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襄书法美学思想分析

2022-03-30李如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蔡襄美学思想

李如蕙

摘 要:蔡襄在北宋书法艺术界是振兴书学的重要人物,他善书并且爱书,他的一系列优秀书法作品倡导法度与气度并重,获得了极高的艺术评价。从蔡襄书法作品中的思想观出发,对蔡襄书法作品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赏析,探究蔡襄书法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促进我國书法鉴赏领域理论体系发展。

关键词:蔡襄;书法鉴赏;美学思想

蔡襄是北宋名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茶艺家,同时也是书法家。蔡襄的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也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现今流传下来的蔡襄的作品每一幅都堪称经典,在他的作品中,行书作品在笔法的运用方面沉稳有力,书写流畅自然,跃然纸上的字体温淳婉媚;他的草书起笔运笔潇洒肆意,字体飘逸俊美,行笔之间干净利落;他的楷书作品工整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精致且淡雅的韵味,包含极高的美学鉴赏价值。蔡襄书法作品当中行书信札、简牍较多,代表作有行书精品《自书诗帖》《山堂诗帖》《纡问帖》等[1]。

一、蔡襄书法作品中的思想观

(一)积极出世与仁爱观念的呈现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孔孟思想一直是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文人墨客的思维体系产生着巨大影响。蔡襄在一生当中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积极入世,在自己的仕途当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忠君爱国,在政治上把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作为理想追求。蔡襄无论是在自己的仕途上还是政治理念,都一直秉持着儒家文化当中的“君子”标准。为官期间克己奉公,清廉执政,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贡献;在政治理念上,他多次规劝皇帝广纳群臣建议,自己也多次直言进谏。

蔡襄积极入世的思想理论也集中反映在其书法作品当中。由于蔡襄勤于执政,在笔耕方面有为勤奋,在国家经济、政治思考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形成了一篇篇既具有政治价值也具有书法美学价值的作品。例如,关于朝廷官员及职责任命方面的作品,都充分展示出其所秉持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并且,蔡襄在许多书法作品中都提到君子应当做到“留取功名”“贤才尽忠”,如此这般才能够实现自己“祖述圣德垂无疆”的理念[2]。蔡襄在自身品德作风方面也严格以儒家文化要求自己,立足于百姓,帮助他所管辖地区的许多百姓解决了诸多困难,例如在当地大量兴建儒学,修建桥梁,开垦荒地,大兴水利,为了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最大限度地减轻徭役及赋税。蔡襄虽然身在高位却能体恤寻常百姓生活的艰辛,其在书法作品当中也充分体现出了“仁爱”的观念,希望每一位寻常百姓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蔡襄也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百姓自发为其立碑著传。

(二)中庸思想与和谐理念的呈现

书法是艺术活动呈现的一种形式,而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艺术活动,都无法离开自身对某项艺术活动的审美思想,可以说艺术活动是个体审美思想的集中反映。蔡襄的书法作品在外形展现上也得益于他的美学思想,他的作品当中传达出来的思想观是中庸且和谐的。由于蔡襄处在封建社会当中以孔孟思想文化为主的大背景下,他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儒家思想当中的中庸和谐之道反映在蔡襄的言行举止上,也呈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正所谓“字如其人”,作为一个典型的儒臣,他在工作以中庸和谐之道处理各类事件;在书写各类书法作品时,观赏者也可以看到蔡襄书法当中笔画之间的浑厚与中和,书法展现出来的协调统一的气质,同时在书法作品布局方面也具有和谐统一的特点,如作品《郊燔帖》《蒙惠帖》等。也正是因为受到儒家思想中的中庸和谐思想精神的影响,蔡襄许多书法理论也带给人们一种温制、端庄和雅正的特点,呈现出一种中和的美学思想观念。蔡襄是书法艺术领域中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作为一个中间人在晋唐书法法度与宋代书法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传承与发展的桥梁。

(三)法、意、韵统一的思想观念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对我国书法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朝代的风格进行概括,他认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也成为后人研究这三个时代书法风格的主要划分方法。而蔡襄秉持法、意、韵统一的观念,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既能够突出书法之韵味,又能不失书法之法度,更是在宋朝书法尚意的影响下独具自己的风格意境,这在书法艺术发展历史当中是十分少见的。

