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与实证分析
2022-03-30王青娥赵露薇张少锦
王青娥,赵露薇,张少锦,2
(1.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2.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735)
科技创新模式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关于技术的产生、选择、组织、应用与扩散等方式的总和。科技创新模式的最佳选择是企业稳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模式选择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方向和成败。科技创新模式的代表性[1−2]划分标准主要包括:1) 创新诱因。分别是“理论成果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2)创新程度。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 类,创新水平层级逐渐提高。3) 发展驱动力。驱动力来源分为“政府”“企业(市场)”“产学研合作”和“高校与科研院”。4)目的和方法。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5) 创新技术来源[3]。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陈勇星等[4]基于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匹配关系,探寻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从模仿创新到合作创新再到自主创新演进的渐进发展规律。李国平等[5]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分析青岛市企业总体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曾娟等[6]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状况、引进技术状况、产业状况和社会环境因素,对自主开发型、模仿创新型、合作开发型等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这些关于模式选择的研究多围绕上述代表性分类方式,多为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实证研究[7],且鲜少考虑企业的成长周期。科技型企业[8]是指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具备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科技创新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通常以目标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在中国市场竞争进程中,科技型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较晚,投资高、风险大。当前正处于国家经济迅速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速公路行业也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经济效益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经营主体分散、增长驱动承压、盈利空间趋窄的严峻形势。基于此,其未来发展的目标将集中于2点: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精益运营、以多元化拓展为亮点新觅赛道。因此,高速公路企业在发展和运营的过程中,更需要向科技型企业靠拢,更应该注重目标市场的选择、科技产品与市场的吻合度。针对此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实际困难,高速公路企业若能结合自身认知,选择适当的科技创新模式来研发新型产品和技术,便可有效改善自身创新劣势,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及效益[9]。因此,本文基于目标导向视角对科技创新模式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探寻高速公路企业对科技创新模式的定位和选择路径,为企业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1 科技创新模式的划分
高速公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分析市场的定位,解决“产品”为“谁”生产的问题,其次是“怎么生产”的问题,最后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问题。因此,定位精准与否对于高速公路企业的创新而言至关重要,选择具有潜力的目标市场和目标群体将会为高速公路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平台。高速公路企业的创新目标多是为解决当前企业的发展问题、满足发展需求,也有部分企业希望能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领头羊”,还有一些企业致力于基础研究[10]。因此本文基于目标导向对科技创新模式的类型划分为3 类:问题/需求导向型、基础研究型和发展/引领型。
1.1 问题/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
问题/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是指由于客观需求促使创新主体开展科技研究,并将技术成果应用于科技创新活动。随着当前社会中经济与技术的加强,现多指企业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企业需求或市场需求为目标而形成的创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新难度较大,周期较短,创新成果易于商品化,能迅速产生效益,基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求,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其关键在于寻求企业需求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的契合点。面对需要发展的产业,企业要明确未来利润的增长点,根据出发点和需求点来确立目标。采用该创新模式的企业经营者起到主导作用,旨在确立要解决何种问题,要达到何种程度的经济、社会效益。
1.2 基础研究型创新模式
基础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获得新发现,一般不直接考虑用途。基础研究能够提供新的技术机会、持续发展机会,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MANSFIELD[11]利用美国制造业数据研究发现,基础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
只有企业最明晰自身所在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向,基础研究对其意义重大。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不仅能提高对基础科学的研究积极性,同时与市场需求、产业趋势联系紧密,也能极大保证研究效率、加大知识和人才储备、扩充创新方法与规则、创造新的业务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互动等,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
1.3 发展/引领型创新模式
发展/引领型创新模式原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把技术、组织、知识、战略等创新要素优化组合在一起,形成功能倍增性的有机整体,衍生出新的产品、工艺、生产方式或服务方式,或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掌握新的核心技术,基于市场需求开发新生代技术的一种创新模式[12-13]。
发展/引领型创新利用信息时代井喷式的知识增长,攻破技术难关,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创新,实现技术商品化并获得利润,高投入、高回报、高产出。其在技术上具有独断性,但研究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一般为大公司所采用。
2 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设计
