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宁温泉明沙净砾碧如玉 名士风流萃滇文

2022-03-30李艳顾建豪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2期
关键词:云崖题刻杨慎

◎文 |李艳 图 | 顾建豪 编辑 | 吴冠宇

螳螂川

碧玉温汤 古今畅然

安宁温泉镇离昆明很近,沿往滇西方向的高速公路走半小时,转下坡即到。滇池唯一的出水螳螂川穿过小镇,曲折婉转往金沙江而去,川流不阔,却奔流不息。旧时从安宁驾一扁舟直下十里可达温泉,两岸风光轴以龙山,映以虎丘,带以曹溪,轻舟过处“柳市村村接,松灯点点明”。

温泉就在镇子里绿林密覆的凤山崖壁之下,距螳螂川不及百步,低矮的围墙和一座L型两层楼房围成一个不大的庭院,一眼就看见一个十余平方、深约一丈的水池,池壁甃石,不方不圆,略似葫芦,正面池壁上刻着“天下第一汤”及一方题记,此即现在安宁温泉所称的泉源。泉源池水不及半,既无扑面热浪,亦无杂味,水波不兴,不留一垢,不染一尘,池底铺满被泉水沁成碧绿色的碎石,映得一池水如冰种翠玉,阳光掠过,水底不时闪过晶莹珠光,不经意间,一串气泡从池底挤出来,泛起轻波碧纹,将一抹春意化为暖暖的纯净,正因这惹人的碧绿,古时称之为“碧玉泉”。

安宁温泉至迟于元代就已经是颇具声名的汤井,《大元混一方舆览胜》记载:“云南诸郡,汤池十七所,惟安宁州者最。石色如碧玉,水清可鉴毛发,虽骊山玉莲池远不及。”关于汤井与温泉的区别,清代曹树翘《滇南杂志》中说:“云南温泉到处皆有,而热者可溽牲畜,气恶臭者不少,惟安宁州泉为天下第一,不寒不热,纯粹如柔,盎然如坐春风,古人汤井、温泉所以分言也。”

自古浴者无不沉醉于这碧玉汤井的美,明代状元杨慎将包括全国13处名泉及云南洱源、宜良、邓川等数十处温泉加以比较,在其《安宁温泉诗序》中列举安宁温泉七大特色:纤芥必呈、不烦甃甓、浮垢自去、苔污绝迹、温凉适宜、掬之可饮、增味省薪。世家公子出身的状元郎对安宁温泉推崇备至,连用来做饭节省柴火的妙处都搜了出来,喜爱之情无以复加。

安宁温泉历经世事浮沉,几经营建,今之温泉总体沿用著名设计师徐敬直(南京博物院设计者)于1940年代重建的主体格局,中西合璧,也无官塘、民塘之分,均为商业运营的公共浴池,设施质朴,井然有序。尤其位于一层角落、不被人注意的大池仍留古韵遗风,其室高两丈以上,高墙上启以木窗疏气,浴池深潜地平之下,池高及人、宽丈余、长丈半,四壁甃以石,池底铺石块,稍作规整,周有石凳、石块坐浴,水深及腹,色碧澄澈,温润如玉,时而自池底挤出串串灵珠,方知与泉源直通,浴之快哉。安宁温泉色质之美古今如一,历代浴者无不叹赏,1962年董必武题诗“莫夸六国黄金印,来试三迤碧玉泉”,表达最为透彻。

摩崖石刻 文萃南滇

文以载道,书以传史,刻以传世,有众多历世题刻的温泉方可称名泉。安宁温泉自明代中期以降,左一里的环云崖上题刻累累,绵延不绝。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出名人,自得盛名。明代永乐癸卯(1423),温泉南一里杨阁村杨景得中举人,他在广东化州同知任上得一子,名杨一清,其7岁能文,14岁乡试中解元,18岁中进士,两次入阁首辅,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与李东阳、杨廷和等名臣大儒交好,门生遍天下,王阳明、李梦阳、状元康海及吕楠等均其门下弟子。1486年杨一清回乡会族,在杨阁村旁筑“石淙精舍”,自此别号“石淙”,安宁温泉因杨一清之故,步入中国顶级文人视野。杨一清《游温泉记》转录儒林领袖李东阳来信:“世之所奇宝也,莫非苍、碧效灵,昆、洱蕴精,不复发为异物,而独钟此泉?西南山川灵气之成,造化之治也!”襄平人罗错在摩崖上题刻“应接不暇”,正反映杨一清回滇时,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的盛况,又有提督学道杨师孔题“醒石”“此处不可不醉”,云南巡抚何孟春题“听泉”,云南巡抚都察院右都御史李焘题“虚明洞”,云南巡按御史姜思睿题《醒石》诗一绝,他们都是杨一清回滇会族后同时代人物,为安宁温泉留下第一批题刻。

