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图谱分析

2022-03-30左子珍曾红权

教育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学者大学生

左子珍,曾红权,曾 琴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330045)

我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国外优良教育经验的不断借鉴,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重视。2007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1]乘此东风,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催化了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再次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展现目前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该领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分析的关键与基础。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本研究共检索到2002年1月至2021年5月的文献545篇,删除与主题关联不大的文献后,剩余544篇文献。本研究以544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7R5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是近年来常用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主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及知识演进过程。截至2021年5月,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文献综述仅有1篇,且存在定性描述较多、文献数据分析不够等问题。对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及图谱分析工具,对近19年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热点及主流趋势进行分析。

二、计量分析

(一)文献年度数量分布

本研究绘制了样本文献的年度变化折线图,如图1所示。2007年之前,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水平一直较低,2002年发文量仅1篇,2003年无任何研究成果。2003年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发文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每年数量不超过10篇。从2007年开始,发文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2011年达到63篇的峰值,仅有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少于35篇(由于本研究只研究2021年5月31日之前的文献,因此,统计的2021年发文量不能全面反映该年度整体研究状况)。出现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是: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国内教育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大力支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印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后,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国际论坛相继召开,这些论坛汇聚了全球顶尖专家,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服务,为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与发展保驾护航。得益于国家、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持续升温。

图1 发文量年度变化折线

(二)研究机构分布

对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分析可知该研究课题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样本的来源机构超过200家,发文机构分布广泛,其中渤海大学发文量最多,共计8篇,其他发文量在4篇以上的有江苏大学、淮阴工学院、山东大学,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高校是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从研究机构地域分布看,西北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关注度不高,华东地区高校对该领域关注度较高,其他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大多只有1篇,说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缺乏持续性关注。进一步分析研究机构分布发现,这些研究机构分布非常分散,联系度不紧密,基本上都是独立发文。

图2 发文量前十的机构

(三)研究学者分析

随着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持续关注,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队伍逐步壮大。统计结果显示,约有 407位学者在不同期刊上发表过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关的研究文献。统计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后发现,张文的发文量最高(5篇),其次为武林、张国威、李晓波等,如表1所示。这些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较多,可作为该研究领域的关键学者。分析关键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题关注的起止时间可以发现,大部分关键学者对该主题缺少持续性关注,如文萍、邱献红的关注时间不到2年,而张文对该主题的关注时间跨度达15年。因此,张文可作为该主题的核心学者。进一步分析学者分布后发现,该领域的学者相对分散,独立学者占多数,合作学者较少,且多是两两合作群体,没有形成合作紧密的团队。

表1 关键学者的发文量及研究起止年份

三、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论文核心和内容的精练表达,通过关键词及频次分析可以直观显示该主题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2002—2021年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知识图谱(图3)。从图3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就业能力”等是主要关键词,是学者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倾向与关注焦点。

图3 关键词知识图谱

(二)研究领域分析

为了解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对象的主要涉及领域,本研究对研究领域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LSL聚类算法,对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该图谱中共计产生了13个聚类,选取其中7个包含内容较多且具有代表性的聚类,得出该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分析最终图,如图4所示。之后,本研究在“cluster”菜单中选择“Summary Table”,得出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如表2所示。

图4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2 关键词聚类表

对图4和表2进行分析发现,部分聚类跟研究主题相同且聚类内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对聚类图谱进行了删减整理后再通过进一步研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呈现五大主题:一是概念与意义研究;二是发展现状研究;三是实施路径研究;四是课程建设研究;五是本土化探索。

1.概念与意义研究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范畴,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虽然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概念的界定立足于不同角度,但都倾向于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解为促进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助力个人职业发展的教育活动。杨世鹏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通过培养大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2]叶凯贞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引导学生制订符合个人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3]

意义反映出事物对外部的影响作用,随着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向明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塑造。[4]程利娜从就业力视角出发,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特有的活动体验性、实践性以及主体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等,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5]

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主要围绕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展开,意义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概念与意义的研究明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为其他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发展现状研究