高速公路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受到多种外部、内部因素的耦合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出发,筛选得到科技创新模式影响因素。首先,结合高速公路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及相关文献,以“创新影响因素”、“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科技创新影响因素”为关键词在知网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将论文来源设为EI,CSSCI和CSCD等级的期刊及博士、硕士论文,并筛选出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作为指标选取的参考。其次,作者在广东省内多家高速公路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与各部门负责人和骨干员工开展为期2周的座谈,座谈内容主要针对企业内的科技创新开展流程、关注的科研重点与难点、各部门的科技创新需求及企业已有的创新现状等。基于以上方法得到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如下。
2.1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1) 后端需求。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发展等不同需求,需求不同会导致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不同。
2) 前端教育。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团队、凝聚科研队伍、培养青年人才等前端教育能力与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息息相关。
3) 经费投入力度。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科技投入总量的变化,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科技投入也应该具备同步的增长水平,保持步调一致的发展。
4) 基础平台支持。与国家科技基础平台的有效衔接能够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有利于解决目前部分公司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资源配置分散重复等问题。
5) 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是指找寻人才、技术等最优资源,从资源角度切入进行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构建能力和科技资源利用能力的大小关系到企业的选择与定位,决定着企业是仅仅开展基础研究,还是仅为解决企业当前面临难题,抑或是致力于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6) 成果转化能力。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的成果化、产业化能否有效衔接极为重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领域在项目资助方面开展互动对接工作,有助于实现成果与需求的有效衔接。
7) 管理队伍与体制水平。随着科研项目、参与人员不断增多,科研的复杂困难程度也不断加大,这要求管理队伍的规模亟需扩大,管理团队的专业性也备受考验。
8) 企业技术战略。企业技术战略是指企业通过累积、开发、利用技术资源和能力来保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领先型、跟随型和紧缩型[9]。
9)企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识别、跟踪、吸收、运用、改进和创新技术等能力的总称。根据演进和提升,划分为4 个方面[3]:企业技术识别能力、企业技术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学习能力和企业技术创造能力。
2.2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1) 技术环境。技术环境是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企业必须能准确预测技术环境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调整科技创新战略。
2)市场环境。市场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目标和机会。企业必须敏锐探寻到市场需求,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将技术与市场信息及用户需求有机结合,发掘创新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
3) 政策环境。政府政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和人才政策,有利的政策会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反之亦然。以市场为起点和终点的科技创新所需的要素必然要在某些政策法规下的引导、约束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因此企业需要立足国家和国际视角,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4) 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产权制度和政府的相关科技立法。法律为经济、科技发展提供保障,允许和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调动其他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5) 信息传播环境。信息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企业所处环境中科技信息的来源广泛,传播手段先进,传播速度快,企业便可及时掌握最前沿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与参与者各方保持沟通,便可结合最新政策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与定位。
6) 文化环境。形成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主动接受创新理念,使创新融入员工血液,科技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
2.3 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科技创新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初步辨识[14−15],依据科学性、真实性等原则剖析各影响因素,确定其所对应的指标,将科技创新模式选择指标划分为企业内部指标和企业外部指标2 部分,构建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依据的指标体系,如表1。
表1 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Table 1 Index system for the sel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围绕企业现阶段科技创新现状以及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需求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高速公路企业中与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项目执行人员等。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受访者所在企业的基本信息;各影响因素对于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程度;各指标对于待评判的科技创新模式而言是机会抑或是威胁的具体程度量化值。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5 份,回收52 份,有效问卷5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最终调查结果与代表性影响因素如表2和表3。
表2 企业内部关键要素评分Table 2 Score of key elements within the enterprise
表3 企业外部关键要素评分Table 3 Score of external key el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3 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模型
对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和有效性受现实因素[16]、企业成长周期的影响。本节基于已构建的指标体系来建立模型,分析如何进行综合考量与选择。
3.1 内外部指标量化