状元杨慎用纯文人的方式为安宁温泉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杨慎之父杨廷和也曾任首辅,与杨一清交厚,杨慎11岁能诗,12岁能文,后入李东阳门下,24岁中状元,读卷官正是杨一清,因而二人也有师生之名。嘉靖三年(1524),37岁的杨慎因“大礼仪”案被谪戍云南,受杨一清嘱托以兴云南文化为己任,此后他居滇三十余载躬耕云南文化土壤。杨慎流连于螳螂川温泉一带长达二十余年,对安宁温泉情有独钟,先后题写“天下第一汤”匾,“海内第一汤”“不可不饮”、《重修温泉记》等题刻,以及在温泉南数里曹溪寺留下“赤壁天成”“曹溪夜月”《重修曹溪寺碑记》《宝华阁记》等石刻。同时,杨慎交游的云南文化名人“杨门七子”也多次来安宁拜访他,以文会友,如李元阳留下《安宁温泉同升庵修撰诗》,杨慎也留下《温泉梦作》《曹溪卧病喜禺山见访》等诗文。此后题刻环云崖成为士宦风尚,杨慎将安宁温泉从自然之水推向人文之泉。

清代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云南百废待兴,人心待定,范承勳出任云贵总督,其为清代前期重臣范文程的第三子,到任即着手整饬军队,力推文化治滇。恰逢安宁温泉“泉南数步,复出一汤”,他立即与巡抚石琳、按察使许弘勳等人一起重建安宁温泉,在环云崖下修建颇具人文情趣的云涛寺,又在环云崖题写了一批石刻,有范承勳题“玲珑玉”,许弘勳题“溪山秀错”“清啸”,继任云南巡抚石文晟题“云窝”“钟乳洞”“暖谷”,云南布政使于三贤题“桃源可问”等。温泉浴所、摩崖石刻、云涛寺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石琳还作《新建云涛寺及新温泉碑记》,彰显他们寄望温泉山水人文的造化,能再培育出杨一清式卓越人物的用心。此后二百年,安宁温泉成为士人胜境。清咸丰四年(1854)云南通判罗树勋书隶书题刻“藏修游息”,赞誉这里符合《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为学要义。1903年,云南终于出了状元袁嘉谷(经济特科),民国后,袁嘉谷回到云南,1923年受聘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担任教授达十年,育人数百,滇学之风大盛。

自明代杨一清回乡,至袁嘉谷大魁天下,前后历四百二十余年,云南文脉终成气象,形成本土名士圈,他们经常携友人悠游安宁温泉。环云崖题刻将清末民初云南名士风流汇聚之盛况一展无余:状元袁嘉谷题“有太古意”“石林”及与友人同游温泉题记,清末解元周钟岳题“秘探龙威”,清末翰林张学智题“快游”和一首温泉诗及与好友同游温泉题记,清末举人、曾任护国军秘书长的由云龙与好友游览温泉题记,云南文化名人陈古逸题“暖叶邹律”及与袁嘉谷、由云龙、张学智等同游温泉题记。

李根源则是在温泉题刻最多的人,有“石淙”及夜宿云涛寺题记和不同时期与友人同游温泉的题记,特别是辛亥革命前三个月,蔡锷、李烈钧、罗佩金、李根源等昆明重九起义核心人物共浴温泉,李根源题石以记,此事虽为军人聚会,却又缘起于文,因其时李根源写成《滇西兵要界务图注》与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同时脱稿,同道相聚,共浴温汤,其乐融融。环云崖题刻亦留下滇军将领的文韬武略,名将马骢题“可人”“水流云在”及游记等,台儿庄抗战殉国烈士、旅长陈钟书题“飞岩”“活泼泼地”,笔触遒劲,表达了对《中庸》中“鸢飞鱼跃”的体悟。

此外,还有安宁教员李辉文题“山高水长”,英文教员冯梦竹题“听涛”,道路工程学校的70余名师生游温泉偶遇由云龙等人,高山仰止,即刻石题记。盐业公会的二十余位商人也将自己的名字留在“泉石因缘”题记之中。

历数百年经营的云南之文化至此花开叶散,从士大夫的书斋流入普通民众,将中华文化深植入边陲民心,安宁温泉全程参与其中,成为云南文脉凝结之地。安宁温泉得天地之灵气,萃人文之精华,散文化之风气,云南温泉除此无二,中国之名温泉类此功效者,屈指可数。

上左:明人姜思睿题刻:题醒石。

上右: 清人李根源题刻:与蔡锷、李烈钧等同浴温泉记。

下: 环云崖摩崖题刻

猜你喜欢

云崖题刻杨慎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郑毓宁《金沙江畔云崖暖》
雪莲
魔力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
白鹤梁题刻收录、整理、考古、研究综览
《七律·长征》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