宋朝书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纤巧、浮靡之风愈演愈烈,与唐朝注重书法的规范法度背道而驰,书法的发展急需重振法度之风,这不仅是书法发展的需求,也是当时宋朝政治、经济、文化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一大环境下,蔡襄与欧阳修等人在政治界发动了“庆历新政”,对宋初颓靡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在书法界,蔡襄提出了书法应当遵从晋唐人士,崇尚法度,在书法实践上做到落笔刚劲有力,法度弥足,这对推动整个宋初书法艺术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蔡襄在自己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对法度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这在他的楷书作品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他的楷书代表作《万安桥记》,字字分明,字体浑厚端庄,力道入木三分。他认为古代书法大家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每一个书法作品在做到“出乎笔墨蹊径之外,神逸有余”之前,都是经过书法规矩法度的反复磨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才在后续的创作之中寻求突破的。

二、蔡襄书法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一)蔡襄书法作品中的精神之美

蔡襄擅长行书、草书,对于这两种书法形式,宗白华曾这样评价:“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3]书法艺术不仅是一种感官呈现艺术,更是一种心灵陶冶艺术。不同的书写风格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行草类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集中在作品当中飘逸洒脱、自由的精神气息方面。行书艺术作品当中每一笔线条、每一次承转起合都是书法作者思想、风骨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心性的展现。因此,书为心画,书法艺术可以比其他艺术更为充分地展现出人的气节与精神面貌。蔡襄也曾在《评书》当中提及:“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这充分反映了他在草书写作的过程中,每一笔的起落都是随心而走,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此外,蔡襄作品《陶生帖》,在笔画的书写方面,笔势的运用呈现波澜迭起的状态,行笔之间流畅自然,没有停滞之意,在书写的过程中爽意自在,思维极其流畅,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呈现出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状态。整个作品性情所致,一气呵成,且书写的力道充沛。整个作品的布局空疏得当,在观赏的过程中带给人一种潇洒纵意的感觉。总而言之,蔡襄在作品书写的过程中将真挚的情感作为书写的笔墨,将性情所致作为书写的动机,在书写过程中以最质朴的感情、最无拘无束的状态将满腔热爱跃然纸上,使观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能与其达成思想上的共鸣,能充分感受到其作品传达出来的精神之美,其作品以这种情感力度震撼着每一位观赏者。

(二)蔡襄书法作品中的字形之美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不同的笔画构成的,但书法艺术作品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单单是笔画的组合,还包括书写过程当中执笔的高低、书写的轻重、运笔过程中的缓急、对笔画方圆的掌控,以及对笔锋的藏与露、顺与逆的把握,从而最终呈现出优美的字体结构。对这些要素的把控在行书与草书书法作品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作者在其用笔特征、笔画组合方式上基于法度可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颇具意趣。古人在书法学习当中,想要学习不同的风格首先要学习楷书。蔡襄书法作品当中的行书也是从楷书发展而来,他温淳婉媚的行书特点源自他深厚的楷书练习基础。他的楷书力道遒劲,笔画结构的安排工整严谨,起笔运笔的方式韵满沉着[4]。例如,蔡襄的《脚气帖》行草书法作品就呈现出了精妙的笔法,通过流畅的运笔展现出他强劲的行草书法功底,在笔画结构的安排方面纵逸而寓古意。虽然笔画之间连写较少,但整个字体呈现出恢宏的气势,在字体大小的安排、笔画粗细的掌控、作品当中留白的疏密方面恰到好处。蔡襄书法作品中的字形在追求古人笔法的同时,在创新意图方面较为逊色,大多将细微的变化寓于规整的书写之中。

