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英雄精神的传播策略

2022-03-29黄少洪吴显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弘扬英雄价值观

王 宇,黄少洪,吴显华,李 雪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 年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讲话中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英雄事迹中展现出来的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奔赴疆场,在人民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热血甚至生命。在当代中国,英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强化英雄精神的传播需要梳理关系、明确要素、强化策略。

一、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关系

时势造英雄,英雄事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承载着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以人民福祉为使命,以利他为民为诉求的英雄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同源、同质、同心、同向的契合关系,这是由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二者在文化源流中同根同源。与世界各文化传统中都有自己的英雄一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英雄的身影,甚至在文明早期记忆的神话中也记录了补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追日的夸父、移山的愚公等传说故事,承载着人们对勇敢、正义、无私、坚韧等精神品质的讴歌。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淀和演进,舍生取义、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激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格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史笔如铁,大浪淘沙,即使英雄的定义与今日不同,但无论英雄者何,英雄情怀总是伴随着景仰,寄托着崇敬,体现着社会价值评价中最内核部分的历久弥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必然成为英雄精神的推崇者、继承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弘扬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对国富民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价值期许,精忠报国、修齐治平的事业理想,诚意正心、仁者爱人的修持态度,正心笃志、崇尚弘毅的道德操守。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流血脉,才能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产生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者在文化创造中同质。从党诞生之日起,革命先烈红心向党、视死如归的信仰,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无畏,塑造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论及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处处铭刻着英雄的业绩,烙印着英雄精神铸就的丰碑。每一位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都是英雄,英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种类型表达。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先锋和模范,他们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他们舍生忘死,向死而生,他们淡泊名利、清正廉洁……都是英雄精神的时代写照,在当代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彰显着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对社会公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以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为自己的价值诉求,二者在文化立场上同质同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98。可见,无论就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还是从文化意义上追问二者的表达形式,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英雄精神之所以具有道德的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最大公约数,都在于其精神实质的人民性。明确了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质同心,才能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形成合力,才能有利于在多样的文化群体中突出认同,在继承经典中推动创新,在不同领域中展现拓展,在价值差异中凸显核心。

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同向同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和视角的精神产品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当代哲学的话语体系中,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世界有三种存在状态:即物理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类的精神产品状态。波普尔把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客观知识和艺术作品、科学问题、科学理论、故事等作为第三世界,即精神产品。[4]115社会精神产品的分类比较复杂,根据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和董立人教授在《精神产品及其分类研究》中提出的精神产品划分(见表1)[5],社会精神产品所服务的社会主体决定了其作为精神产品的定位,也在根本意义上决定了自身的社会功能。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公共精神产品,都需要学科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都需要物质载体或行为来解释、表现其内容。因此,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和宝贵资源,在建设方向、解释原则、方法论基础和系统要素方面同向同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表1 精神产品分类简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英雄精神传播的分析要素

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传播者应该把握和运用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在动态传播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相比之下,在具体到某一特定信息的传播时段中,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为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明确的分析框架。同时,毋庸讳言,这个分析框架尚未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层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来强化传播效果。

英雄精神的传播作为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来、传播出去的功能使命。英雄群体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秉承的信仰、坚守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为了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让英雄精神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鼓舞示范作用,就需要不断优化英雄精神的传播方式。同时,由于时空转换的差异,历史阶段的不同,英雄事迹、英雄精神需要适应现有传播环境,以更科学有效、更贴近生活、更细腻丰富的方式进行传播。

通过对英模精神传播过程的5W 框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不同传播要素中均存在着可以优化的方面。传播中的“谁(Who)”是指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面向社会公众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基层党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英雄精神的传播在基层党建系统中还需要更长效的工作机制、更常态的传播流程、更规范的传播技术。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尚未深入,依然存在活动式、阶段式的认识误区和实践缺口。“说了什么(Says What)”的内容优化问题则主要包括英雄事迹的挖掘整理、不断丰富等持续性、长期性的内容建设,这个内容优化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涌现出大量的红色教育场馆、基地、主题纪念公园,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将英雄精神和事迹以更真实、更细腻、更直接、更规范的方式传播开来,起到了在全社会提振精气神、传递正能量的作用,进一步推升了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相比之下,“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三个传播要素的建设尚需突破。换言之,提升英雄精神传播的效果更需侧重上述三个方面才能实现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一)传播渠道的突破

