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何多苓美术创作看当代油画学习

2022-03-30宋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写意诗意

宋淳

摘 要:当代中国油画家何多苓的作品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文人画气质,诗意的表达始终萦绕在他的绘画创作中。他的油画创作结合了国画的写意笔法,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其对画面诗意表达的追求突破了传统油画创作的桎梏,对当代油画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研究何多苓的绘画创作,分析其作品中诗意和意象的表达手法,从其对诗意的追求,以及对画面处理方法的变化中得出当代油画创作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何多苓;诗意;写意;当代油画

一、何多苓和他的作品

何多苓,1948年5月在四川成都出生,于1977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习,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成都画院专职油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在20世纪 80 年代初,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青春》等一系列作品轰动画坛,其中《春风已经苏醒》被誉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何多苓的油画艺术创作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对我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怀斯。1981年我做毕业创作的时候,正好《世界美术》上介绍怀斯的画,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看完怀斯的画,我就向往那种孤独神秘、天人合一的境界,带着这种震撼开始构思毕业创作。”[1]何多苓从世界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对于艺术的追求,这些优秀的作品启发了何多苓的艺术创作。

何多苓创作的表达方式不只是具象写实,还包含了一种精神上的表达。他追求画面的诗意表达,对艺术有着自己的执着与追求,他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有着新的作品问世。在何多苓的这些作品中有两个特征尤为突出,一是画面中诗意的表达,二是结合了国画特有的写意表达手法,两种表达手法又相辅相成。他的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影响了很多当代的艺术家,在当代油画学习中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当艺术家行走在艺术之路上时,他们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过程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当代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何多苓的进取精神影响并鼓舞着新一代的艺术家。他的探索精神和对艺术的不断追寻,以及坚守自己内心艺术之路的創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二、何多苓作品中的诗意

“诗意”一词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鱼复江中》一诗,“客情浩荡逢乡雨,诗意留连重物华”。中国绘画自古就比较崇尚诗画一体,苏轼在看了王维的《蓝田烟雨图》之后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成为中国画家追求的一种境界。何多苓曾提到:“文学和绘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肯定是有各自的语言,所以确实也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或者把绘画变成文学作品的插图,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对的。但用绘画语言来表达某种文学性对我而言是可以做到的,我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大满足,而且观者是能从我的画面中看出来我所传达出的文学性,当然我说的这种文学性其实就是诗歌里的诗性。”可见何多苓对于以绘画表达诗意是持有明确的肯定态度的。

何多苓曾经多次提到俄罗斯艺术对他的影响:“我从二十岁就开始接触俄罗斯文学,对我影响特别深……从文学又开始接触到绘画,当时特别迷恋俄罗斯绘画……那种苍凉感,和我下乡的经历找到了共鸣,对我之后的美学倾向甚至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关系。”(图1)可见画家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要学会体会伟大文学中的情感,增加情感体会的层次,善于观察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创作的厚度和深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兴起的时代,要能够体会时代的脉动,把握潮流的发展方向,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明确自己的定位。

很多观众用视觉的诗歌来形容何多苓的绘画,而作为中国诗歌圈的目击者和亲历者,何多苓也笑称:“我自己很喜欢诗歌,但我不会写诗,所以我的画中一定有诗的因素,我希望我的绘画是有文学性的,但这不是小说,是某种不可言说的东西在里面,这让我着迷。”(图2)可见何多苓对于画面中诗意表达的追求,他将现代诗歌中的意境之美融入油画创作中,发掘诗歌传递出来的不同的美,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将诗性的美融入画面构成中,形成了有别于一般现实主义油画的风格,他将诗歌的精神转化成了画面中的构成因素。在有了好的观念后,他在表达方式上也找到了与表达诗意相契合的笔法。

三、何多苓的创作有着灵动的笔触、

细腻的色调与层次

在何多苓比较成熟的创作中,经常采用一种灵动而活泼的笔触,有时静谧,有时犹如微风拂柳般轻盈,不着痕迹,有的画面作品场景开阔,但又在开阔中追求单纯的背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这种背景的单纯并不是一种简化,相反,何多苓的作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有着错综复杂的变化。一些作品虽是用了淡雅的颜色,但却有一种国画晕染的效果,笔触似乎在追寻飘逸灵动的效果。中国绘画讲究笔触笔法,“骨法用笔”是对画面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何多苓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飘逸灵动的笔触,淡淡的类似在宣纸上晕开的色彩,使其诗意性的笔触流淌在画面上,自然而流畅。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不追寻外在的色彩,而是反其道行之,开始抛弃浓重的色彩。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2]。何多苓喜欢画面语言上的单纯,这可能是何多苓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得到的一些启发,以简喻繁,注重表现精神境界的精深,注重画面的绘画性,使得画面在优雅中充满着生命力(图3)。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受到过压制,那时许多人认为一切旧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接受洗礼和革新,西方文化似乎成了一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沉寂,也没有没落,而是保存在了中国人的心中。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被反复提及,其重要性也被一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了新时代的进程,适应了中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要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本土文化是需要得到重视的,何多苓也因此对中国文化精神有了新的探寻。

在这种中国本土文化被重新提及的环境下,在艺术创作时,既要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对中国本土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这才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在2018年,何多苓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山水光气 —— 何多苓个展”,这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有着国画的特征,画面中似乎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虚实变化的用笔让画面融为一体(图4)。这种表达手法不只是单纯追寻画面中表达对象的形似,更多的是表现所描绘对象的勃勃生机。正如国画家石涛曾说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3]。追寻画面的自然生动,而不只是去雕琢刻画,过于追求形似反而会失去画面中应当有的生动意味。何多苓称自己“甚至不会用毛笔”,但他多年来却一直在研究中国传统的写意花鸟画,他将自己体会到的传统绘画的用笔和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绘画中,使他的作品有一种朦胧感,甚至他有时会采用泼墨的方法进行创作。何多苓并不想尝试中国画,他在油画的艺术探索中,思考着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拒绝简单的形式上的相似,希望通过中式的文人画气质,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探索西方绘画的新的表达。

四、结语

通过对何多苓艺术作品的研究,得知意识应当先于笔法,先有好的创作意识,然后结合创作所需,探寻与创作意图相契合的具体创作方法,在创作时要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表达,注重“意境”的表达而非直接表达,更多地去追寻内心精神的精深。“精神的深度决定艺术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不能只是单纯追寻技法的精湛,让画面达到“制作精良”,还应该向何多苓一样,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注重对内心精神世界的追寻。在现代美术潮流中,何多苓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坚持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当艺术家行走在艺术之路上时,他们探寻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的过程是孤独的。作为一个当代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何多苓的进取精神影响并鼓舞着新一代的青年人。他的探索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寻,以及坚守自己内心艺术之路的创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参考文献:

[1]何多苓.何多苓谈艺录:摘选[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5(1):34-40.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58.

[3]石涛.石涛画语录[M].济南:山东出版集团,2007:17.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写意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