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政策启示
2022-03-30张红凤杨方腾井钦磊
张红凤 杨方腾 井钦磊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在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新动能替代旧动能推动经济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便显得至关重要(金碚,2018)[1]。2021年,李克强总理再一次提出:“在现有经济恢复运行的情况下,有利引导各方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公共文化作为一种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特殊资源,与这一发展主题不谋而合。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公众在文化领域需求的具体表现,建立高效、公平、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前提,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要求(郭建宁,2019)[2]。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水平发展还能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并以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迫在眉睫(杨林、杨广勇,2020)[3]。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所具有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由政府来提供(石静霞,2021)[4]。政府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及能否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除了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吕芳,2019)[5]。当然,只有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反哺于经济时,政府才会更有动力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财政投入。所以,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对如何在现有经济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以及如何以公共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过往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如何建设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展开的。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学者们大多将其纳入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中展开研究。刘传明等(2019)[6]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江苏省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量,他认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区域劳动力的职业素养与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官永彬(2016)[7]则从改善民生福祉的角度强调了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大社会效益。也有少数学者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联系起来,强调以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刘宇、周建新,2020)[8],对于这一观点李少惠和王婷(2021)[9]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将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深度的剖析,肯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发展为经济结构转型所提供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以示范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上,Jan(2015)[10]等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陈水生(2017)[11]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在这一观点的引导下,学者们一方面强调以高效的政府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王家合等,2021)[12];另一方面,提倡以多元化主体供给和数字赋能辅助的方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江小涓,2018[13];高春亮、李善,2021[14];江小涓,2021[15])。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探索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研究鲜有提及。因此,本文构建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各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质量是否实现了良性协调发展,并以QAP回归模型分析各个省份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差距来源,进而为如何在中国各个省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协调提供政策启示。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两个相互耦合、相互推动且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清晰地分析出各个子系统在相互推动下的运行状态。具体来看,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它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但经济发展所秉承的效率原则往往又会以牺牲公共文化服务为代价(杨林,2017)[16];而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所自带的创新性与公益性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以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标的实现。
图1展示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图1 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以经济要素传递机制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逐步减少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能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并推动旅游业、文创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够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惠及民生,从而以制度的方式激发人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并提高劳动生产率(Ella和Meredith,2020)[17]。
另一方面,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能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金与资源支持。第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当地政府能够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以应对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资源索取,从而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第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能够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从而为作为“非生活必需品”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以及文化产业培育更多的消费群体,进而以市场需求的力量倒逼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第三,公共文化产品所满足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只有当地人民生活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层次后,政府才会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列入政策议程。因此,经济实力的增强客观上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契机与政策资源。
由此看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两个系统之间所呈现的是相互耦合协调的基本规律,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资金、市场以及政策资源,而公共文化服务又不断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以及经济系统的平稳运行。
当然,二者之间互为耦合协调的关系并非一脉相承,而是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质量较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也缺乏相应的公众需求以及资本积累。所以,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的层次。而在经济飞速发展阶段,为追求经济效率往往会以牺牲一定的质量为代价。因此,在这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也会相对滞后,二者之间的关系仍然难以良性协调发展;而当经济处于中高水平发展时,各个地方政府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开始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客观上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受限于建设经验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资源的限制,其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轻度失调或中等协调的层次;而在经济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后,随着人民物质需求的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显现与提高,促使政府将关注重点从基本民生向公共文化建设转移。二者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即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投入公共文化的建设,而公共文化服务在拥有需求市场后也能通过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四、研究方法与指标确立
