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书法艺术源流
2022-10-13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高 强(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一、沈周生平交友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先族在元末最盛,后来因兵乱而致家业没落。其曾祖父、曾祖母皆出自高门大户。其曾祖沈良喜书画、精通书画鉴赏,因乡里关系,与“元四家”之一,同为吴兴人的王蒙成了好友。王蒙有次踏雪夜访沈良,即兴作画,为沈家珍藏。其曾祖父对书画的鉴赏和收藏为后代提供了学习书画的优越条件,营造了良好的书香门第氛围。其曾祖父沈良喜爱收藏,为沈周成为收藏家提供了基础。祖父沈澄致富有道,为沈周日后成为职业书画家提供了经济支撑。沈周之父沈恒淡泊名利、隐居不仕等,对沈周的书画风格有极大的影响,对沈周三观的形成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导向作用。
从沈周的师承和交友方面来看。沈周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他交友广泛,有着和祖辈一样交友好客的豪爽情怀,再加上沈周性情温和,为人低调谦逊,当时的文人都乐与之交。沈周的交友范围甚为广泛,既有高官贵族,如吴宽、徐有贞、王鏊、李东阳等人,又有当地名流、书画家、诗人等,时常举行山游、集会,而且还频繁有书画往来,如刘珏曾为僧作《清白轩图》,上有沈澄、沈恒吉题诗;张弼出守南安后,沈周写诗《送张汝弼出守南安》赠予张弼,两人来往密切。这必然对沈周的生活、思想还有书画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沈周早年的书法与绘画传承其家学,其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父沈恒吉皆善诗文书画,沈周在接受家族熏陶的同时,亦有当时名师陈宽、杜琼、刘珏等人的指导。沈周的这种性格很受人喜欢,后辈也多乐与之交,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皆受其影响。文徵明受其影响最深,也是沈周最得意的门生。
二、沈周书法思想分析
沈周是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兼”这个字用在他身上恰到好处。他博学多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诗文书画作了铺垫。沈周的诗、书、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今人亦称“三绝”。从实际角度出发,沈周的书法成就是逊于绘画的,而他喜欢于绘画作品之上题诗,题字又离不开书法,所以诗书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沈周非常注重人品,他在诗文与题跋中多次提及“人品”。沈周首先看重人品,在他看来人品才是决定诗品、书品、画品的关键,是决定艺术品格的关键。在书法方面,沈周题《林和靖二帖》:“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开缄见字即见翁,五百年来如转烛。”沈周认为林柔之风节流露于字中,可谓是对其人品、修养以及书法的赞赏,字如其人,更是对其人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总之沈周认为人品至上,人品决定着诗品、书品及画品。
沈周在书画方面继承了元人书画同源的观点。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多为文人士大夫,皆善书,自从元代以来,文人更是主张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并讲究笔墨的韵味和生动。如元代赵孟頫自题《古木竹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的论调对元明清三朝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沈周书法作品分析
关于沈周的书法作品风格的分期有很多,单国强认为沈周是在四十岁后进入中期成熟阶段;杭州师范大学的陈根民在《试论沈周书法风格之嬗变及其他》指出,四十五至五十岁是沈周书法的转型期,沈周在五十岁以后,继承黄庭坚行书的衣钵,基本上以黄庭坚为其书法的典范;吉林大学的刘静则认为沈周在四十五岁之后才进入中期成熟阶段。笔者认为单国强以四十岁为界是站在绘画的立场偏多一点,而且沈周的绘画进入中期并不代表书法与绘画是同步进入中期,所以陈根民老师以四十五岁为界的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笔者认为此后刘静是在陈根民老师指导下作了更精确的分期。经过多方面的比对,笔者采纳吉林大学刘静《沈周书法研究》中提出的早、中、晚三阶段为划分依据。
