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陶刻作品《五雀图》的创作与评析
2022-03-30卢战刚
卢战刚
“五方纯色俨衣冠,应是山灵寄羽翰。”五雀之形寄寓了空灵的向往,美好的情怀仿佛即将振翅而翔。传统文化中文人雅士总是追求高于世俗的“雅”,所以传说中的隐士高人往往寄情山水,后人效仿之便有了种种引人入胜的艺术创作。在诗词、绘画中,《五雀图》别有一番趣味,作品《五雀图》的创作便是用陶刻的艺术形式在紫砂石瓢壶上再现这一经典,将传承久远的文艺之“雅”融入到醒茶倒水之时。
紫砂陶刻艺术创作并不需要张扬的外貌,相反作为承载陶刻艺术的紫砂壶,显得越质朴越好,在一件古朴雅致的茶壶之上,以刀代笔,创造出能够比拟水墨笔韵的精彩图像,这本身是一件何其有趣味的事情。当代紫砂陶刻创作承袭自传统文化,很多过去的书法、绘画作品都可以直接被紫砂陶刻所借鉴,眼前的这件《五雀图》便是如此,其参考了北宋戴琓的一幅《月下五雀图》,在这幅画上一共描绘了五只麻雀相依相偎的情景,还生动而形象地塑造了周围环境,让人一眼便能沉浸到其空灵的意境之中,仿佛灵魂都能够自由地飞翔起来。借鉴这样的绘画作品,生搬硬套显然是不行的,紫砂壶的壶面空间有限,无法像平面的画布一般随意施展,有限的空间就需要对创作的主题——“五雀”,进行重新构图,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刻刀下的麻雀与画笔下的麻雀本质上并无分别,它们的羽毛、姿态都必须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就需要很好地安排好画面的疏密间隔,将麻雀脚下的树枝加以简化,去掉了《月下五雀图》中那些红绿相间的树叶,这些树叶在画中本就是为了增添画面的色彩,是对创作主题的一种补充和烘托,而在紫砂壶的壶面上,紫砂材质有着十分天然的底色,而陶刻本身又无需色彩加以补充,所以在陶刻构图中省略掉这些多余的树叶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去掉树叶的树枝天然地就带有“骨”味,其呈现的是一种硬质的质感,这一点在用陶刻刀来表现的时候会尤为明显,这也为主题“五雀”之间构建了一个线条软硬的对比标准,下刀时,树枝的轮廓深且宽,由于枝干是“五雀”落脚之处,是画面的基础和前景,一根一根错落的枝条通过交错的线条相互遮掩同时又连贯延续地被塑造了出来,树枝上的纹理遵循外实内虚的原则,在树枝内侧下刀时需要轻且浅,与质感轮廓的刀法相映衬,用尽可能少的线条描绘出树枝自然的纹理,同时这些线条还要符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走向,顺势而为,不能够出现突兀的逆生长线条,所有的树枝都秉持由粗到细的走势,刀尖落至梢头要干净利落。
在这件作品上“五雀”的刻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整个画面便是围绕着五只麻雀而展开的,要让“五雀”生动,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姿态动作,五只麻雀各不相同,但在具体的刻画上,“五雀”亦要在局部的细节刻画上保持一致,例如在麻雀翅膀的塑造上,都采用深刻浅出的刀法重点显现出羽毛的色深,并以此同麻雀头、颈、腹等部位的绒毛相区别,将麻雀自身羽毛的特点凸显出来,从而获得了一个更为生动的画面效果。同时“五雀”的不同姿态也就决定了这些羽毛刻画的多寡,合理分配各自的姿态便可以在整体的构图中做到疏密相间,流畅无痕,这样并不需要刻意地排列它们的位置,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壶面空间,塑造出雅趣逼人的《五雀图》了。
最后,作品《五雀图》刻画的最关键的部分便在于整体的陶刻画面与茶壶本身的融合,石瓢壶的壶面在通常状态下与人的视野大致呈九十度,这极大地方便了壶面陶刻的展示,但也将陶刻的内容限定在了壶口至壶底之间的位置,上下的界限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要将刻画的画面延伸到壶面之外,使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又不可过于超出,使画面整体形成塌陷和割裂,这就要求在刻画的时候能够收放自如,能在下刀之处尽情施展,不能则转圜如意,让作品整体合理,从而吸引人沉浸其中。
结语:经典的紫砂茶器是简约大方的,优秀的陶刻创作则为这样的茶器锦上添花,传统艺术题材的融入使得紫砂陶艺获得了超出生活之上的美,让人能够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同时也深刻体现了紫砂本身的艺术价值。探究美的真谛,追寻艺术的彼岸,紫砂陶刻的艺术探索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