的“三偏”问题(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和“四个短板”问题(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短板)。当前制约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三偏问题”“四大短板”使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无法形成耗散结构系统,使现有的系统在封闭的状态下易形成“死结构”和“闭环”。体制机制不活、经济结构不优、对外开放不够、思想观念不新,使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信息的非线性、开放性、矛盾性、方差性不足,这些正是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耗散结构;龙江振兴;经济社会系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8-0005-03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研究,在其撰写的《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由此成为一门新的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来看,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部结构,借助涨落的非线性机制的调节和自组织作用,使系统达到一种远离平衡态、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的动态过程和行为。要想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就要使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界不断引入负熵流,使系统内部的要素负熵增加,用以抵消其自身出现的增熵。当系统有序度增加的程度大于自身无序度增加的程度时,系统的总熵量就会逐步减小,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或从低层次的有序走向更高层次的有序,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当前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解决的“三偏问题”“四大短板”易使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无法形成耗散结构系统,使现有的系统在封闭的状态下易形成“死结构”而缺乏发展活力。
一、“三偏”问题易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趋向“死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到黑龙江省视察时指出,当前制约黑龙江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偏”,就是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从实践看,“三偏”问题是总书记全方位审视黑龙江省发展后作出的客观、理性、科学的判断,是对黑龙江省发展实践的实事求是的深刻总结,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制约黑龙江省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探索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途径新举措找准了切入点、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
(一)“三偏”问题的具体表现
1.产业结构偏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加速推进,黑龙江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转型的力度,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并初步形成了三产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 69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38.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 483.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6 776.7亿元,下降1.0%。三产之比由2008年的13.1:52.5:34.4调整为2020年的25.1:25.4:49.5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遵循了一个国家或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普遍规律,经历了产业结构“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三个阶段的演变。近几年来,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三产业比重加速上升、第二产业“一柱擎天”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但产业結构偏重的现象并没有根本的改观。一是第二产业过度依赖重工业。黑龙江
省重工业型的产业结构偏向比较明显,资源开采业、加工业、重化工业占比较大,轻工业的占比很少,部门类型偏“重”,以资源为重的经济结构使整个经济系统处于被动的状态,极易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二是第二产业过度依赖国有工业。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地位高、比重大,一直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三是优势企业偏“重”。黑龙江省的优势企业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老字号”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指不依托自然资源的优势企业,如制造业、船舶、铁路、航空、航天等;第二类是“原字号”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企业,如石油石化、煤炭、食品、冰雪旅游等产业;第三类是“新字号”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指依托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势企业,如通信、机器人、导航等领域的企业。在黑龙江省的三大优势企业中,重工业企业占比较大,以石油、煤炭及石化工业为重点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四是产品结构偏“重”。产业结构决定了产品结构,偏重的产业结构决定了黑龙江省的产品结构也偏重。龙江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能源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黑龙江产业结构总体上具有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特点,显然产业结构偏重是其产业结构比较显著的特征。
2.民营经济偏弱
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几次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强力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黑龙江省企业家发展计划,推动民营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但民营经济偏弱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存在。民营经济偏弱,主要体现在总体规模不强、企业数量不多、实力有待加强。个体工商户与私营企业相比,比例越低越好,越低就说明市场主体规范化发展程度高。从黑龙江省来看这个比例接近8:1,个私比例明显偏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创新能力与江浙一带相比有很大差距,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有待加强,竞争力偏弱。从省级著名商标数量来看,黑龙江省的数量明显低于广东省,广东省仅深圳市就超过了黑龙江省近2倍。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9年中国民企500强”中,黑龙江上榜数量仅为1家,上榜数量前四省份分别为浙江、江苏、山东和广东。黑龙江省上榜数量与江浙等发达省份无法相比,即便与东北地区的辽宁(11家)、吉林(2家)、内蒙古(4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gzslib2022040111203.创新人才偏少
创新人才偏少一直是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尤其是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学历、高职称、高新技术产业人员的“孔雀东南飞”使创新人才偏少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虽然黑龙江省接连出台多项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举措,但创新人才偏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创新人才规模总体偏小,高、中级人才比例明显偏少,大专和本科学历占比较大,而以研究生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占比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复合型科技人才、高端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尖子人才和拥有原创能力的领军人才尤为匮乏。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经济转型发展的瓶颈。
(二)“三偏”问题易造成系统的“死结构”
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运行更多依靠系统内部的原生态的资本、资源与人才等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偏重使二产对整个经济系统“负熵”的拉动无法抵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生的大量的“正熵”流,民营经济偏弱使公有制经济对整个经济系统的“负熵”的拉动无法抵消非公经济活力不足产生的大量的“正熵”流。如果“三偏问题”不解决,那就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引进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负熵不足以抵消其内部产生的大量“熵增”,系统无序化趋势大于有序化趋势,出现热力学平衡的“热寂”状态,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走向无序,缺乏活力。
二、“四个短板”易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趋向“闭环”
2018年9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时明确指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四个短板”。从“三偏问题”到“四个短板”,习总书记对东北发展“病因症结”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把脉更精准到位,对东北发展“问题破解”更客观具体,既找到了东北地区的共性问题,也找到了龙江的个性问题,找全找准了制约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症结。体制机制不活、经济结构不优、对外开放不够、思想观念不新,使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信息的非线性、开放性、矛盾性、方差性不足,而这些正是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短板”导致龙江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趋向“闭环”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当要素发生改变并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通过涨落,该系统可能发生质变,由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黑龙江省进入计划经济早、退出计划经济晚,体制机制障碍较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个个单纯的叠加关系,要素的“同质化”使各要素之间无法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形成不了“1+1>2”的系统“裂变”。从消费需求来看,非线性不足、市场意识淡薄难以实现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从投资需求来看,非线性不足、市场观念守旧难以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占产业结构很大比重,传统产业供给能力超出需求,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含量偏低,基本上是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黑龙江省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占比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从市场竞争特点看,当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时,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出现向质量型和差异化的非线性的“涨落”。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由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黑龙江省体制机制短板的桎梏限制和制约“异质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与交换,从而无法真正重构其增长模式、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最终不能有效推动其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不能有效推动其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优做增量并举转变,不能有效推动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二)“经济结构短板”易导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趋向“闭环”
黑龙江省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大粮仓、大油田、大煤矿、大森林、大草原、大江河等资源之长。在计划经济时代,黑龙江省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了石油、煤矿、木材等资源和能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笔,为國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发达地区开始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关注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时,黑龙江省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方面却遭遇发展瓶颈,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失衡在该省体现较为明显。
1.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黑龙江省有资源优势,供给体系产能并不弱小,但由于其供给大多停留在“原字号”、“老字号”、“初字号”,“量大、链短、种强、销弱、价低”,资源没有得以高效配置,深度开发利用不足,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出大力赚小钱,卖资源不赚钱,好资源卖不上好价钱,黑龙江省“守着金山过苦日子,捧着金碗要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