早期萌芽阶段(1427—1471年)。这一时期沈周主要的特点是作品还尚未成熟,作品数量也是非常少,而且单独的书法作品就更少了,可以从绘画题跋中窥其面貌。沈周早年的书法基本是行楷之貌,其代表作有《赵雍沙苑牧马图跋》《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幽居图》《庐山高图》等绘画中的题跋。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庐山高图》(图1),从跋中可以看出此图为沈周四十一岁时所作。陈根民先生认为此作品受林逋的影响很大,并没有提及时人对沈周的影响。笔者认为沈周在学习林逋时不可能不受当下的影响,从古到今每个人的作品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沈周也是不可避免的。从作品的笔画上来看,沈周多受林逋影响,前期笔法多稚嫩。在结构上比较规矩,有当时名家沈度的影子,可以看出此时他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征。但这仍然可以称得上是沈周早期书法的最高水平。
图1 沈周 《庐山高图》题跋
中期融合阶段(1471—1486年)。沈周在四十五岁之后,书法在取法方面有很大转变,开始转学宋人,逐渐在学习中参入自己的笔意,形成他自己的书法风格。在书法作品方面流传至今的数量较前一阶段多很多,种类也丰富起来,代表作有《摹古册》《云石风泉图》《题林逋书札二帖》等。四十五岁至五十岁是沈周书法的转型期;五十岁以后,则沈周继承黄庭坚行书的衣钵,基本上以黄庭坚作为其书法的典范。《题林逋书札二帖》(图2)为沈周五十岁所作,这幅作品正处在过渡时期。这幅作品融汇多家笔意,可谓合众家集成之作。其中瘦硬的笔画居多,表达了沈周对林逋的敬仰,偶有肥厚之笔画颇似苏体,字形上略带米芾的跌宕之感,不时流露出黄体笔法。此件作品融各家书风于一炉,整体有一种混杂之感,突显出此时中期的书法风格。
图2 沈周《题林逋书札二帖》
晚期成熟阶段(1487—1509年)。在这个阶段沈周的书法作品风格基调以黄庭坚为主,书法作品给人一种老辣的山谷之风,很少有其他书家笔法的作品,代表作有《化须疏》、《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图3)、《跋米芾蜀素帖》等。从题《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短短十七行字中可以看出,沈周晚年的书风更加成熟,书写更加流畅、自然,字形还是一派山谷的气息,中宫收紧,呈辐射状,笔画凝练,笔力雄强,有长枪大戟之势,山谷之风在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晚年的整体风格来看,沈周的书法相对于早期更加苍劲老辣,笔画也相比早期的单薄多了几分成熟稳重之感,晚年的作品笔势洒脱、萧疏淡远,更显黄山谷之韵。
图3 沈周《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四、沈周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沈周生于明初到明中期的过渡时期,正是“台阁体”风靡全国之际,众多文人士大夫被僵化的书体所困,而沈周可以突破时风不为所困,上追宋人,独树一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其次,沈周生前绘画已名满海内,备受推崇。他虽以绘画著称,但书法略显逊色。笔者认为,书法看似只是为其绘画服务的工具,实则能体现出沈周的聪明之处。明代早已将诗、书、画、印当作一个整体,绘画加之书法题跋,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书因画而生色,且书画交相辉映,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最后,沈周还开创了吴门画派,其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作为明代吴门一位诗书画俱佳的文人,沈周对于吴门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拿书法来说,沈周学宋人书不拘泥于时人的书法观影响了很多吴门文人,如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属沈周的忘年之交—文徵明。
继吴宽、沈周后,文徵明、祝允明在经历仕途不顺之后,都无意仕途而潜心创作艺术。卸去功利的束缚后,其书法风格更显古雅本真。在沈周晚年时,文徵明拜师学书,此时的沈周书法已经形成略参己意的山谷之风。在师徒交往之中,文徵明潜移默化地受到沈周上追宋人书学理念的影响,其晚年的行书作品呈现的黄庭坚体风格必是来源于此,由此体现了吴门书派的一脉相承,昭示着吴门书派有了接班人。明中期吴门书派在祝、文两人的带动下进一步发展,开启了明代书法艺术的新时代。
五、研究沈周所获启示
首先,沈周是一个不为世俗所困,勇于突破自己的人。这点从他学书方面可以看出,不随前人脚踵,不受时人所困,直追宋人,为吴门书派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沈周的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次,他交友广泛,在这一点上有着和祖辈一样的豪爽情怀,另外本人性情温和,为人低调谦虚,赢得时人的认可。沈周重情重义,与文徵明是忘年之交,说明沈周不拘小节。再次,沈周乐于好学,诗、文、书、画样样精通,精鉴赏,富收藏,博学多才。这离不开沈周家学的教育和自己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其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开辟了明中期书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