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学与理学

2021-05-07刘晓东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学良知面具

刘晓东

礼是由外到内的,是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重复你的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习惯,用习惯来逐渐改变你的人格。礼,第一步是从外开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渗入到人精神心灵内部的,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过程是虚伪。这里的“虚伪”,我是用作中性词的。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你内心究竟怎么样,别人不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現和内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况,这种状态,我们即称其为“虚伪”。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礼是一种人格面具(persona),是必需的。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对自己不同的要求。区分社会的等级是礼的主要目的。一个人在社会要接触的人是很多很多的,接触不同的人要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身份。人接触的对象是不断改变的,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变。所谓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变的,有若干套。跟不同的人接触,虽然都是礼,但是是有差别的,这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来决定的。既然礼是人格面具,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扮演意识,你的行为总是要符合自己角色。如果都能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做到上不僭越,也不自我贬低,恰如其分地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才叫作礼。

礼学是用来治世的,理学是制心的,这是一种转变。从礼学到理学的转化中,理学把礼学的很多概念观点进一步深化了。礼学没有提供给我们原始的核心性的东西,但是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学都有一个原始基本点,我们可以模仿着“天赋人权”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天赋良知”。由此,理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礼学把人分成很多等级,比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礼来固化等级的差别。而就理学来说,天赋良知,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这样就淡化以至于抹杀了人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观念,在理的面前,等级性无效。

礼学是一种角色性人格,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你就把它做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互相要求。但理学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不能成为对人的要求。就理学本身而言,它有它的特点,有它的价值存在。理学可以作为一种学术来研究,自己自愿地将其作为一种修养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别人。这就是礼学和理学的差别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月4日,有删改)

赏析

作者从礼学、理学的涵义差别、内在关系等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辅以大量古代文献实例作为佐证,条分缕析地进行了阐释讲解。文章阐述了礼学与理学的发展过程及二者的区别。作者认为:礼是由制而化,培养君子意识;理是化而不制,培养圣人意识。礼学治世,理学治心。礼学与理学的传统,对我们的民族性来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礼学让我们知道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我们必须怎么做。这些观点,十分新颖,发人深省。

【王伟安/供稿】

猜你喜欢

理学良知面具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良知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天理与法律的交汇
“良知”的义务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