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印第安人存在的美国史

2022-03-31王伟滨江琳琳

英语学习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虚构印第安英语专业

王伟滨 江琳琳

摘    要:新形势下,英语专业本科课程中,美国史这门课有必要进行深度改革,从以往梳理、介绍美国如何逐渐走向强大,转向更深入分析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核究竟是什么。本文提出,从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者的关系入手,在本科阶段学习和研读美国历史以及相关文本,对于学生正确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此外,阅读有关印第安题材的非虚构小说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学课程中相关话题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美国历史;美国文化;印第安;非虚构;英语专业;文学

在高校英语专业学分普遍收紧的当下,应该保留什么课、改造什么课,是需要仔细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在高校的新一版课程大纲里,《美国历史》这门课被删除了。作为此课十多年的任课教师,笔者颇有些遗憾。与文学、语言学等主流课程不同,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美国历史》这门课是否有必要开以及选用何种教材,都值得商榷。

数年前,笔者曾游历密苏里、堪萨斯等州,与当地人攀谈时被问及为什么不去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而来这偏远的“小地方”。笔者答说,不为旅游,而为真正了解美国和美国人。他们说:“那你真的来对了地方。”什么是真正的美国?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还是穷山恶水、悍妇刁民?在有关美国的叙述中,显然前者所占比例大,后者则少有提及。而大量聚集在“穷山恶水”的美国原住民或曰印第安人,则更属于被极度边缘化的内容——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印第安人仍然只是头插羽毛、赤身裸体、挥舞战斧、哇哇乱叫的形象。

目前英语专业美国历史课可供选用的教材相对匮乏。国内有数种引进影印美国史教材,多为旧时美国高中读本,一般为欲参加SAT等国外考试者选用。笔者多年来选用的教材,则是中美学者合著的《你能用英文读懂的美国历史》,系“床头灯”英语读本系列之一,从美洲被发现到二战之后美国崛起的重大事件皆有梳理,算是言简意赅、中规中矩。市面上纯由中国学者编纂的英文版美国史教材,笔者仅见《美国史学习指导书》一部,作者高芳英,系苏州大学教师。此书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培育点”教材建设成果,脉络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对英语学习者颇为友好。但其略去美国内战前所有内容,由“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始,到“克林顿总统新经济时代”终,勾画了美国的“强盛”之路,显然体系不够完整,叙述略显单薄。相比之下,国外优秀教材,如诺顿出版社的大部头《美国史》等,叙述自然要详尽许多,却也因其“详尽”,并不适合用作本科生课本。此外以上种种,无论详略,都存在一个问题:有关原住民的材料寥寥无几。

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对美国印第安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有着充分的学科合理性、宽阔的知识背景和必要的学术论题,研究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学术界形成了“稳定的研究论题”,且相关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王建平,2010)。相比之下,中国学者的印第安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已取得长足进展。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印第安文化、历史、文学等,不仅仅是关乎一个族群的话题,而是关乎我们如何理解美国、理解欧洲的重要内容。研究印第安,不应该只是把它看作另一种文化,而要重点研究它在与西方的冲突中如何形成自己——“印第安”这个名字,便明確体现了欧洲人对于美洲土著的压迫——因为对亚洲“遍地黄金”的贪欲,西班牙王室资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组织船队前往亚洲“考察”;1492年10月,船队误打误撞来到了一片欧洲人尚未涉足过的富饶所在,哥伦布认为这便是到了印度之类的亚洲国家,于是便在呈送王廷的信件中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Indian,与印度人相同)。印第安人的苦难,从得到这个名字开始。

然而,与如火如荼的学术研究相比,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有关印第安的内容少得可怜。毋庸置疑,对于美国历史,特别是对“主流叙述”之外内容的深入了解,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与西方对话中中国声音的力度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最近,以美国、加拿大为首的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这一话题上做了不少文章,编织“种族歧视”甚至“种族灭绝”等莫须有罪名。然而,不久前在北美许多区域陆续发现的印第安人的大规模墓地,又进一步指证了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土地上犯下的真正意义的灭绝人性的罪行。印第安问题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在当下依然发生、其恶劣影响依然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印第安问题是关乎如何定义美国、定义美国文化的核心问题。

