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022-02-19

教育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外院劳动教育

陈 爽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1]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两个大局”,青年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时代的责任,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承担着历史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出新时代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要求。[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3]2020年7月,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级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和配套指导。[4]可见,如何完成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任务,达成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使命,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

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近年来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如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零散孤立。

一是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有的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导致劳动教育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受以往思维定式影响,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内涵、范畴把握不到位,把劳动教育窄化为生产劳动、卫生劳动[5],甚至将其变成规训学生不良行为的惩罚手段和减少学校运营成本的经济途径[6]。上述理念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形成正确态度和看法,阻碍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二是教育机制有待完善。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劳动和教育分离的倾向。“分离化”一方面体现为只劳动不教育,即对“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原则贯彻不足,只组织学生从事形式上的劳动,关注重点在于学生是否完成规定任务,而不关心劳动是否充分发挥其精神价值,忽略对学生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体现为只教育不劳动,即只口头灌输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口头传授劳动知识技能而不让学生付诸实际劳动。[6-7]另外,高校劳动教育缺乏与家庭、社会等其他教育主体的融合,仅依靠高校这单一主体,劳动教育开展的广度有待拓展。

三是教育内容不够丰富。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看,学生从事的劳动多为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个体劳动,不仅种类单调,而且少有不同劳动类型的交替,缺乏思想性和设计感。如果劳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而单纯、机械的劳动又不能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联系,那么劳动教育就无法涵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没有倾注足够的心血、进行充分的思考,自然难以通过劳动完善人格、修正观念。[8]

四是教育方式零散孤立。部分高校落实劳动教育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组织,教育活动开展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由于缺少渠道和载体,教育方式零散,因此劳动教育仅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中开展,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或仅用义务劳动代替劳动教育。有的高校甚至将劳动教育娱乐化,将实践活动演变为“观光旅游”“参观考察”[9],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另外,学生没有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产生足够互动与联系,教师的有效指导也较为缺乏。这种孤立化、平面化的教育方式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形成劳动情感。[5]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践行策略

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出现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教育机制有待完善、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零散孤立四个问题,高校可以考虑从深化认识、劳教相长、以生为本、创新路径四个方面着力,多措并举加以解决。

(一)深化认识,明确目标

高校要正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劳动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教育性和劳动性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本身即为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0]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既要帮助学生习得和提升劳动技能,又要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高校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设置理应包含两个方面:既要让学生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又要激发他们劳动创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他们从劳动中获得幸福感。[10-11]根据这一目标,教育者应该组织学生亲身参加系统的、合理的劳动,指导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体验、创造和反思,从而发挥劳动的教育作用。

(二)劳教相长,共同影响

一是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劳动教育是一个身心共同体验的过程。[7]学生只有实际参与劳动,才能在劳动中调动和激发自己的各种感知和潜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感情,真正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在学生开始劳动前,教育者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实践目的,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避免他们只是一味蛮干或敷衍应付而没有精神成长。为增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身体、情绪和情感等方面的体验,教育者应及时肯定其中的积极体验,有效疏导消极体验,促使学生对劳动形成正面的认识。[7]

二是高校主导,家、校、社三者合力。作为系统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高校无疑是学生劳动教育的施教主体,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但除高校外,学生成长环境里还包括家庭和社会两个重要主体。大学生劳动观点的矫正、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情感的产生都需要接受家庭和社会的培养和检验。因此,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凝聚高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三)以生为本,合理施教

一是全面调研、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观念、精力等因素,制订符合其成长规律的劳动教育计划。这个劳动教育计划要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于一体,既有学生必须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学生自主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确保劳动教育的思想性、严肃性和活跃度,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感。二是收集和重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诉求,设置更加有趣、有用的包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服务型劳动与创造型劳动”等多种劳动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选择,使学生找到自己可以发挥其爱好和特长的项目,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对己负责的学习者。

(四)创新路径,多元形式

高校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综合课内教育这种显性教育方式和课外教育、劳动实践等隐性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知行合一。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习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在第二课堂中体验劳动、完成劳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价值,树立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除开展线下教育活动外,高校还要用好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媒介,借助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宣传学生身边真实的劳动事迹和优秀作品,将劳动精神可视化,营造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总之,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高校应该通盘考虑,精细安排,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再根据学生实践的反馈做出调整,最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三、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以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路,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外院)在推进劳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与家长和校外单位积极联系,把劳动教育的空间拓展到家庭和社会;将临时性劳动与常态化劳动结合起来,确保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连贯性;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多个渠道的资源,丰富劳动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探索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构建了一套由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和劳动实践三个模块组成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课内教育

