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稗类钞·教育类》谈清代教育
2022-03-30孙佳琪
孙佳琪
摘 要:《清稗类钞》是一部清代掌故遗文的汇编,其中的《清稗类钞·教育类》记载了比较全面的清代教育状况。清代的教育沿袭明代,设立官学和地方学校。同时,为了保持满族旧俗,统治者在教育八旗贵族时强调国语骑射为立国根本,设立八旗官学,专门培养八旗子弟的国语骑射。清代的民间资助办学,促进了清朝书院的发展。清代家庭教育,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十分注重家风教训,注意个人品德的教化和培养。
关键词:学校教育;理学;兴学;教子;學堂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9
《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一部掌故遗文汇编,全书记载的时间贯穿清朝始终,内容涉及气候、礼仪、法律、风俗、文学等,对于学者研究清代的历史大有裨益。近年来,学术界有多篇关于《清稗类钞》的研究成果问世。书中教育类的记载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从而对清代的教育及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1 清朝的学校教育
1.1 国子监
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国子监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又分为贡生和监生。贡生即在科举中成绩或资格优异,升入国子监读书,分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国子监非由生员出贡者,称为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等名目①。
清代承袭明代,重视宋明理学的教育,在社会上广泛形成了学习理学的风气。理学深刻影响了科举和教育,甚至渗透到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教育理念。《清稗类钞》中记载:孙嘉淦管理国子监时,“条奏大学事宜,令诸生于时艺外,各明一经,治一事,仿宋胡瑗立经义治事斋例,俾为有用之学”②。胡瑗是理学家,讲学分经义、治事二斋,讲求经世致用。国子监的教育代表着官方的教育理念,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已经成为科举的内容,反过来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制定。
1.2 宗学
宗学,顾名思义是为宗室贵族所设立的学校。自唐代以来,宗学始终是为皇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清代也不例外。《清稗类钞》记载:“雍正中,特设宗学左、右翼各学于京师”,宗学的教习满汉均有,“满教习用候补笔帖式,汉教习用举人考取”③。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宋代理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占据了主流。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宗学培养宗室贵族学习经义、时务策等儒家经典是顺理成章的。与此同时,作为满族统治者,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民族文化,希冀作为马背上成长起来的子孙能够世代传承满族传统。因此,历代皇帝都强调要加强满语和骑射的学习,以保证宗室子弟保持满族特有的勇武和技艺。
历史的发生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因素等综合作用的影响,不会随着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改变。宗学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清朝统治者不忘满洲旧俗的目的,随着清朝统一中国,离开了东北地区的广袤森林,失去了金戈铁马的军旅气息,作为满族传统的骑射技艺已经不适应农业经济为主的广大中原地区,而科举的兴盛更加剧了儒学的盛行,广大八旗子弟追求自身的身份提升与仕途顺畅,纷纷参加科举考试,而失去了对骑射和国语的学习动力④。纵观中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朝代更迭时群雄逐鹿,依靠军功崛起众多世家大族。当朝代进入了构建和守成时期,需要的更多是饱读诗书、学贯古今的文人士大夫。因此,作为马背上成长的满族贵族,在国家进入和平时期自然蜕变为能够适应政治生态、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文人群体。
1.3 八旗官学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开始设立的。八旗子弟以其英勇善战的骑兵,最终帮助清朝定鼎中原、统一中国。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将八旗视为立国重器。在入关后,八旗子弟的征战减少,更多的是清政府用来稳定民心和威慑反对势力的工具。满族统治者“首崇满洲”的理念深入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提供优越的教育资源以培育八旗子弟成为文武兼备的国家栋梁,是清朝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若八旗子弟无所事事,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于八旗的教育也成为清朝统治者关心的问题之一。
八旗官学是专门教育八旗子弟的学校。据《清稗类钞》记载:“雍正中,设八旗官学三于京师”。八旗官学分为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和“每旗各设学一”的狭义八旗官学。其中,咸安宫官学“择八旗子弟聪慧者充弟子,月有帑糈,不计岁月”,每月有工资而且没有期限,景山官学“皆以内务府子弟充补,其制与咸安宫同,为内务府总管所辖”,而八旗官学的学生以十年为期,可以按考试成绩选任低级官吏,还可以通过考试选拔到顺天府学习,期满选为国子监贡生⑤。
