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博利珠单抗致重症肌无力文献分析及思考

2022-03-30王育苗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2年3期
关键词:博利类固醇个案

王育苗,李 玥,赵 静

0 引言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抗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是适应证非常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1]。2018年7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正式批准帕博利珠单抗在中国的上市申请,用于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随后又陆续批准肺癌、食管癌相关适应证,为中国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然而,帕博利珠单抗可引起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其中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其罕见但严重的神经系统irAEs[2]。由于该药上市时间较短,尤其是国内安全性数据相对缺乏,所以,对其不良反应的监测及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帕博利珠单抗致MG的相关个案报道,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致MG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CNKI、万方、VIP、PubMed、Medline、Elsevier和 Springer等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检索词为“帕博利珠单抗”、“重症肌无力”、“不良反应”、“致”,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为“pembrolizumab”、“adverse reaction”、“myasthenia gravis”、“induced”或“related”等。检索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21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帕博利珠单抗致MG的个案报道。文献纳入标准:①明确不良反应为帕博利珠单抗所致MG相关文献;②性别、年龄、诊断疾病、MG 病史、MG 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信息相对完整。排除标准:①非不良反应(ADRs)个案病例的临床研究、临床疗效观察、综述;②ADRs表述不清晰的病例、重复病例、无法判断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病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纳入文献的信息,包括患者性别、年龄、MG 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共纳入文献16篇[3-18],涉及17个案例。其中男11例(64.7%)、女6例(35.3%),男女比例为1.6∶1。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为34~83岁,平均年龄(67.6±12.0)岁,60岁以上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4例(82.4%),具体分布见表1。病例诊断为肺癌4例(23.5%),胸腺癌3例(17.6%),黑色素瘤2例(11.8%),膀胱癌2例(11.8%),肾盂输尿管癌、结肠癌、间皮瘤各1例(5.9%);既往有MG病史2例(11.8%),新发MG 15例(88.2%)。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2.2 MG发生时间与临床表现 6例(35.3%)在应用帕博利珠单抗后的2~4周内发生MG,9例(52.9%)在用药后4~8周内发生,在2周内、8周后各发生1例(5.9%)。具体情况见表2。17例个案报道均描述了帕博利珠单抗致 MG 的临床表现,其中11例出现眼睑下垂(64.7%),7例出现视力模糊或复视(41.2%),7例出现颈部或四肢无力(41.2%),5例出现吞咽困难(29.4%)。6例出现呼吸困难(35.3%),为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分级为5级的严重肌力减退,进行了气管插管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4例伴有心脏症状(23.5%),表现为肌钙蛋白升高,心电图、超声心电图的异常等,其中1例因心脏骤停而死亡。具体情况见表 2。

2.3 相关检查 在17例患者中,14例(82.4%)进行了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nti-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RAB)检测,其中9例ARAB检测值为0.77~13.9 nmol/L,均超过正常值(0.2 nmol/L),5例未检测出ARAB。12例(70.6%)进行了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检测,检测结果为1 817~7 765 U/L,均超过正常值(24~195 U/L)。具体情况见表 2。

2.4 治疗和转归 17例患者出现MG后,全部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9例(52.9%)给予血浆置换 (Plasma exchange,PE),9例(52.9%)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7例(41.2%)给予吡啶斯的明,3例(17.6%)给予有创正压通气(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3例(17.6%)给予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2例(11.8%)给予免疫抑制剂,1 例(5.9%)接受其他相关治疗。10例(61.1%)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其中4例未提及治疗后出现缓解的时间,另6例MG均于30周内好转;2 例(11.8%)分别于第14周、第16 周痊愈;另外5例(29.4%)患者死亡,4例在3周内,1例未提及具体时间。具体见表2。

2.5 药物再暴露 17例MG个案报道中,2 例(11.8%)经治疗后好转,继续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抗肿瘤治疗,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缓解MG的症状,其余患者均未再次使用。具体情况见表 2。

3 讨论

随着帕博利珠单抗新适应证的获批,其适用人群将不断扩大。由于在中国上市时间较短,关于其引起 MG的公开发表的个案病例报道有 17例,国内仅1例报道,可供借鉴的案例较少,因此,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尤为重要。