“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主要解决的是英雄精神传播的编码、媒介问题。编码是指把英雄精神的内容编制成各种信息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行为等供受传者分析和理解;媒介是向受传者开展传播时所使用的沟通渠道和载体。在网络社会的融媒体环境下,编码和媒介问题非常复杂。一方面,数字化传播环境带来的挑战。数字化传播在使传播效率更迅捷的同时,也伴生着不可拆分的工具效应。“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6]265近年来虽然英雄精神、英雄事迹、英雄文化在全社会广泛流传,崇尚英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培育的应有之意,但依然存在一些抹黑、戏说等违法行为借助数字化传播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与竞争过程带来的挑战。“一些占有传播优势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引起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反对,正是因为这种传播对这些国家人民的观念可能造成的影响,诸如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任和认同等。”[7]141可见,英雄精神传播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偶发的,而是意识形态竞争的组成部分,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颠覆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强化英雄精神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传播对象的突破

“对谁说(To Whom)”这一要素,可以被概括为对象,但传播实践系统中主客体的区分与其他实践领域不同,传播对象不仅是受传者,还因其人际沟通行为的存在成为传播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培育的视域下,社会公众在英雄精神传播过程中,究竟如何理解英雄精神的内容实质、如何看待英雄事迹的信息、如何评价英雄行为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冷漠无感还是思绪万千,是渐行渐远还是传承践行,一念之间的背后是英雄精神在当代传播的现实境遇。目前,这个领域中的主体分析、心理支持、群体细分都还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

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学所主张的“传播即是效果”的理解不同,传播学研究已经不再满足于静态受众的分析,受众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传播过程中的解码者。传播内容中的编码和媒介都需要通过受传者认识、理解、接受的过程完成解码。正如爱因海姆所说:“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意味看到的就等于知道和理解”[8]161。从传播者方面分析,基于个体的传播意愿非常重要,伦理学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境界理解为自律,具体到英雄精神传播而言,这种自律就是对传播的自觉,毕竟“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9]26,是个体进行英雄精神传播的内心向往和原初动力,是主体激发出传播英雄精神的使命感、荣誉感,并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传播过程,也以此获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道德实践活动。同时,英雄精神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沟通技术。对英雄事迹、英雄精神等传播内容的信息解释、评价和态势导向等处置方式,都会影响传播效果。其中,主体能否具有英雄精神传播所需要的价值功能;能否具备较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解释能力;是否获得传播对象的信任与好感;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能力[10]229,都不同程度制约着英雄精神的传播效果,也客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产生影响。

(三)传播效果的突破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主要体现在受传者的反应与反馈两个方面,反应主要是受传者接收到英雄精神相关信息而产生的态度或行为变化;反馈则是受传者把感受对传播者进行展现和表达。在反应与反馈中,除了源自传播者的内容外,最显著的外来因素就是受传者的情绪。情绪是受传者“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心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11]253。在英雄精神传播过程中,人们心理上存在的社会情绪分享机制至关重要,它可以增加受传者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情感加工实现与传播对象之间相互的信息分享与意愿满足。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受传者的关注和认同,会极大刺激传播者的满意而激发更多的分享传播,从而形成良性传播的闭环。同时,人的情绪具有社会属性,情绪以行为及其表达的方式参与社会建构。这就是英雄精神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发挥资源支撑功能的原因。虽然任何社会情绪都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产生影响,但英雄精神作为传播信息的积极方面,其强大的英雄文化背景、悠久的英雄事迹传承、崇高的英雄情怀都可以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信任感和感召力。

三、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强化英雄精神传播效果的对策

在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强化英雄精神传播可以整合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资源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策略的规划和设计。为此,需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借鉴传播学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有资源为依托,推动英雄精神强效传播。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群体细分,创新英雄精神传播的媒介认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培育实践中,其依托的媒介系统非常广泛,已经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的工作思路。简言之,围绕着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质、同心同行,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英雄事迹不仅能作为氛围建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还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示范。

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英雄精神宣传教育时,“通过信息传播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不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12]168,即:人们由于对英雄精神载体(事迹资料、文艺作品、宣传标语口号等)的共同关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13]92。事实上,这样的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甚至是相对滞后的。人与人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本身都不限于客观事件,而是融合了个人的实践经验、情绪情感和价值观,人们按照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领域和方式,面对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人,进行信息交互,英雄精神传播就要从群体入手而不能限制于个体。