但是以上的宗学和八旗官学,办学的效果不佳,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诸学总管、教习等,类乏通才,经费徒糜”,甚至学校并没有人学习,“期满时,例报成就学生若干名而已”⑥。
1.4 地方书院
地方书院与中央官学不同,是独立的教育场所。随着隋唐时期科举的出现和发展,“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成为典型的科举社会”,书院与科举成了共生共荣的和谐体,“二者共同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的前途和命运”⑦。
清代书院的主持人称院长、掌教、馆师等,其下设董理教官、监院等,已带有官学气味。书院的院长大多是学识渊博之人,黄宗羲、戴震、阮元、王鸣盛等均是享有盛名的大家。乾隆年间,规定各地山长以六年为一任期,届满由地方考核,成绩卓著者准以议叙的方式授予八品官的职衔。⑧《清稗类钞》中记载书院和私塾的记录达十几条:“课以时文、经、史、词章”⑨,重在教化人心,“于风俗人心,实大有裨益”⑩。地方书院是最基层的教育机构,能够深入接触底层人民,在古代社会承担培育人才和教化百姓的双重职能。官员担任书院负责人不仅是为国家输送大量参加科举的士人,更是为了向普通百姓宣扬国家德政,从而达到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书院除了上面提到的作用,还有特殊的功能。根据《清稗类钞》中有关正音书院的记载,在闽中地区的郡县中都设有正音书院,用来规范该地区官员和百姓的官方语言,相当于现在用来推广普通话的专门学校。雍正皇帝的上谕揭示了设立正音书院的目的:首先,“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言语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办理无误”,就是说让官员和百姓言语相通,民情传达顺畅;其次,闽、广两省的官员操持地方语言,不便于传达“古者六书之训”,无法“成遵道之风,著同文之治”;再次,各地言语不同,“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圣谕”;最后,由于语言的障碍,胥吏代官员办理事务从中营私舞弊。由此可见,正音书院不同于其他书院,还承担着统一全国语音的功能,对于古代政治的清明、政令的通畅,其作用不可小觑。
2 清朝的家庭教育
2.1 皇帝对子孙的教育
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清朝皇帝都十分仰慕汉族儒家文化,注重对于子孙的教育。清朝历代皇帝都对满族入关前的习俗进行了改造,同时,以理学的标准要求和教育子孙。满洲家庭教育通过谕令方式颁布了《圣谕广训》《清太祖圣训》《庭训格言》等。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太祖时期,教育公主要恪守妇道,切勿凌辱丈夫、任性妄为,否者严加惩处k,显然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即使是贵为公主依然要遵守妇道。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表态,不仅是为了规范子孙行为,更是为了起到用儒家伦理道德约束臣民的表率作用。
同时,清朝皇帝对于皇孙的学习要求严格。有皇孙不喜欢读书,旷课日久,清高宗下令严加处分教学的老师,其中汉族大臣“俱著教交刑部严加议处”,对满族大臣处分更加严厉,全部革职查办,各打四十大板l。
另外,作为以八旗武功定天下的满族,将国语骑射视为国家根本。在教育皇族子弟时,清朝皇帝都十分重视国语骑射,期望满族子弟不忘本。入关前后,满族子弟国语骑射纯熟,但随着时间推移,“渐染汉习,多以骄逸自安”m,很少学习骑射。对此,乾隆帝十分担忧,据《清稗类钞》记载,十一阿哥在扇子上题写诗句,乾隆帝认为“此非皇子所宜”,强调皇子读书应该讲求大义,“我国家世敦淳朴,所重在国语、骑射,凡我子孙,自当恪守”。n这从侧面反映了清朝统治者视骑射和国语为立足之根本的民族观念,以及不忘满洲旧俗以达到保持民族特性的目的。
除上述提到的内容外,清代皇帝对子孙进行的是全面教育,包括学习儒家经典、书法绘画、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培养了一大批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军事家o。清朝皇帝大多勤于政事、克己复礼,创造了古代君主专制的顶峰,与幼时就受到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
不仅皇家家教严厉,八旗的家庭教育也是遵循礼法的。八旗子弟对待长辈是“朝夕问安诸长上之室,皆侍立,命之坐,不敢坐;所命,耸听不敢怠;不命之退,不敢退。”在路上遇到长辈,“拱手立于旁”,等到长辈离开后才走。不仅如此,未成年的八旗子弟,在长辈不令他们出门的时候不得擅自出门,“不得已而出,命老仆随之”p。
2.2 民间对子孙的家教
清朝民间对于子孙家教的主要内容分为民族气节的教育、自立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处世教育等q。从《清稗类钞》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百姓对于子孙的要求和训诫。如阮元的绝句“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表达了对于儿子清廉正直的要求。郑板桥告诫儿子,不能贪图金钱和田产,更不能侵占他人产业,使穷人无处安身。另外,汪文瑞的母亲教育儿子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不求他人,养成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及汪贵,风裁严峻,正色立朝,造次必于礼法”。更有甚者,万承苍的母亲在其未出生时就进行胎教,勉励他继承家学,“承苍少入塾,果喜读宋人讲学之书”r。