(一)研究方法
1.耦合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是一种量化指标,它描述的是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者子系统之间相互耦合以及协调发展的状况。它涉及耦合度C值与协调度D值以及协调指数T值。
(1)
系统的耦合度值用C表示,其计算的公式如下:
(2)
公式中Ui表示综合评价指标。其中U1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综合得分,U2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ij为个指标的相应权重。
(3)
按照现有耦合度的分类方法,本文将耦合度划分为以下5种(见表1)。
表1 耦合层次与划分标准
2.耦合协调度模型
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的整体。耦合度只能用来表示两个系统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的高低。要想检测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之间协调状况的好坏以及是否为良性互动,还需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其计算公式如下:
(4)
T=aUa+bUS
(5)
公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代表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由Ua、Us决定。a表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程度,b表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程度,考虑到本篇文章检测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所以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对a与b赋值都为0.5。参考耦合协调度公认的十分法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为以下十个等级(见表2)。
表2 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
3.熵值法
为了保证所采用的各个评价指标能够客观地表现出计算结果,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在公式(1)中,Sj代表第j项指标的综合得分,Wj是指第j项指标的权重,P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的比重。
(6)
4.二次指派程序(QAP)
通过QAP回归分析能够有针对性地考察中国各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差距来源。二次指派程序(QAP)是对两个矩阵中的每个因素进行对比,计算两个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对所得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从而能够有效地克服关系数据中的自相关性等对分析结果的干扰。采用QAP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模型构建如下(其中PE代表财政投入,CI代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CIS代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模,CA代表公共文化产品与活动,EF代表经济发展基本面,EA代表经济发展成果):
BPS=(PE,CI,CIS,CA,EF,EA)
(7)
(二)指标确立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而在文化方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及相关的文化活动(范柏乃,2016)[18],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经过长期的研讨,学术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一般认为充足的财政来源是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韩峰等,2019)[19]。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本身来讲,相关文献多将它们分为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所、公共文化机构及其它们的产品与活动等多个方面(宋英杰等,2019[20];申亮、王玉燕,2017[21]),基于此,本文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分为财政投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模以及公共文化产品与活动四个方面。
表3 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确立有了相对成熟的鉴定标准。朱诗怡等(2021)[22]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分为经济发展基本面、经济发展社会成果、经济发展生态成果三个方面,师博和何璐(2021)[23]也参考了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有部分学者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出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崔耕瑞,2021)[24]。基于此,本文结合过往研究成果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特点,构建了经济发展基本面与经济发展成果两个二级指标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为了保证所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所用到的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均来自官方的《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9)》。而测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数据则来自官方的《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14-2019)》。鉴于中国于2014年后从政策层面开始重视文化建设,为保证所得实证结果、结论与中国当前制度环境相契合。本文选取2014-2019年的样本数据。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时间特征
依据熵值法所计算出来的各个指标的比重,利用公式(2)计算出来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再由公式(3)(4)计算出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
表4是从纵向时间的角度将中国31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展现出来。从年际变化的情况来看,各个省份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上下波动状态,但总体上呈现相对稳定情况。
表4 2014-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
从耦合度的数据情况来看,大多数省份都能够达到高度耦合的层次(C>0.8),在31个省份当中海南省的耦合度情况较差,其耦合度值常年处于较低水平,一直处于磨合层次,即使在最近的2019年仍未达到高度耦合的层次,这说明海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尚缺乏促进二者良性协调发展的基础。但是,即便如此,中国绝大多数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这说明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各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联系密切,存在较高的依赖度,为二者良性协调发展,创造高耦合协调度的状态打下基础。
从耦合协调度的角度来看,各个省份在2015-2018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这与2015年初,国家提出的建立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相关政策有关。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认中国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的状况并不乐观,从历年数据上来看,北京、上海与东部沿海(1)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根据国家统计局标准划分。的粤苏鲁浙等经济实力较强省份与其他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两极化分布的状态。东北区域省份和中西部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较低的层次,在宁夏、海南、黑龙江等多个省份甚至在2019年仍处于失调的状态。并且,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省份经过三年的上升期之后都进入了停滞阶段甚至有回落现象。当然多数省份2019的回落与当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挤水有关,充分说明中国大多数省份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与总量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能够更直观地看出中国各个省份历年来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的程度,本文以历年耦合协调度的均值为基准选取3个耦合协调度最高和三个耦合协调度最低的省份为样本,做成折线图(图2)以便进行更直观的观察。
图2 具有代表性的6个省份2014-2019年耦合协调度变换情况
从图2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所选的6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严重。广东、上海、浙江作为中国南方最发达的三个省份,其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都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而在耦合协调度最低的宁夏、海南、青海三个省份中三者即使处于较低层次的情况下也无法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甘肃、青海所面临的情况则是中国中西部绝大部分省份的缩影,即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从图2中也可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出积极的一面。自2014年到2019年,中国广东、上海、浙江三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尤其是上海,其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已经达到了中度协调的层次。这说明中国东部省份已经在向公共文化与经济质量的协调发展的阶段过渡。