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原因,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处于摸索发展阶段,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研究贯穿该领域研究的整个发展历程,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发展中存在的理论支撑不足、教育方式落后、专门教育机构缺失、专业教师缺乏等问题,近期研究侧重于大学生个体认识、职业价值观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三方面。[6-7]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意识不足、无法结合个人专业特长和能力兴趣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等问题。[8-9]在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混淆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思政教育中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现象,一味追求学生价值观的共性,忽视对学生职业岗位价值追求的引导,进而影响职业生涯教育成效。[10]找出不足方能助推进步,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质与目的的认识,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明晰了方向,推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进步。

3.实施路径研究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路径的研究大体分为国外经验启示与国内实践探索两类。国外经验启示大多借鉴日、英、美三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经验。尽管学者对比的国家不尽相同,但在优化路径的选择上意见一致:在外部保障上,强调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部门的设立,配齐配优专业化人员,加强校企合作;在内容体系和教育模式上,强调内容的“全方位”覆盖,模式的“全过程”贯穿。国内实践探索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与热点导向,相关研究大部分结合当下教育领域热点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路径。早期研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外全过程教育理念,强调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社团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线+教师辅线”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教育路径;近期研究则侧重于结合当前教育热点,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路径。[11-12]朱蓓等人提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要发挥学校、政府、企业的协同育人作用,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全球就业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13]马陈静等人基于朋辈辅导理念,创造性地将朋辈辅导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造以“朋辈导师授课为主体、朋辈分享和互联网分享平台为两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路径。[14]

4.课程建设研究

随着高校生涯教育工作的展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已成为各大高校课程建设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进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张文认为课程建设要立足学生,秉持“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定位,整合创新课程内容,实施全程全面式的课程教学。[15]沈雪萍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为导向,提出课程建设要加强与学校育人体系的衔接,与时代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评估方式。[16]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师资队伍的培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例如,汪歙萍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整个课程建设的关键,专业且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良好开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17]

综合来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开展形式、师资队伍培养四个方面。其中,课程定位与课程内容强调立足学生、紧跟时代发展、贴近学生需求;课程开展注重“全程全面”,丰富授课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强调以专业化、专家化、技术性为标准,建立高专业素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

5.本土化探索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行本土化探索,有效避免了“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同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成果。目前,该领域进行的本土化探索主要结合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思政教育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姜春英认为,高校要通过相应平台机制体系的建立,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职业生涯教育始终。[18]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指导作用。刘霖杰立足于两者间关系,提出通过课程实践渗透、环境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19]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合方面,王勋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远大理想、正确规划人生。[20]

总体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主要依托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热点。相关研究首先进行理论阐述或同源性分析,然后根据研究对象特点探寻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路径,从而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知识图谱分析,文献计量统计等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梳理后发现,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从文献发表时间看,2002—2021年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献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在社会需要和国家政策的鼓舞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第二,从研究机构看,高等院校是该研究领域的主力军,华东地区高校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最高,而西北地区相对较弱,且各个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基本没有相互合作。第三,从研究学者看,虽然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队伍逐步壮大,但对该领域持续关注的学者较少,且学者合作度偏低,偏好小交际圈内的两两相互合作,大范围合作交流度缺乏。第四,从研究热点看,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就业指导与规划、就业能力等是学者的研究倾向与关注焦点。第五,从研究领域看,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与意义、发展现状、实施路径、课程建设及本土化探索是我国学者关注度较高的方面。

(二)研究展望

1.充分发挥学者各自优势并开展协同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力量主要是高校学者,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各学者间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没有形成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因而,为了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研究,高校学者应开展合作协同研究,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2.继续以实践为导向,深化实施路径研究

纵观已有的研究,虽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无论是借鉴国外经验还是国内自主研究,都未能够形成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高度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新路径的可行性,缺乏实证分析。因此,加强实践性研究,探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方式是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要着重加强实证研究,从现实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形成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方案。

3.加强本土化探索,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晚,前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建构主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学术成果和实践模式。然而,各国国情特色不一,教育发展状况不一,教育培养目标不一,仅通过“借鉴移植性研究”无法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无法达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实目标,因而“本土性建构研究”迫在眉睫。虽然近期学者逐渐开始探索本土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合,但研究数量不多且大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深入的实证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要牢扣国情特色和发展需要,兼顾理论与实证,积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本土化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学者大学生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曼巴传奇 KOBE20
学者介绍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