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落花诗意图》考析
2022-03-30谈薇
谈薇
摘 要:明弘治年间,沈周作《落花诗》十首,后吴地文人唱和,創作了一系列以“落花诗”为主题的书画作品,沈周《落花诗意图》即为其中的一件。文章从沈周《落花诗意图》的画法、书法、印鉴与著录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析。
关键词:沈周;落花诗意图;落花诗;明四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03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长洲人。擅书画,亦工诗,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为吴门画派创始者,王穉登《吴郡丹青志》载其“绘事为当代第一”①。求画者众,时人及后世作伪者较多,需仔细鉴别。
沈周的《落花诗意图》(后简称“《落花》”)创作于1506年,藏于南京博物院,纸本,设色,35.9厘米×60.1厘米。描绘暮春时山中落红满地的景色,粗笔淡彩,宁静清润,意境悠远。画心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沈周”,引首有王鏊题字“绿荫红雨”,拖尾有沈周自书落花诗三十首并序,张寰抄录唐寅落花诗三十首。另有沈周、王鏊印鉴和庞元济等人的鉴藏印。
关于其真伪问题,前人说法不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对该画的鉴定意见为“真迹、精”②;杨仁恺先生认为该画是真迹③;刘九庵先生也将之作为“目鉴真迹”编入《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④;而傅熹年先生则认为“书画均明人伪,张寰题真”⑤;徐邦达先生亦认为该幅作品不符合沈周晚年多圆秃之笔的特征,石皴多散乱,书法亦薄劣,是“同时人所仿作”⑥。笔者认为该画具有一定的讨论空间。
1 画法分析
《落花》右侧为河岸,有树错落分布,点叶疏密相宜;石块兼用短披麻与乱柴皴;浓墨点苔,苔点密集。石岸间有一红阑木桥相连,桥下溪水落花漂浮。画面左侧留白,点以碎石。远山仅以花青渲染,缥缈清淡,若隐若现。一执杖老人以线条勾勒而出,于岸边独立远望,显得孤寂悲凉。设色多用石绿,墨色渲染较少,画面整体明艳(图1)。
据自序可知此为沈周八十岁(1506年)作,当属晚期作品。本文选取比对的同期作品有:《京江送别图》(149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京口送别图》(1497年,上海博物馆藏)、《卧游图》(150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苔石图》(1506年,上海博物馆藏)、《烟江叠嶂图》(1507年,辽宁省博物馆藏)。
1.1 山石法
《落花》的山石用笔粗简,多侧锋用笔,行笔较快,与沈周的风格接近。斜坡多粗笔勾勒,兼用乱柴皴和短披麻,《卧游图(满地)》《京口送别图》的斜坡也是粗笔勾勒并用乱柴皴、短披麻,但皴笔比《落花》更密集(图2);竖石以乱柴皴和解锁皴为主,与《卧游图(高木)》《烟江叠嶂图》的竖直石壁画法基本一致(图3);石岸则用小斧劈和较湿的刮铁皴,与《京口送别图》《京江送别图》的石岸相似(图4)。
苔点方面,《落花》沿石块轮廓线层层叠叠焦墨点苔,有几处出现墨斑,无疏密、虚实之分,亦未塑造出石块的阴阳相背,且多为同一朝向的直线点苔,平行重叠,略显板硬。在其他作品中,秃笔浓墨点苔,疏密有致,苔点聚集处有浓淡,且其方向随石块走向变化,兼有横点、直点(图5)。
1.2 树法
《落花》共绘制七株树,布局疏密有致。以浓墨勾勒树干,以侧笔皴擦表现树皮,石青打底,粗笔点叶,墨色层次丰富,树枝亦有浓淡与虚实变化。但右岸远近两组树之间的树叶混杂为一体,远近关系不清。在其他作品中,可见树间的远近关系以墨色浓淡区分明显(图6)。
1.3 人物法
沈周晚期山水中的点景人物水平极高,粗括极简、圆润饱满,寥寥数笔即可勾勒出人物的生动形态。《落花》中有一策杖老人,独自远望,人物形象较修长尖硬,与沈周点景人物圆润饱满的特点有所不符。且行笔并不流畅,落笔和收笔处均有较为明显的顿笔和积墨,这是其他作品中并未出现的现象(图7)。
综上可见,该作品笔墨较好,但仍有与沈周晚年面貌不符之处,其真实性存疑。
2 书法分析
2.1 沈周书法分析
《落花》中有两处沈周的书法,一是画心自题“山空无人,水流花谢,沈周”,二是卷后长文自序与题诗。
跋文书法修长欹侧,长撇大捺,遒劲奇崛,与晚年面貌接近,也可见其书写时落笔严谨、笔力稳重。但有部分结字过于端正,或有犹豫或颤笔处。
再将《落花》与其他几幅作品中的“沈周”款列表比对(表1),可发现有明显区别。四幅标准作品中的“沈周”款,笔力雄健、笔画刚硬,“沈”字向右倾斜,结字宽扁,“周”字折笔时顿笔明显,向右上方挤出折角,字形瘦长。但《落花》的两处落款,“沈”字右倾不明显,字形较长,“周”字横折钩为圆角,且行笔至折处较为犹豫,似有抬笔微颤。
2.2 王鏊引首与张寰拖尾抄录
除沈周的书法外,《落花》另有引首王鏊四字“绿荫红雨”,拖尾张寰抄录唐寅落花诗三十首。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与沈周往来密切,感情深厚,其诗文集《震泽集》中收录多篇与沈周相关的诗文,如《沈石田寄太湖图》《石田先生墓志铭》等⑦。有书名,书法结字纵长,右倾明显,运笔流畅快速,多飞白处,转折多顿笔。对比多幅作品的落款(图8),由于书写材质的不同其面貌有所区别,但写法与风格均较为一致。
张寰(1486—1581),字允清,号石川,昆山人。对比《落花》卷后的张寰书迹的整体风格和个别字迹(图9),两者接近,均可见其书法“自成一体”⑧,稚拙圆润,结字平正。
综上,王鏊引首与张寰跋文与其各自的书法面貌接近,应为真迹。而张寰跋文与沈周自跋之间有两枚半骑缝印,可能为后人拼配所致。
3 印鉴、著录概况
3.1 印鉴概况
《落花》印鉴主要有沈周“启南”印、“煮食亭”印、“白石翁”印、“石田印”等,王鏊“大学士章”印,张寰“逸老堂第八人”印,庞元济“虚斋至精之品”印、“虚斋墨缘”印、“莱臣心赏”印等。可知《落花》自沈周绘制并题诗,王鏊题引首大字后,经张寰等人收藏,清代印鉴不辨,至清末入庞元济收藏,后捐赠与南京博物院。
3.2 著录概况
明弘治年间,沈周作《落花诗》十首,示以文徵明,文徵明与友人徐祯卿和诗,沈周喜而反和,后吴地文人如唐寅、申时行、罗焘等纷纷唱和,在诗文唱和、传抄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许多以“落花诗”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其中目前可查的作品,仅沈周名下就有至少五件,另文徵明、唐寅等人名下有小楷落花诗、行书落花诗等多件作品。因此也需辨别著录所述的沈周画是否确为本文讨论的作品。