综上所述,从31个省份的近6年数据来看,所有省份的耦合度水平都大于耦合协调度的水平。在耦合协调度层次较低的省份,二者的差距更为明显。高耦合度、低耦合协调度的状态表明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虽联系密切,但在现实中,中国文化消费市场较弱,总体上绝大部分省份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较为落后,不具备将公共文化资源变现为文化产能的能力。并未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Rosenstein,2021[25];Yvonne等,2021[26])。因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质量的协调发展水平对于中国绝大部分省份来说都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
鉴于中国各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呈上下波动的状态而并非都为逐年增长的情况,为保证数据的稳定性,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将31个省份近6年来的耦合协调度取平均值,汇总成表格(见表5)。
表5 2014-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均值
如表5所示,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强西弱的非平衡发展格局,东部沿海省份中山东、江苏、广东都能保持在勉强协调以上的层次。即使是行政区域面积较小的北京、上海,其耦合协调度的历年均值在全国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当然,这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省份较好区位优势使其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中获得较大的收益,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质量的高速发展。
与东部沿海相比,广大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发展状况则不容乐观,广大中西部绝大多数省份则都处于濒临失调甚至轻度失调的层次。这充分说明中西部省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未达到一个理想的层次。这一状况与中国GDP总量东强西弱的空间布局有关。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质量协调发展的基础。
(三)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距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国各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差距来源,按照式(7)构建的模型,运用Ucinet软件进行 QAP 回归分析,进行2000次随机置换,得到的QAP回归分析结果,以检验财政投入(PE)、公共文化基础设施(CI)、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模(CIS)、公共文化产品与活动(CA)、经济发展基本面(EF)、经济发展成果(EA)对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差异矩阵的影响关系。
从表6的实证结果来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及其规模、公共文化产品与活动以及经济发展基本面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且均通过了1%、5%和 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各个省份间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个数、相关从业人员、图书馆藏书量以及相关公共文化活动的差距是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而从回归系数上来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规模和公共文化产品与活动的区域布局不均是最主要的差距来源。
表6 各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距影响因素QAP回归分析
分析原因在于以下几点:近年来,虽然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稳步上升,GDP总量不断增长,但各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中众多发达省份(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具有较好区位优势,使其能够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中获得较大的收益,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从而以经济发达的优势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扩大以及相关资源的供给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另外,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当地居民由于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倒逼这些省份从政策层面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中西部大多数省份来说,一方面,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共同富裕”等相关政策引导下,政府加大了这些地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但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长期处于一个落后的状态,因此短期内其相关资源与设施规模仍与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从而使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都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不协调、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使这些省份的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活动需求较少,与之对应,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质量协调发展的问题也无法引起当地政府的充分重视,从而导致其最终的耦合协调度比较低。
最后,从表6的实证结果来看,财政投入与经济发展成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方面因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距的贡献并不显著。这主要是近年来在“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各个省份的政府都开始注重在公共服务、教育等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也说明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依据中国2014-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按照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存在巨大的潜力与上升空间,且呈现出“高耦合度、低耦合协调度”的状态,即大多数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受限于总体经济发展质量又不能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协调发展。因此,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第二,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各个省份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两极分化的状态。具体来说东部沿海省份较高而中西部、东北部省份较低且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层次较低的省份都缺乏中心区域城市的辐射。第三,从QAP的实证结果来看,各个省份间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相关的公共文化活动、产品是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1.率先实现东部沿海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协调。第一,应该继续加大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力度,率先实现上海、江苏等省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质量供给,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与典范。第二,应继续发挥这些省份产业结构的优势,提高文化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充分挖掘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追求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优质协调的层次。
2.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度较低的省份而言,第一,应加强政府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以相关政策实施和重大项目为契机,补齐落后省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短板,使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能够进一步完善。第二,应尽快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输血式的公共文化事业和造血式的文化产业相结合,使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具有可持续性的物质来源。第三,应重视耦合协调度较低省份公共文化产品与资源的供给以及相关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以缩小其与发达省份的差距。
3.以局部区域为单位,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政策,同时,立足于整体,加强顶层设计,以区域协调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第一,应转变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以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提升。第二,应注重省份间的交流与培训,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先进的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第三,应进一步加强各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并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通过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互助构建以东部带动中西部,最终实现东中西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以确保东中西部省份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双轨并行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