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2-03-29刘逸凡
刘 敏,刘逸凡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即CSE,以下简称《量表》)作为中国英语使用者与学习者的测评参照标准,一经颁布实施,其在英语教学领域进行参考指导的可行性便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探讨。虽然《量表》在语言测评中的使用多于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但基于《量表》的语言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1]。当前,国内将《量表》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结合写作能力量表(如潘鸣威[2])、听力能力量表(如张洁、赵亮[3])、阅读能力量表(如范婷婷、曾用强[4])、口语能力量表(如钟铃[5])等子量表,进而研究相应的语言能力教学模式,对于翻译这一考察语言学习者综合素质的能力却鲜有涉及。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翻译现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本身[6]。不同于听、说、读、写等单一语言技能,翻译能力的特殊性导致其教学培养过程较为复杂和困难(如“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之辩)。翻译能力是源语文本与目标语文本之间的跨文化语际转换能力,是译者胜任翻译任务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7]。然而,在缺乏针对性练习、缺少翻译策略指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教学实践显示,尽管学生经过初、高中和大学公共英语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翻译潜力,但在实际的翻译练习过程中却错误百出,反映出英语翻译教学与应用能力之间的差距问题[8]。因此,本研究以《量表》为逻辑框架,分析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背景,提出包含“译前规划”“译中执行”和“译后评估与补救”三个维度以及“确立教学目标”“挑选练习文本”“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成果归纳”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通过理论指导和系统性练习在拓展文化视域、完善翻译过程、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研究理据
翻译策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早期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strategy)与翻译方法(method)的概念界定和区分,如ZABALBEASCOA[9]认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要基于一定的原则;CHESTERMAN[10]指出翻译策略是宏观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杨平[11]讨论了翻译研究当中存在的术语表述不清等问题;熊兵[12]厘清了翻译策略(strategy)、翻译方法(method)与翻译技巧(technique)的定义,并确定这三个概念是从上到下、由宏观到微观的层级关系。同一时期,学界对于翻译策略的讨论又激起了对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等重要概念的研究。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便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诸多国内外学者[13-16]认为翻译能力是由若干子能力构成的体系或者系统,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 小组(即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为学界普遍认可,具有较强的信服力。PACTE[17]基于其实证研究和任务实验的成果,经过多次修正后提出了完备的翻译能力可视化模型,该模型反映出翻译能力是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知识系统,该系统由五个互相牵连且密不可分的子能力和心理—生理要素构成,其中策略能力处于主导地位。翻译能力可理解为程序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翻译能力的习得同样可理解为程序知识发展形成策略能力的过程。作为程序知识,策略能力在翻译能力的构成中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策略能力指的是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转换时遇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18]。作为沟通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翻译策略在指导翻译实践,使翻译实践活动具有系统性和解释性的同时,还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奠定理论基础,革新翻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学界对翻译策略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联缺乏深入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并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客观性欠缺,所以从翻译策略出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教学时长极其有限,翻译教学并没有在大学英语课堂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达不到预期目标,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就此,笔者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练习任务三个维度探讨当今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困境。