清代民间的家教包含的范围很广,相较于官方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年幼时个人品格的养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的养成。相较于书本知识的教育,家教的影响从幼年持续到成年,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3 民间兴学之风盛行
《清稗类钞》关于民间兴学的记载,有“叶成忠兴学”“杨斯盛兴学”“武训兴学”“李凤林兴学”“女尼兴学”等。笔者发现民间兴办的学校,捐资者大多是由于年幼家贫的失学者,长大后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了财富,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而捐资办学。例如,叶成忠“自恨早岁失学”,以啟迪幼童的心智为志向。杨斯盛是个孤儿,家境贫寒,在他发迹后,“常以识字不多,欲培植贫寒子弟”,用以弥补自己没有读书学习的遗憾。武训小时候家里很穷,以乞讨为生,长大后为人拉磨为生。他为了学习,跟着学生进学堂而被欺辱,于是立志要广立义学。
民间兴学盛行,除以上原因外,李兵,唐亚阳研究认为民间捐输兴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健全民间捐输的制度。其次,书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科举的社会需求。最后,通过修史志和建祠堂等方式激发了民间捐输的积极性。s
在清代,民间兴办的学校对宣传学者的学术思想、普及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总之,从《清稗类钞·教育类》的记载,我们了解了清代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清代的文化政策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92.
②徐珂.清稗类钞:国子监立经义治事斋[M].北京:中华书局,2010:556.
③徐珂.清稗类钞:世宗设宗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0:555.
④李立民.清代宗学、科举与宗室知识精英的社会认同—兼论新清史“满洲认同”的转向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20(9):104-113.
⑤杜家骥.杜家骥讲清代制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83.
⑥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六:志八十一:选举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14.
⑦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1.
⑧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1.
⑨徐珂.清稗类钞:黄彭年主讲莲池书院[M].北京:中华书局,2010:568.
⑩徐珂.清稗类钞:钦派孝廉书院山长[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0.
k徐珂.清稗类钞:太祖教训公主[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5.
l徐珂.清稗类钞:高宗教孙[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5.
m昭梿.啸亭杂录:不忘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
n徐珂.清稗类钞:高宗训十一阿哥[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5.
o孔艳波.清代满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J].北华大学学报,2006(2):58-62.
p徐珂.清稗类钞:八旗家庭教育之礼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7.
q姜立新.清代传统家庭教育及其瓦解因素研究[J].兰台世界,2015(27):43-44.
r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577-582.
s李兵,唐亚阳.民间捐输对清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2(4):14-17.
参考文献
[1]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李立民.清代宗学、科举与宗室知识精英的社会认同—兼论新清史“满洲认同”的转向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20(9):104-113.
[5]杜家骥.杜家骥讲清代制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6]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7]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9]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孔艳波.清代满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8-62.
[11]姜立新.清代传统家庭教育及其瓦解因素研究[J].兰台世界,2015(27):58-62.
[12]李兵,唐亚阳.民间捐输对清代书院发展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J].交通高教研究,2002(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