外院立足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深入挖掘课程蕴藏的劳动教育内涵,在既有的教学体系中推进劳动教育,如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教育方面,结合学生的师范类专业背景,教师依托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等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专业劳动技能的训练和职业劳动精神的塑造,提高学生劳动素质和道德,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相应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方面,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中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理解劳动、职业与社会,唤醒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人生观,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社会挑选,平衡好个人的劳动诉求和国家社会的需求,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自我认知教育、劳动素养提升、就业形势分析与就业准备、劳动权益维护等四个板块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后,学生厘清了自己的劳动兴趣和价值取向,掌握了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认识到自己不仅要科学地制订学业、就业目标,做好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而且要坚决执行和做好动态调整,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打好思想、心理和技能等方面的坚实基础,并始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劳动竞争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了充分利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外院还通过党课、团课、班会课筑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带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劳动教育有关文件的精神;通过对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的宣讲,让学生从真实人物、鲜活事迹中受到触动,增强对劳动精神和价值的认可。此外,主讲人还依照不同内容有选择地运用热点问题讨论、视频观看、知识竞赛、情景剧演绎等方式,让劳动教育在互动中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除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承担讲授任务外,普通学生也走上讲台,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劳动体会和经验,向大家传授物品收纳整理、生活空间布置、清洁打扫、蔬果挑选、急救等实用技能,发挥朋辈效应,通过身边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学生。

(二)课外教育

单靠课堂讲授仍不足以完全教会学生热爱劳动,因此,在以课内教育为基础的同时,外院还注重发挥课外教育的独特功能,与课内教育形成联动,如校园文化活动、训练与竞赛。

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外院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遵循劳动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的一致性及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和兴趣的前提下,精心筹划和组织了“崇尚劳动,绽放青春”劳动教育品牌系列活动。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劳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动脑,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的劳动方式,并用劳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各种活动和项目的难度和频度较为适中,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劳动成果,从而提升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增强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外院鼓励学生用写作、视频制作、宣讲等方式创造性地将劳动成果和体验呈现出来。具体如下:第一,劳动教育微课题研究。学生利用自身外语优势,通过文献阅读、网络搜索等渠道,收集国外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特色内容、开展成效等信息,介绍他国劳动教育的亮点,总结其经验和启示,最终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第二,劳动短视频征集。学生在假期参与家庭日常生活劳动(如烹饪等)和生产劳动(如耕作、饲养、手工等),对劳动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并解说,展示其劳动技能和劳动情怀,感受到服务自我和他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第三,劳动体会征文和职场书籍阅读分享。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在校或在家期间参加的劳动实践经历进行写实记录,分享自己劳动中的感悟和思考,弘扬劳动精神,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学生从学院推荐的职场书籍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进行自主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在班会、主题团日中向同学分享从书中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让更多同学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此外,在劳动教育品牌活动开展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外院引入了竞争评比机制,选出典型,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精神和物质奖励作为正向反馈,很好地宣传了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在训练与竞赛方面,外院广泛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外研社杯”各级别全国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等专业领域赛事。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接受了创新性劳动的锻炼,将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参赛过程中激发自己探索和创造的潜能,提升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获得许多无法从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养成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格。

(三)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不仅是知识、思想的教育,而且是实践行动的教育,学生在校内外不同平台的实践中把接受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观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外院在设置实践项目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保证多样化和长期化,不仅有勤工助学、卫生保洁等常规化劳动和定期开展的实习实训、公益活动,而且有按照现实需求不定期组织的志愿服务;二是做到“三个结合”,即义务劳动与有偿劳动相结合、个人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育人和自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付出劳动后既有一定的获得感又能学会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12],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公共责任意识,提升个人的劳动能力和品质,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是实习实训。外院与用人单位对接合作,安排即将毕业的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指导、积累经验。学生则通过亲眼观察和亲自参与劳动,强化劳动技能,丰富社会阅历,树立劳动纪律意识,养成勤勤恳恳的劳动态度、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从而为日后步入职场、适应社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二是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开展场所既有校内也有校外。校外志愿服务如下:在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大型外事活动上担任翻译志愿者,提供语言服务,巩固和增加业务才干。校内志愿服务如下:担任迎新、疫情防控等工作的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公益活动。在志愿服务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行动方案建言献策,积极配合、认真执行组织者的统筹安排,在团队中培养了协作意识,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服务意识、主动承担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每年暑期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专业特长,在城乡田野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接触民众,助力其生产生活。在这些劳动锻炼中,学生领悟到自身服务公共需要的社会价值,培育了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敬爱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三是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岗位设置上分为助教、助管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岗、管理岗,和保洁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岗。[1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申请岗位,经学院考核后开展工作。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定报酬,也能通过工作提升劳动素养和自我效能感。

四是卫生保洁。外院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劳动习惯,以班级为单位划分了相应的清洁责任工区,分配学生3人一组每周两天轮流值日。外院还规定了卫生评价细则,由学生会监督部门对每日清洁成效做出考核并及时公示。以月为时间单位,外院对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班级责令改正。卫生保洁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服务自我和他人的劳动,教育他们养成劳动意识的同时也学会尊重每个人的劳动成果。

四、结语

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劳动教育的讨论与研究仍以宏观的理论思辨与政策解读居多,微观的实施办法有所欠缺。高校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设置专门的劳动课程、挖掘学科劳动教育元素、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发挥学生组织的辅助功能、制订具体标准考核劳动教育效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外院以学生为中心,将各种劳动教育措施化零为整,形成了一套联结家庭、学校、社会多个主体,覆盖学期与假期、教学与实践全部过程,包含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维度的劳动教育模式,且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外院劳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