在“传统”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美国人总是以反抗者、“自由”维护者的姿态出现;时至今日,“美国梦”仍然是刺激着世界各国人们追求梦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多年前美国“历史频道”推出过一档颇有影响的系列节目《美国:我们的故事》,将美国精神更是提高到近乎神话的程度。然而,若从原住民的角度入手来审视美国史,则可看到,美国精神的内核实在是赤裸裸的掠夺和屠戮。有一首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名曰《全心的奉献》,曾在约翰·肯尼迪就职美国总统时,由诗人亲自朗诵。诗中写道:

土地先属于我们,我们才属于土地。

她成为我们的土地历一百余年,

我们才成为她的人民。当时

她属于我们,在马萨诸塞,在弗吉 尼亚,

但我们属于英国,仍是殖民之身,

我们拥有的,我们仍漠不关心,

我们关心的,我们已不再拥有。

我们保留的一些什么使自己贫弱,

直到我们发现,原来是我们自己,

保留着,不肯给自己生息之地,

立刻,在献身之中找到了生机。

赤裸裸地,我们全心将自己奉献

……

(余光中 译)

然而,对于印第安人来说,这些诗句则充满了傲慢和冷酷。美国的帝国主义属性,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根源上。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欧洲人,都背负原罪。

在经典美国儿童文学《草原小屋》中,堪萨斯被称作“印第安人的地界”,《草原小屋》的几个高潮段落,大概都与印第安人有关。但在书的后半段,越来越多的白人定居者来到这里,政府与印第安人签订的各种“合约”被废弃或改变,印第安人被驱赶至愈加偏远的地方。书的末尾,印第安人的连夜战鼓,直至印第安马队的大举撤离,都给这个故事涂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在书中,一些“激进”的白人认为,“不论合约不合约,土地应该属于耕种之人”,意思是,白人来到这里开垦土地,那么这里的土地就该归白人所有。而像劳拉父亲这种相对“温和”的白人,则对印第安人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一方面会尽量尊重印第安的规矩,比如,承认印第安人的“路权”;但另一方面,仍然认为白人在这里开垦土地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也正因为“父亲”态度的复杂性,也使故事结尾处,印第安人的离去与随后不久劳拉一家人的离去有了某种共情。

以“自由之州”自诩的堪萨斯,其州议会大厦二楼的墙上画满了约翰·S.柯里(John Steuart Curry) 创作的描绘本州历史的巨型壁画,画中無垠的沃野和巨大的钻井架并存,畜牧、农耕与采矿工业齐头并进,展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浪漫景象。只可惜画中并没有多少这片土地原本居住者的踪迹——这场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变革,却是印第安人的踪迹在这片土地上被逐渐抹除的过程。

美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原住民被不断杀戮、驱赶的历史。在“正统”美国历史课本中,“路易斯安那购地案”是个极重大的事件,它不仅暂时化解了刚刚建立的美国与欧洲列强的紧张矛盾,更使美国领土面积翻倍,但也为日后的南北分裂埋下了隐患。为探索新的疆域,刘易斯和克拉克在19世纪早期对太平洋海岸的探险之旅“最终帮助美国拥有了西部边缘地区的俄勒冈和其他区域。它还使西部开放成为与印第安人进行贸易和从事探险活动的场所”(Grant、 王若平,2010)。开发西部的“伟大”故事,对印第安人来说,却是逐渐流离失所的悲剧。特别是从南北战争之后到19世纪末期这段所谓的“镀金时代”里,“在这段时期,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和文明被摧毁;在这段时期,涌现了有关美国西部的所有伟大神话——皮毛商人的故事、山里人、蒸汽船船员、淘金者、赌徒、枪手、骑兵、牛仔、妓女、传教士、女教师、移居农民(homesteader)”(Brown,1972) 。在这些“神话”中,印第安人是那无声的“黑暗中的威胁”(Brown,1972),是终将被攻克、被消灭的东西。于是,当最后一个印第安酋长交出手中的步枪后,终于上演了“伤膝河”(Wounded Knee)惨剧——1890年12月,“发生在那个寒冷清晨的大屠杀,表明了美国政府的立场,一个用‘恐惧’和‘确定’奠基的立场——最终,这片土地将清除所有敢于挑战欧裔美国之至高权威的人们”(McKenna & Pratt,2015)。从此之后,美国真正成为欧洲人的“应许之地”。