表2 不良反应个案报道统计表

3.1 不良反应发生率 由于缺乏前瞻性队列研究,目前尚无法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致MG的真实发生率。一项包含59项临床研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PD-1抑制剂致神经系统irAEs的发生率为6.1%[19],约0.2%~0.4%发生严重(3~4级)的神经系统irAEs[20]。PD-1抑制剂致MG的发生率约为0.12%~0.2%[21]。在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中检索帕博利珠单抗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报告,截至2020年11月17日,帕博利珠单抗不良反应相关报告24 163份,其中MG 150份,发生率为0.62%。尽管神经系统irAEs的发生率低于其他系统,但是不排除因误诊或忽视而漏报,影响了真实的发生率。本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后MG急性发病并迅速进展,4例(23.8%)患者3周内死亡,因此,不能因为发病率低而忽视其重要性。

3.2 不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MG发生情况 在17例帕博利珠单抗致MG患者中,男性(64.7%)多于女性(35.3%),可能与免疫性别差异有关,基于不同性别的基因、激素水平、微生物组成等复杂原因,对帕博利珠单抗产生了不同的调节作用。Meta分析显示,对于不同性别,ICI的疗效存在差异,男性比女性获益更大[22]。性别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治疗和预判ADRs。60岁以上发生MG的患者14例,占82.4%,说明ADRs以老年人多见,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导致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提示临床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监护。17例患者的病例诊断包括膀胱癌、结肠癌等8个病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目前,CFDA仅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的相关5个适应证,提示临床医师选择时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3.3 MG的发生时间、相关检查与临床表现 17例患者中,帕博利珠单抗致MG出现在治疗的早期阶段(治疗后8周内),出现了眼部症状、四肢无力等临床表现。ICI-MG的患者常合并心肌炎,有文献报道,30%的患者合并肌炎,25%的患者合并心肌炎[23]。心脏受累使患者病情发展更为迅速,死亡率更高,提示临床早期识别的重要性,重点监测前8周内MG相关症状的发生。17例MG个案报道中,12例(70.6%)患者出现了CK的升高,可能是由兴奋-收缩耦联损伤引起的[17]。检测ARAB的患者中,5例(35.7%)ARAB阴性,研究发现,ICI诱导的MG患者可出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或阴性[24]。CK值升高、ARAB阴性与自发性MG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前后,注意监测患者肌肉症状及CK值。

3.4 治疗与预后 17例患者经过胆碱酯酶抑制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IVIg或PLEX等治疗,大部分好转或痊愈。皮质类固醇一般用于irAEs的治疗[25],但需要注意类固醇可能会加重MG,甚至诱发MG危象,同时需注意其可引起高血糖、高血压、胃炎、骨质疏松症等ADRs。中、重度MG通常用IVIg或PLEX治疗。临床数据显示,接受IVIg或PLEX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CI所致的MG,患者的预后优于单纯使用类固醇者[2],早期使用比单独使用类固醇效果更好。2020年MGFA 更新的MG管理共识[26]中推荐使用大剂量类固醇联合PLEX进行早期积极治疗,或IVIg用于治疗严重的MG。17例出现MG的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MG危象引起的呼吸衰竭,由于MG危象以呼吸系统发生率高,提示临床使用时,应密切监测呼吸及延髓功能。

3.5 药物再暴露 17例患者中,2 例患者MG症状缓解后,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维持治疗期间,再次使用帕博利珠单抗,未再出现不良反应。但是由于数据较少,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帕博利珠单抗的再次启用,需要综合评估肿瘤的治疗情况、身体状态、ADRs等情况,临床数据表明,所有重新激发或继续使用ICI的患者都继续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

4 思考与展望

帕博利珠单抗致MG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病情迅速恶化。本研究虽只是进行了个案文献的汇总,样本量小,文献检索过程中的选择偏差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解释结论时的偏差,统计分析意义较为局限,但通过总结分析帕博利珠单抗致MG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为了加强用药安全性,临床医师和药师需注意:(1)充分评估患者的利益与风险,意识到这种并发症存在的可能性,提高警惕;(2)需要多学科(肿瘤科、神经科等)的相互配合以及多模式的积极治疗;(3)早期监测和识别,开始使用帕博利珠单抗8周内,密切监测患者的眼部症状、肌力、呼吸及延髓功能等。

猜你喜欢

博利类固醇个案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类固醇治疗肾病综合征儿童致激素性青光眼的相关进展
面部整形术后水肿的治疗进展
这个杀手太给“利”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及意义观察
类固醇激素的低温等离子体质谱研究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