张丑《真迹日录》著录沈启南《落花图》卷:“全诗三十首,不录。右咏落花诗三十首,弘治辛酉三月下浣,书于东禅精舍,长洲沈周。”⑨另有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载沈石田《落花诗画》巨幅立轴:“送行落花诗三十首,书呈匏庵先生改教。既而出巨纸命绘图并书其上,殊不足为诗画也,观者勿哂。弘治十四年岁在辛酉新夏,长洲沈周。”⑩此二处所记《落花图》卷与《落花诗画》巨幅立轴非同一作品,其时间为“弘治辛酉(1501年)”,因此也均非本文所述作品。
《落花》的沈周自序中提到的落花诗诗文创作时间为“弘治乙丑春(1505年)”。文徵明记“弘治甲子之春(1504年)”沈周作落花诗十首以示之k,而在弘治十六年(1503)刊刻的《石田稿》中已收录有落花诗十首l,其中八首亦见于《落花》卷后,应是沈周最早所作的十首。此处的创作时间前后有出入处,应该是沈周于1503年作诗,后才示与文徵明等人唱和,但文徵明误将该诗文的创作时间认为是当年,于是记1504年沈周作诗。由此,张丑与陆时化所录的《落花图》可能为伪作。而沈周在《落花》中的自题时间,有可能是误记,也可能是伪作。
该作品有多枚庞元济的鉴藏印,但是不见于《虚斋名画录》。另有《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著录。
4 结语
《落花》为沈周因感怀暮春落花之景作诗后创作的绘画作品,整体意境孤寂静远。从画面来看,山石与树木的用笔接近沈周晚年的面貌,但设色明艳,与其淡雅清润的风格有所区别;苔点均匀细密,无浓淡虚实变化;点景人物方硬且不流畅,是存疑的作品。而从书法看,沈周跋文与其晚年书法面貌接近,但有较多笔画软弱处,加之“沈周”款与其他作品均不同,较为可疑;另有王鏊、张寰的书法,均与其自身面貌接近,应为真迹。沈周自跋与张寰抄录之间有两枚半骑缝印,可能为后人拼配所致。印鉴与著录信息所显示出的递藏信息并不完整,缺少流传序列。因此,整幅作品中,沈周绘画及书法部分存疑,可能为时人伪作;引首王鏊题字与拖尾张寰书法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的沈周落花诗题作品真迹,被拼配入该手卷。
注释
①于安澜.吴郡丹青志[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
②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5[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2211.
③南京博物院藏宝录编辑委员会.南京博物院藏宝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18-220.
④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172.
⑤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5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9.
⑥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3[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227.
⑦王鏊.震泽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⑧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3[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018.
⑨张丑.真迹日录: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⑩陆时化.古代书画著作选刊:吴越所见书画录[M].徐德明,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k见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后题跋。
l汤志波.沈周《落花诗》考论[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5(2):62-70.
参考文献
[1]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2]庞元济.虚斋名画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常德强.明代“落花诗”卷册研究[J].美术观察,2018(8):130-131.
[4]陈根民.试论沈周书法风格之嬗变及其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3-95.
[5]故宫博物院.中国书画鉴定与研究:傅熹年卷[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6]何宗美,李冰.明代的台阁雅集与怡老诗社[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12-16.
[7]李军.再论文徵明小楷《落花诗》—以过云楼、虚白斋、琴几轩藏本比较为主[J].苏州文博论丛,2015(00):103-107.
[8]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9]潘杨华.中国古代山水画20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10]盛詩澜.唐寅落花诗考[J].中国书法,2004(11):25-28,4-17.
[11]田洪,田琳.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2]吴建华.《震泽集》所记王鏊与沈周交往的诗文及其情感[J].中国书画,2016(10):4-8.
[13]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绘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14]徐小虎,萧裕谦.寻找沈周书法真迹:以科学方法建立鉴定准则[J].国画家,2014(3):59-62.
[15]余圣华.沈周山水画分期及晚期山水画考辨[D].南京:南京大学,2017.
[16]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5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