美国学者邓巴-奥尔蒂斯(Roxanne Dunbar-Ortiz)所著《原住民的美国史》一书从原住民角度来谈美国历史。作为“重看美国历史(Revisioning American History)”系列的一部分,此书算是颇有意义的尝试。书中提出,对于印第安人问题,不能用种族和种族主义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而要强调“土著居民是被殖民、被剥夺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原本是几百个民族,而不是一个种族或族群。‘殖民’‘剥夺财产’‘定居者殖民主义(settler colonialism)’‘种族灭绝’这些概念深入美国历史内核, 是美国这个国家存在的本源”(Dunbar-Ortiz,2014)。美国文化的核心中,那个关于牛仔、边疆、拓荒的“神话”,不过是掠夺土地和灭绝种族的黑色童话。在所谓的早期开拓者有关“建立人间天堂”的宏伟计划中,便包藏了屠戮原住民、夺取土地的企图。前往“应许之地”的欧洲人并不是去拓荒。早有学者指出,以当时欧洲殖民者的实际能力,他们远没有实力“拓荒”;他们要做的不是征服蛮荒,而是征服这片土地上的原有人民(Dunbar-Ortiz,2014)。“当欧洲人认定,他们的未来是在一片他们‘发现’、从而他们‘拥有’的大陆上时,他们就变成了这片早已有人居住的土地上的陌生人”(McKenna & Pratt,2015)。