课程设置:纵观各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其课程,很少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考评要求,也很少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单独的翻译教学课时和具体的翻译教学要求[19]。就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大学英语作为基础阶段的必修课通常会开设四个学期,而如文学翻译鉴赏等课程均在第一学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至于开设与否则视高校自身条件而定。须知,选修课的性质决定了这些课程从根源上便无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其主要原因为:一是为期一学期,每周2课时的时限对于达成教学目标而言极为紧张,许多教学内容只能浅尝辄止,对于策略能力等核心概念的学习尚且停留在表面;二是选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选课只为修满学分,教学进度很难把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模式:翻译讲授以教师为中心,以词汇语法为重点,以得到课文译文为终端效果[20]。作为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较大的教学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诸如一对一指导、任务反馈等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以及分工合作、小组任务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并未广泛应用,由此导致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较差,对于翻译练习任务的热情不高。当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以讲解单词、语法以及课文诵读为主,偶尔会穿插翻译技巧的讲解。因为缺乏翻译理论体系的支撑与翻译策略的指导,还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语境,此类讲解并未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练习任务:大学英语教师大多不会刻意为学生挑选练习任务,而翻译练习仅仅在教材的单元习题中有所涉及,通常以课堂作业的形式交由学生自行练习,多是单句英汉翻译,语法和词汇比较简单,其内容也偏向于帮助学生记忆特定词汇或语法点。然而,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熟练掌握词汇与语法,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翻译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基于《量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路径阐释
翻译教学模式是以相关学习或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采取相应教学手段和策略开展翻译活动的范式[21]。就此,本研究以《量表》为逻辑框架,参考其界定的五、六级英语水平笔译策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构建了以下路径(见图1)。
图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
该模式将翻译教学分为“确立教学目标”“挑选练习文本”“教学实践过程”与“教学成果归纳”四个阶段。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教学实践过程”参照《量表》五、六级英语笔译策略,包含译前规划“通篇审视文本,查阅参考资料”,译中执行“构建译文框架,传递原文信息”和译后评估与补救“学生互评反馈,教师评估指导”等维度。译前、译中、译后循序渐进,翻译策略教学贯穿始终,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有机结合,不断进行译文反馈与成绩评估,以求帮助学生掌握笔译策略、提升笔译能力,达到《量表》界定的五、六级笔译能力的要求。
(一)确立教学目标
《量表》规定了我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等级为从低到高的九个等级与“基础、提高、熟练”三个阶段(笔译能力需要一定的双语基础,因此其初始等级为五级)。在笔译策略方面,《量表》要求“五级英语水平的学生译前能明确翻译目的,借助工具书或网络资源查询词义,译中能根据需要进行增补或删减,译后能借助工具书和网络资源修正译文用词和语法;六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译前能根据翻译任务合理规划翻译过程,能借助常见翻译辅助工具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确定专业词汇意义,译中能根据需要转换句式,译后能修正译文在信息完整、内容忠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2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首要环节,更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向导。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长,给翻译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借此开展在教师引导下的笔译策略训练,帮助学生在笔译策略的指导下准确、有效地完成各类翻译任务,使得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掌握翻译策略发展翻译能力,达到《量表》笔译策略的要求。
(二)挑选练习文本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 年修订版)》中对四级翻译能力的考核要求是“考生能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较低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40 ~16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对六级翻译能力的考试要求是“考生能将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汉语段落译成英语。段落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能较好地运用翻译策略。能在半小时内将长度为180 ~200个汉字的段落译成英语”[24]。《量表》中五级和六级的水平分别相当于目前的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25]。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班测试成绩)、年级(大一、大二)、专业背景(理工科、文科)等影响因素从实际出发,挑选难度适中、长度适当的翻译练习文本,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区别于大学英语教材单元习题中以帮助学生熟悉词汇、固定搭配和特定语法点的英汉单句翻译习题,挑选的翻译练习文本应以汉英段落翻译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应用能力。