基于SWOT分析[17],将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结合起来,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企业内外部指标值。步骤如下:1) 请若干专家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其范围是0.0~1.0,指标的影响程度随权重的增大而提高,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之和为1。2)确定待评判的科技创新模式。3) 请若干专家打分,以确定该指标对于待评判模式是机会抑或是威胁。分值等级为1~6(即分值最低为1,最高为6;取距离中值3.5 作为临界值,若得分在3.5~6 分之间,则表明该指标对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是优势大于劣势,数值越大,优势越多,劣势越小;若得分为3.5,则表明该指标对这种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优势与劣势相当;若得分在1~3.5 分之间,则表明该指标对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劣势大于优势,数值越小,劣势越大,优势越小。取每个指标各自的平均值为其评分值。4) 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值为各自权重与相应评分值的乘积。5) 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值求和即为内/外部指标的综合加权评分值。
3.2 企业成长周期量化
企业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5 阶段:孕育时期、新生时期、成长时期、扩张时期和成熟时期[18]。各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会选择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面临相同的内外部环境,做出的选择也不会完全一致。以Z表示企业的成长阶段,即(Z1,Z2,Z3,Z4,Z5)分别代表企业的5 个不同发展阶段,Z值大小表明企业的成熟程度(企业在5个不同发展阶段中,Z的取值分别对应为0,1,2,3,4)。
3.3 建立模型
该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逼近理想解排序法[19](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简称为TOPSIS),其基本思想是:把综合评价的问题列成矩阵,通过矩阵归一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然后计算每一个被评价对象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的差距,再比较与理想解的接近度,从而得出综合评价排名[20−21]。本文将企业内部指标总权数、企业外部指标总权数、企业生命周期量化值置于三维坐标系内,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的三维选择模型。结合企业发展的成长过程,确定出企业处于最优、最劣2种极端情况下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基于由SWOT 分析所得到的企业内部及外部指标值,判定企业在采取每一种科技创新模式时所对应的空间点值I(X,Y,Z)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以确定3种科技创新模式的优先选择程度。模型建立和模式选择的具体步骤如下。
1) 假设:在对某企业评价时,该企业发展处于稳定静态,不发生波动。
2)模型的建立:以内部指标总权数为X轴,以外部评价指标总权数为Y轴,以企业的生命周期为Z轴,形成空间中某一点I(X,Y,Z),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创新模式选择模型Fig.1 Selection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ode
关于理想解的选取,存在2种极端情况。情况1:企业处于A(1,1,0)点,此时企业对外面临极大威胁,对内存在极大劣势,处于孕育期,不利于科技创新,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解称为负理想解。情况2:企业处于B(6,6,4)点,此时企业对外部享有极大机会,对内具有极大优势,且公司发展处于成熟期。在该种情况下得到的解称之为理想解。
4 实证分析
案例背景:某高速公路企业HP 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新团队于2008 年成立,针对特大跨径桥隧建设与运营管理难题开展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取得大批科研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但企业原来创新驱动的主要动力来自政策引导,当前HP 公司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开发模式,将创新动力内部化、责任化,现欲确立科技创新模式的定位。
模型应用过程:1)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内部、外部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2 和表3。2)确定将要评判的科技创新模式,首先选择问题/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来开展分析。3)请若干专家按1~6 给每个指标打分。4) 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值为各自权重与相应评分值的乘积。5) 各指标的加权评分值求和即为内/外部指标的综合加权评分值。见表2 和表3。6)判断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为成熟期,Z= 4。7)企业内部评价指标总权数为4.927,外部评价指标总权数为4.717,表明企业对外面临的机会大于威胁,对内自身的优势大于劣势。同时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将相应值分别置于X轴、Y轴和Z轴上,得到企业在模型中的位置I(X1,Y1,Z1), 即:I(4.927,4.717,4)。8) 计算与理想解A的距离是S11= 6.726,与理想解B的距离是S12= 1.673,点I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为C1= 0.199。9)同样地,分析其他2 种模式(略去具体过程):基础研究型创新模式(i= 2),发展/引领型创新模式(i= 3),得到与3 种技术创新模式对应的Ci值,其中,S21= 6.632,S22= 1.797,C2= 0.213,S31= 6.836,S32= 1.557,C3=0.186。比较Ci值大小,得到C2>C1>C3。Ci最大时所代表的科技创新模式最适于该企业,因此该企业应优先选择基础研究型创新模式,同时还可适当采用问题/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这是由于Ci的计算过程涉及到企业的内、外部指标量化和企业成长周期量化。当企业面临的发展机遇越多、优势越足时,企业内部指标量化值、外部指标量化值、企业成长周期量化值越大,对应的Ci也越大。同时,HP 公司的创新内容与试验发展研究密切相关,创新专用性及灵活性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必须要强有力,才能作为应用技术的产业化根基,才能真正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5 结论
1)结合当前高速公路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基于目标导向视角将科技创新模式划分为:问题/需求导向型创新模式,基础研究型创新模式,发展/引领型创新模式。
2) 基于文献调查、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从企业内部、外部2 个方面出发,构建包含有15 个指标的科技创新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
3)基于SWOT 分析法、TOPSIS 及企业成长周期,建立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模型,并选择HP 高速公路企业为对象,应用本文的科技创新模式分类、指标体系和选择模型开展实证分析。
4) 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过程对所有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均适用,对于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衡量均包含在指标量化过程中。
5)文中3种科技创新模式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无孰优孰劣之分。每个类型的科技创新模式都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企业需要充分明晰自身优势与不足,考量外部要素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模式,剖析企业功能,明确企业需求,发掘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动力,将科研资源用在实处,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6) 由于研究条件、学术水平的限制,本文具有局限性,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市场的动态变化考虑在内,优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并运用更加科学精准的方式开展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