(三)蔡襄书法作品中的品格之美

蔡襄许多书法艺术作品中的品格与其本身所秉持的处事态度密不可分,从蔡襄流传至今的许多书法作品、碑刻、拓本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书法作品当中体现的他中和雅正的思想与忠君爱国、仁义处事的态度,还是在作品书写笔画与结构安排中展现出的和谐洒脱、大气宽容,都是其高尚优美的个人品格的集中反映。古往今来,习书者注重所习书者的人品这一观念一直存在,我国传统文人十分注重对个人品格的修习,我国历朝历代的书法学者们的作品之所以备受推崇,与他们的人格魅力、高贵品格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其人品的敬仰;而北宋的蔡京,虽然也有颇高的书法造诣,但其人品却不敢恭维,也因此与宋代书法大家无缘。所谓“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由此可见,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不仅要通过书法作品当中所包含的艺术技艺进行评判,还要从作者的格调与人品出发进行点评[5]。书法作品当中的美学价值也包括书法作者个人涵养、人品的高雅与否。格调不高的品格无法使观赏者产生敬仰之情,也就更无从体会书法艺术作品之中的美学思想。而蔡襄其个人品格本身就十分优秀,在军事方面的论断《论兵十事》、民生方面的作品《安民》等文章,无不从天下安危、民生大计出发,展现出自身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高尚的个人品格受到万民景仰,也使他的作品流芳百世。

三、蔡襄书法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社会越来越繁荣与自由,高科技的发展也使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从事的书写任务越来越少。但在科技成果遍布的今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书法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书法当中的美学价值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价值,但由于我国书法美学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关于书法美学鉴赏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对于蔡襄书法的相关研究也较少,许多研究停留在对作品表面笔法运用、作品结构布局方面的解读上,缺少对作品深层次信息的挖掘。此外,在鉴赏与分析书法当中的美学特征时,一般很难看到真迹,大多都是通过后人的临摹或者碑刻拓片进行解读与分析。尽管如此,这些作品也存在错综复杂、鱼目混珠的情况,会使我们对前人书法作品当中美学思想的分析产生很大的阻碍,使后人在鉴赏分析的过程中仅得皮毛,难以领悟其中真谛,给现代书法美学艺术鉴赏工作带来巨大的阻碍。在对蔡襄书法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之后,可以体会到其作品当中对古典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造,其书法体系当中的书法理论、极具美学鉴赏价值的笔画书写对当今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蔡襄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或者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创作的,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在对他作品当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时,要建立强烈的历史意识,具有宏观把握能力,才能准确清晰地根据其作品特征分析出蔡襄的书法作品在浩瀚的书法美学长河当中具备的真正价值。通过对蔡襄书法作品当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观赏者也能极大地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在其他朝代书法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同时,蔡襄不胜枚举的佳作当中包含的精神、气节与其本身的优秀品格,為我们展现出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也在书法鉴赏的过程中对观看者人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书法作品更是我国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长河当中的结晶,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在中华传统艺术篇章当中一直是具有较高价值的瑰宝,它的发展与文字紧密联系,它的艺术魅力通过笔画进行展现,书法艺术作品传递出来的钟灵毓秀、流美生辉的美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与哲学心灵的映射,也根植于每位书法作者自身审美风格、美学思想当中[6]。书法美学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一门新兴学科,能让观赏者们在鉴赏不同的书法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形成更具思辨意识、更深层次的文化鉴赏体系。宋朝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当中集大成的时期,对蔡襄书法作品当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既是对其书法创作价值的延伸与再创造,也是对所有书法艺术作品当中的审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能够让人们在分析与鉴赏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法艺术作品当中丰富的艺术内涵,陶冶自身情操,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的书法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武宝民.蔡襄《入春帖》《南归帖》受信人考:兼论蔡襄与葛宥的交游[J].中国书画,2021(5):26-29.

[2]王中焰.润物无声:蔡襄书学思想审美取向与价值分析[J].中国书法,2021(7):89-105.

[3]仇春霞.蔡襄《虹县帖》《入春帖》《持书帖》人物故实考辨[J].中国书法,2021(7):130-141.

[4]王娜.现代性危机中当代书法艺术的价值寻绎与思变求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1(5):92-97.

[5]程月圆.从《苕溪诗帖》看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J].美术教育研究,2021(7):54-55.

[6]段妍鑫.蔡襄《自书诗稿》与王羲之《兰亭序》之比较[J].美术文献,2020(11):48-49.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蔡襄美学思想
胡子怎么放
无处安放的胡子
容得衰翁未退身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蔡襄拒为皇后写碑文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蔡襄之母:被皇帝奉为“君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