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对印第安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局限在从历史和文化角度探讨印第安政策的演变,这种纵向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以了解印第安人的过去,但对现在的印第安人我们却了解甚少”(张培青等,2013)。研究者尚如此,英语学习者更不必说。的确,与有目共睹的“印第安血泪史”相比,当代印第安人,甚至20世纪以来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英语学习者的阅读中几乎是空白。在今天,“黑人的命也是命”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相比之下,“印第安人的命”得到的关注,便远远不够了。当然,与其他少数族裔相比,印第安人的历史和现实都很独特。更有不少人认为,印第安人在历史上虽然曾经承受了种族灭绝的不幸,但后来一直因为政府的各种补偿政策而过着相对“优裕”的生活。事实并非如此。 就本科生而言,想了解现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或可从阅读融合了历史与文学的非虚构小说这个特殊门类入手。在近年来有关印第安的非虚构小说中,较有影响的有两部,且两部书有个共同点—— 都从一个看似独立的案件展开,进而触及美国社会印第安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2017年出版的《花月杀手》,揭露了一系列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骇人听闻的大规模谋杀印第安人案件。与一般的谋杀案不同,此书中所记录的,更像是“大屠杀”的某种延续和变体。当时,美国最重要的印第安人政策仍然是1887年通过的《道斯法案》,此法案授权总统解散原住民保留地,废除原保留地内实行的部落土地所有制,将土地直接分配给居住在保留地内外的印第安人,其余部分则从印第安人手中夺走。“《道斯法案》给印第安人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印第安人并未成为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相反,由于部落组织被取消,印第安人在政府‘托管’之下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胡锦山,2004)。不过,与绝大部分印第安人相比,《花月杀手》这个故事中的奥色治人,至少表面看来要“幸福”得多了:原本居住在堪萨斯的他们,被从世世代代居住的沃土上驱赶到贫瘠的东北俄克拉何马州—— 一片几乎可以算作“废土”的地方;然而几十年后,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这里是全美国储油量最多的地方,奥色治人无异于坐在了“金山”上,“据估算,石油带来的财富,远远超越了老西部的淘金热淘到的金子的总和”,天降横财,令他们一夜间成为“全世界人均最富裕的人”(Grann,2017)。当然,财富吸引来了许多满怀嫉妒、贪婪的白人们,更带来腐化、堕落(包括酗酒),甚至带来了死亡,不亚于大屠杀的死亡——因为奥色治人不能作为“正常人”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坐拥金山”的他们不得不在白人的“监护”之下生活。于是贪婪的白人便下了黑手,大批被监管者陆续死亡,被监管的钱财落入监管人的腰包。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不论是‘父权主义’,还是‘监护人—被监护者’和‘托管者—受惠人’的关系模式,其背后的逻辑都意味着印第安人是没有能力享受完全主权的人群,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联邦政府的帮助和指导”(杨恕、曾向红,2007)。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驱使下,几乎每一起“被监护”的奥色治人死亡事件背后都是阴谋。然而,认罪伏法的终是少数,更多的案件则被时间湮没,永远无法查清: “一本布面封皮的破烂记录本,来自印第安事务处(Office of Indian Affairs)。上面记录着在 ‘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时期监护人(guardians)的名字。 整本记录都是手写的,每个监护人名字下面是一串奥色治被监护人(wards)的名字。 如果一个被监护人在被监护期间去世,其名字下面通常便会被潦草地写上一个‘死’字……一个监护人名下有十一个奥色治被监护人,其中八个死了。另一个监护人名下有十三个被监护人,半数以上都死了……”(Grann, 2017)。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体制鼓励了白人监护人对印第安人的掠夺和杀戮。

《道斯法案》在1934年被“新政”时期出台的《印第安人重组法》所取代(胡锦山,2004),但印第安人并没有“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土地以及土地下蕴藏的丰富资源仍然是被白人觊觎的宝藏。此后的一系列打着“解放印第安人”幌子的政策,虽非全是资本的帮凶,却也从未解决主流社会与印第安人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020年出版的《黄鸟》是一本描写当代印第安社会的书,将笔触深入当下的美国社会。“联邦政府的影响一向是负面的,如今的土著人已经学会了,一面忍耐联邦政府的家长式统治,一面保持他们的部落传统”(Fixico,2006)。与“花月”时期相比,今日印第安人的生活有了较大提升,至少所谓的“监护制度”早已废止,印第安人终于不再被当作孩子去“监护”或“欺骗”;采油业和博彩业成为维持印第安人生活的两大支柱产业。书中主角,一位名叫黄鸟的女性,虽有法学学位,大部分时候却干着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事。其实原因也简单,在一个对印第安人极度压制的社会制度中,她无法获得体制内的认可。不过,在土著人的地界里,当有人需要找个部落法庭的出庭律师,或是有人在这地界里失踪,她总是人们求助的对象。印第安保留地上,法律和秩序的废弛与衰败,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生活的不闻不问,资本对印第安人及其土地深入骨髓的贪婪,都是使黄鸟成为黄鸟的原因。