挑选合适的翻译练习文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教师须挑选适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翻译练习任务,即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翻译水平,贴近生活且便于理解的文本;第二,教师挑选的翻译练习文本应当涉及历史、人文、旅游、科技、经济等不同的主题,以便使学生熟悉特定的名词翻译及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三,翻译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为核心,教师应当明确翻译练习文本的导向性,对于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理解,将其所学的翻译策略与获取的翻译实践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
1.译前规划
《量表》笔译策略在译前规划阶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翻译准备,如使用词典、电子词典、工具书等翻译辅助工具以便随时查阅翻译练习任务中出现的陌生词汇与表达,并明确其在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含义,进而为下一阶段的翻译实践开展铺平道路。
在这一阶段,学生须通篇审视翻译练习文本,分析文本结构和语篇逻辑关系,查阅不熟悉的新词语、新句式和语言表达,尤其应当注重文本中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领域的概念与术语。此举旨在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原文表达的信息与意图,明确翻译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评估翻译练习文本的难度,以便根据教师要求的时长初步制订翻译计划,合理规划翻译过程和具体步骤。
同时,在下达翻译练习任务之前,教师应当确保此前的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覆盖翻译练习文本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句式与特定名词,并针对该类型的翻译练习文本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教学。此外,教师还须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译前准备工作当中,如在课前为学生解释翻译练习文本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制订翻译计划并提出建议、厘清文本思路与结构等。
2.译中执行
《量表》规定在译中执行阶段学生能够确保译文语法结构完整、表达通畅易懂、陈述合乎逻辑。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充分认识源语与目标语结构性差异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与行文逻辑的译文框架,进而突出源语文本的主题、重点内容与语言风格。同时,学生须以正确传达源语文本信息、主旨与作者意图为目的,按照译前阶段规划的翻译过程与步骤独立完成译文的撰写。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翻译练习文本的不同进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技巧,如将汉语长句缩译为英语单词或短语、翻译汉语无主语长句时根据语境增译英语主语、使用音译的方式翻译人名或地名等专有名词、在译文中适当加入连接词使行文连贯等。除此之外,教师还须强调灵活运用句式转换、词性转换、主动与被动语态转换等方式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减少源语文本固有的语法干扰,进而增强译文的语言表达效果,完成翻译练习任务。
3.译后评估与补救
《量表》指出译后进行评估与补救是对译文的提炼和升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评估与补救工作要求学生两两结组,采取学生互相评估和互相反馈的方式,修改语法错误、调整语言风格、增补漏译信息,进而提高译文质量。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当在学生译文撰写完成后首先给出参考译文,随后学生基于《量表》五、六级笔译能力量表、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评分标准与参考译文互相评定译文,打分并给出评语。学生互评译文时须采取间接评改反馈的方式,通过提示错误类型或划线等方法标出译文中存在的语篇逻辑不连贯、语言表述不当等问题及错译、漏译之处,在反复校对译文、参照参考译文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修改建议,确保修改后的译文能够达到信息完整、表述准确、体裁一致、逻辑连贯、内容忠实。
此外,教师须全程参与学生的译后评估与补救工作,为学生教授正确、合理的互评与反馈方法,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修改建议,充分发挥翻译策略的指导性。在学生互评工作完成后,教师汇总学生互评与反馈结果,针对难点、易错点逐一进行讲解,最后按照学生两两互评的分组从每组中随机抽取一篇译文,参考译文初稿、互评成绩、反馈结果、修改情况及译文终稿进行评分,该评分为两名分组成员共同分数,并按照平时成绩记录。
(四)教学成果归纳
为检验《量表》指导下翻译策略训练的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教师应当在完成一学期的翻译教学实践后,通过调查问卷及随机访谈的方式收集、汇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反馈结果。调查问卷须涵盖学生对于翻译练习文本涉及专有名词的熟悉程度、学生对于译文修改后的满意程度及对于学生互评这种评分方式的评价等方面。除此之外,教师在汇总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基础上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平均成绩,以便及时调整翻译练习文本的难度或体裁,达到最佳测试效果。同时,教师还可采取电子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不同阶段的翻译材料归档整理,以便学生基于《量表》对于笔译策略的要求在学期末对照作业自我评估、诊断自己不足之处或检验翻译等级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四、结语
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翻译策略的理解和认识,本研究基于《量表》提出了覆盖“确立教学目标”“挑选练习文本”“教学实践过程”和“教学成果归纳”四个阶段和“译前规划”“译中执行”“译后评估与补救”三个维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摆脱练习资源匮乏、练习时长有限、缺少有效指导等因素的干扰,为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诚然,基于《量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模式在推广上会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师要在课前耗费一定精力挑选适当的翻译练习文本,译后阶段的互评反馈要求学生有积极的课堂表现,译文修改情况难以量化评分等。总之,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本研究能为日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