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功能指标对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3-30王冬敬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池 诚,王冬敬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手术室,湖北 武汉 430077;2.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承德 067000)

严重创伤患者,特别是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由于大量失血、全身炎症损伤等引起的代谢紊乱、失血性休克能继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多器官衰竭,能显著增加死亡风险[1]。相对于其他部位损伤,sTBI患者大量失血相对少见,且液体复苏更严格,提示其凝血功能障碍机制更复杂,可能与损伤诱发的血小板大量活化或凝血因子过度激活有关[2]。目前,不缺乏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对其预后影响的研究,但针对sTBI患者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小样本量研究、缺乏预测临界值[3-4],而早期明确凝血功能对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助于早期筛查高危人群、个体化治疗。本研究探讨sTBI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对其短期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收治的sTBI患者3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1例,女性98例;年龄30~58岁,平均(42.4±12.3)岁。纳入标准:①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sTBI;②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OS)评分<9分;③受伤至入院<4 h。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②近期服用抗凝药物;③除sTBI外,合并其他致死性损伤(多发伤);④免疫功能异常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⑤家属不配合治疗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②入院时生命特征:血压、心率;③受伤情况:受伤类型、中线移位、瞳孔对光反应等;④系统评分:GOS评分;⑤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⑥治疗情况:是否手术等。其中APTT>40 s/PT>15 s/血小板<120×109/L为凝血功能障碍[4-5]。

1.3分组 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5分)190例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3分)139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对各自变量的诊断价值进行评定,分为预测价值较低(AUC<0.6)、中等(AUC 0.6~0.8)、较高(AUC>0.8)。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329例sTBI患者共发生凝血功能障碍102例(31.00%),其中190例预后不良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78例(56.12%),139例预后良好组发生凝血功能障碍24例(12.63%),预后不良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56,P<0.001)。

2.2单因素分析 预后不良组Fib低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中线移位>5 mm、瞳孔对光反应双阴、行急性手术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APTT、PT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平均动脉压、心率、受伤原因、血糖、D-二聚体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1 mmHg=0.133 kPa

2.3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sTBI患者预后(良好=0,不良=1)为因变量,以中线移位(≤5 mm=0,>5 mm=1)、瞳孔对光反应双阴(否=0,是=1)、急诊手术(否=0,是=1)、Fib(≤2.7 g/L=0,>2.7 g/L=1)、APTT(≤39.3 s=0,>39.3 s=1)、PT(≤14.6 s=0,>14.6 s=1)为自变量(连续变量以中位数为界限转化为分类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14.6 s、APTT>39.3 s是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Fib>2.7 g/L是保护因素(P<0.05)。见表2。

表2 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BI

2.4凝血功能指标对sTBI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显示,Fib、PT、APTT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35(95%CI:0.658~0.811,P<0.001)、0.843(95%CI:0.783~0.902,P<0.001)、0.762(95%CI:0.691~0.833,P<0.001)。以PT预测的价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表3 凝血功能指标对sTBI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Table 3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dexes for poor prognosis of sTBI

图1 Fib、PT、APTT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

3 讨 论

sTBI导致的脑损伤能引起意识障碍、昏迷、持续性感染、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等,进一步加重脑组织损伤,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既往有学者报道,sTB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2.86%[6]。倪萌等[7]研究显示,sTB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发生率高达74%。常盼盼等[4]对58例严重创伤患者研究发现,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4.14%。本研究结果显示,329例sTB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139例,发生率为42.25%,与文献[8]报道相近。提示,应关注sTBI短期预后不良风险。

凝血功能障碍是sTBI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亦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TBI能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激活血小板而促进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8]。此外,sTBI发生后组织损伤、代谢紊乱等均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启动凝血反应[9]。据报道,严重创伤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比例为10%~25%,而在sTBI患者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更高[10]。本研究结果显示,329例sTBI患者,31.00%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符合上述报道。有文献比较了有/无凝血功能障碍的严重创伤患者预后差异,结果发现,前者的死亡风险是后者的3~4倍[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亦符合上述报道[9]。提示,应严密监测sTBI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有助于及时处理病情危重患者,并帮助判断病情变化、治疗效果。

3.1PT PT可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机体发生sTBI损伤后,血脑屏障被破坏,凝血因子Ⅲ大量释放入血并启动外源性凝血。徐瑾等[13]研究显示,多发性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组PT显著延长。在对高血压导致脑出血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随出血量增加,严重程度加重,PT逐渐延长,提示PT能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14]。急性脑卒中合并出血患者中,亦观察到相同的结论,且相关性分析显示,PT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15]。常盼盼等[4]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研究显示,PT与其预后呈正相关,PT延长是sTB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PT长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PT>14.6 s患者的死亡风险是PT≤14.6 s的1.66倍。与刘陈松等[16]的报道相符。ROC曲线分析显示,PT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43,临界值为14.9 s,提示PT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价值较高。可能是由于:①外源性凝血功能启动后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全身微血栓形成、加重组织循环障碍、全身组织低灌注,增加患者死亡风险[8];②广泛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致后期凝血因子不足引起PT延长,表现为出血增多,而血液丢失可进一步加剧凝血因子消耗,诱发持续性感染及低血容量休克[11]。

3.2APTT 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功能的指标,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后,可通过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加剧病情进展。有报道显示,APTT延长是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6]。在各种类型的脑出血患者中,APTT延长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14]。在严重创伤患者中,APTT延长与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3]。但上述研究均未进行多因素分析,可能存在混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APTT长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后,发现APTT延长是sTB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PTT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762,临界值为39.8 s,预测价值为中等,不如PT,可能是由于sTBI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Ⅲ、Ⅶ导致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有关,而PT能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故其预测价值较高[11]。

3.3Fib Fib参与血小板聚集,并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收缩、痉挛,从而加重组织低灌注、组织缺血。Fib水平与血液黏性有关,随其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呈高凝状态。既往报道显示,脑卒中导致的脑出血患者中,随病情加重,Fib逐渐增加[14]。但近年来研究显示,严重创伤死亡患者Fib水平低于存活者,Fib与其预后呈负相关[3,13]。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Fib是sTBI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与文献[17]报道相符。可能的原因:Fib为创伤早期时向反应蛋白,严重创伤出血后Fib大量丢失导致血小板减少,加重组织出血,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18]。ROC曲线分析显示,Fib亦能预测sTBI患者预后。

本研究创新性:①既往关于凝血功能障碍与sTBI预后关系的研究中,多数是仅仅进行组间比较,缺乏多因素分析,而本研究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初步减少偏倚;②本研究确定了PT、APTT、Fib预测sTBI预后的临界值,并比较了其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本研究不足:为回顾性分析,需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sTBI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较常见,PT、APTT延长,Fib降低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增加,且以PT对其的预测价值最高。提示,临床应密切监测sTBI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便早期发现病情进展,及时干预。

猜你喜欢

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1949年以前复旦大学的党组织沿革及特点
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
ED治疗不能光靠补
看恐怖片,血液都被吓凝固了
肉品污染的来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