《黄鸟》中描写的印第安地界,名叫“MHA Nation”,这里“是个主权政体,有像州一样的管理权力和自己的法律法规,能决定外部利益集团如何获得其境内资源的使用权。依据联邦判例法,它也是一个‘国内非独立政体’。部落与美国的这种从属关系,被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联邦政策制造并强化。这些政策正是为了削弱部落的主权性质,使其人民融入欧洲裔美国社会”(Rosner,2020)。此部落以“nation”命名并非鲜见。印第安部落的政治属性是个值得格外关注的话题。 印第安部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是被当作主权国家对待,这个“nation”的名字,即使在今天仍然保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部落主权是基于17世纪以来土著人民和欧洲人签订的条约和法律文献的,这些文献中记载着历史上存在并始终不懈地试图建立或重建部落主权、被欧洲人称之为‘印第安国’(Indian Nation)的政治实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自治、主权与部落传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演变是印第安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部落文化独立性和整一性的主要依托”(王建平,2010)。 这个“印第安国”是个独特的存在,同时“它又是一个微缩版的美国—— 一个渴望机遇的人们蜂拥而至的地方,一个可以看到工业化的各种阴谋诡计的地方:看到它怎样获取对土地的权利,怎样寻觅、培植内奸,怎样扩大社区内的贫富差距”(Rosner,2020)。

就内容而言,《花月杀手》和《黄鸟》在时间上相差了数十年,仿佛是连接历史和当下的桥梁,把“美國梦”的反面揭开来给人看。自“伤膝河”之后,“显性”的大屠杀不再多见,就连因屠杀印第安人建立“赫赫战功”的“野牛比尔”也赋闲在家,另谋他职。但“隐性”的杀戮却变本加厉,足可以令这个种族彻底灭绝。 前有“花月杀手”或以通婚等各种方式渗入印第安的生活,或通过所谓的“监护人制度”控制印第安人的财产,继而通过酒精、药物,甚至直接“一枪了事”,将他们彻底从花名册以及这片土地上抹去;后有兵不血刃将印第安人彻底归入“垃圾”的资本体制。美国社会与资本主义对于印第安人生活和文化的侵蚀是深层次的,一如西方列强对与之遭遇的各种文明的侵蚀。

学习“有印第安人的美国史”,是新时代英语学习者认识美国、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2020)指出,外语专业“特别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着重要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作用,承担着大国外交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以其团队讲授的美国文学为例,展示出如何在教学环节“凸显‘中国性’,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从印第安人入手来解读美国历史,也可算作一条蹊径,虽看似无“中国元素”,却因为从印第安与欧洲的遭遇与冲突入手来研究美国、研究西方,而自然体现出中国人的眼光和态度,对中国学生、学者更深入地了解美国,甚至在“语言输出”“大国外交”上亦颇有裨益。所以,从印第安人问题入手,甚至用“印第安人的美国史”来替代“美国历史”,辅以相关非虚构小说以及其他读本和影像材料,或许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值得采用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Brown, D. 1972. 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An Indian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M]. New York, NY: Bantam Books.

Dunbar-Ortiz, R. 2014. An Indigenous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 Boston, MA: Beacon Press.

Fixico, D. 2006. Daily Life of Native America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Grann, D. 2017.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M]. New York, NY: Doubleday.

Grant, A. & 王若平. 2010. 你能用英文读懂的美国历史[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McKenna, E. & Pratt, S. L. 2015. American Philosophy from Wounded Knee to the Present[M]. London: Bloomsbury.

Rosner, J. 2020. Yellow Bird: Oil, Murder, and a Woman’s Search for Justice in Indian Country[M]. New York, NY: Flatiron Books.

Treuer, D. 2019. The Heartbeat of Wounded Knee: Native America from 1890 to the Present[M]. New York, NY: Riverhead Books.

高芳英. 2011. 美国史学习指导书[M].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胡锦山. 2004. 二十世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之演变与印第安人事务的发展[J]. 世界民族, (2): 25—34

王建平. 2010. 美国印第安人研究的现状[J]. 美国研究, (3): 128—141

杨金才. 2020.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6): 11—14

杨恕, 曾向红. 2007.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现状研究[J]. 美国研究, (3): 50—69

张培青, 乔杨, 熊坤新. 20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 40—45

猜你喜欢

非虚构印第安英语专业
试论早期美国印第安口头文学的特征
“非虚构”写作工坊建设初探
白玛娜珍《西藏的月光》的非虚构叙事特征
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非虚构”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论《痕迹》中的印第安生态文化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