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实践研究
2022-03-30陈勇
陈勇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中国画创作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还特别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今后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是实践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方针的有效方式。笔者所在的單位韶关学院是粤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其美术学院开办于20世纪80年代,是广东较早开办美术专业的几所高校之一。美术学院的美术学专业设有中国画方向,而四年级的中国画毕业创作是学生的重要课程,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绩的重要方式。韶关是中国近代革命的要地,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因此,将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韶关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毕业创作课程是实践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方针的有效方式。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它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漫长征途中形成,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先进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1]。将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学习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有利于学生培养勤奋刻苦的精神和树立远大的理想;二是通过美育,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三是将红色文化引进课堂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民族意识、发扬民族奉献精神的良好举措,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实践,是红色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通过绘画的艺术性处理,突出主题,营造气氛,给人强烈的震撼,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绘画这种艺术手法的魅力所在,体现的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艺术色彩,激发人们革新精神观念,深化爱国主义情怀。
二、韶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革命遗迹、革命文物、革命展馆,而且能够让人们通过对它们的了解和认识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特有的魅力。韶关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存,是中国革命岁月的重要见证,意义深远。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总结出韶关红色文化有如下特点。一是分布广、资源丰富。韶关地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红色革命遗址有两百多处,有三处省委机关的旧址:始兴县沈所镇的红围、南雄的瑶坑村和浈江区的五里亭。其他的旧址还有南雄梅岭古道、仁化石塘双峰寨、浈江犁市当铺,以及南雄钟鼓岩旧址和南雄“北山事件”遗址等。在韶关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著名的战斗或战役,有由朱德、陈毅带领部队歼灭许克祥的“坪石大捷”,邓小平领导红七军的“梅花战役”,朱德领导的“水口战役”,红军长征进入广东之后的第一战“新田之战”,以及陈毅带领部队在油山和北山的三年游击战等。二是时间跨度长,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多个历史时期,非常有代表性。毛泽东、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粤北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中国工农红军曾经在仁化、乐昌、南雄等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与“围剿”;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抗战时期曾经在此办公四年,领导着全省的党建工作,并指导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抗战。目前,韶关市设立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对广东省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补充,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重要意义[2]。
韶关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数量可观,形式多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鲜活的教学资源,但在开发宣传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特别缺少以韶关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绘画艺术作品。利用绘画艺术形式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对红色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将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实践,对韶关红色革命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整编、创新,以主题创作的形式展现,能够增强群众对韶关红色革命文化的兴趣,扩大传播的效果,使韶关红色革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三、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的方法途径
(一)开放教学形式,深入研究
红色题材绘画创作是对人物、场面、形象进行的再创造,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纵观历史上经典的红色题材绘画,无论是叙事性、象征性还是情感性绘画,都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作的。由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事实,且要对韶关革命历史有比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深入考察红色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同时,还要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中国画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让学生描绘不熟悉或者不理解的生活领域,那表现出来的画面肯定是空洞无力的。学生对韶关红色文化的理解越深刻、透彻,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会越生动有力,越能打动观者的心,引起观者的共鸣,作品也就有艺术价值。此外,作品的成功还在于对生活要有独特的体察,要用艺术的眼光、艺术的思维去感悟红色文化,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形式,应该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红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学生通过了解革命历史,深入生活去收集大量的创作素材,从中寻找创作切入点,并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观点注入其中,通过对某个形象或事件表现来引起观者的共鸣。(图1)
(二)注重精神内涵,与时俱进
人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创作理念,不同时代的作品都有时代的特征,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韶关红色题材中国画创作需要把握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作品展现时代的风采。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类型,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红色题材中国画对精神内涵的表达是特别重要的。一幅好的红色题材作品,除了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还能给人以精神上的触动。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精神内涵的表达,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作品焕发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好的作品是具有时代印记和反映时代精神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代在不停地更迭,虽然革命斗争的年代已经远去了,但是革命先辈们在韶关革命斗争时期留下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斗争精神依然闪耀,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时代光辉,是创作的宝贵财富。美术教育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适应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在将韶关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中国画创作时,应该勇于创新,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红色作品。(图2)
(三)创作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韶关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蕴含其中的精神思想是红色题材中国画创作尤为重要的一环。“绘画内容和情感以其手段的表现为前提,同时又随表现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某一种手段的偏离一定会引起内容的变化,由于手段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感,从而使表现功能失效并削弱对感情和形象的表达,使整幅作品因此而缺乏感染力。”[3]由此可见,学生在深入了解韶关红色文化并确定创作主题之后,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表现画面内容、表达精神内涵。形式是绘画主题的外在呈现,形式的好坏至关重要。中国画多以墨、线造型,学生要把握好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但是,这里又要强调一点,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固有方式,可以吸收其他画种的优秀技法,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大胆尝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创作契合主题的韶关红色文化题材绘画作品。
(图3)四、结语
红色文化承接过去,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红色文化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文化思想,也包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家园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特有的一种文化类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美术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从美术学科的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探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美术课程的应用探索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让红色文化产生更广泛的教育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