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视角进行细分,把社会实践经历相似、存储经验相近、价值判断参照系统相近的群体的分析框架区别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传播。诚然,群体的划分方式因传播内容会有所差别,但社会生活的整体性以及人的实践的物质性决定了群体细分仍然是有可能的。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群体划分角度。第一,根据传播对象的年龄特点,可以将英雄精神的传播群体分为少年儿童、中青年、老年等不同的年龄群体。群体传播重点把握的是传播符号和媒介渠道,如:少年儿童的受众更侧重英模精神的具象表达、故事化;中青年群体的受众更侧重多样化的媒体渠道、多角度的挖掘和传播;老年群体则更注重生活化场景的融入。第二,根据传播对象的实践领域,可以将英雄精神传播群体分为更具职业倾向的传播视野,如: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工业生产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事迹,在“两弹一星”研发过程中坚守岗位刻苦攻关甚至付出生命的英雄事迹,在群众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不畏牺牲的人民卫士等等。此时,传播群体就不要拘泥于年龄,而是应该强调英雄精神与职业实践的对接。第三,根据传播对象的地域分布,可以把受众群体区分为本乡本土的受众群体、事业轨迹的覆盖群体等,借助家乡情怀和故土亲情,或借助共同的地域空间,引发对象的情感认同。可见,在创造多种形式、挖掘多种渠道开展英雄精神传播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实践中基于对象而产生的生活化、类型化等做法具有重要的方法启示。英雄精神传播媒介的创新不仅仅是从纸媒向数媒的形式转换,而是从媒介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细分,因为只有明确了“对谁说(To Whom)”中的“谁”,渠道分析和效果评价才有意义。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模型研究,创新英雄精神传播状态的分析角度

新闻界把2014 年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媒体融合为英雄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评价传播效果的标准很多,共识程度较高的是“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14]45-46。同样关注了媒体融合趋势并进行渠道升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系统也呈现出更多的微创新。显然,强化英雄精神传播首先要满足上述效果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更具问题意识的落脚点。对英雄精神传播而言,这是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有力支持,但借助、融入同时也意味着制约。系统自身尚未完善、领域差异产生的侧重点也有不同都似乎成为需要突破的方面,因为仅仅关注传播的物理介质已经不足以解决英雄精神传播的现实需求。

与物理介质的关注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离不开说服模型的建构,也需要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借鉴,用模型解决“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的问题也比要素型的介质分析更具动态性。对英雄精神传播而言,丰富的传播信息不仅包括英雄事迹,因为“对以事件为主体的信息传播关注较多,忽略了情绪传播”[15]的策略显然没有关注到从激发对象情绪情感入手的问题。当个人选择传播渠道时,传播的情感氛围等环境因素会潜移默化地鼓励人们主动获得某些信息、回应某些信息,也借此强化使用某些渠道和模式,个体传播的对象以亲密群体为主,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培育从家庭做起、融入生活、注重养成的对象依据。英雄精神传播也需要解决类似的问题:英雄事迹信息的外显性是否可以保障信息明确、渠道外显以及长期持续,借助霍夫兰的说服论模型[16]211,英雄精神传播中需要更德高望重、具有事迹权威感的传播者;同时,生活化传播场域的外显性更容易实现长期持续的目标。由于传播对象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群体特殊性,英雄精神的传播可以借助对象情感诉求增加受众的自我教育。说服过程可见图1:

图1 英雄精神传播模型

同时,英雄精神传播的说服模型中可以增加对受传者的思维和价值判断的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激发的体验、探究和决策过程纳入说服流程中,与直接画龙点睛般给出结论的传统做法相辅相成,提高英雄精神传播的说服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支出的制度保障,丰富英雄精神传播的支持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为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不仅明确了英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从立法角度界定了“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明确了“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加强对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传、教育,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全社会都应当崇尚、学习、捍卫英雄烈士”等问题,还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各类宣传教育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立法保护,为英雄精神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立法保护英雄精神传播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英雄精神社区传播进一步夯实全社会崇尚英雄精神、铭记英雄事迹、传承英雄文化的氛围,在运用传播学方法提升纪念场馆和媒体传播效果的同时,还要通过社区实现英雄精神传播的常态化、生活化,让英雄精神以长期持续的、融入生活、潜移默化的方式出现在群众生活中,这就涉及社区教育体制运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风气养成等问题。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的构建,这是英雄精神融入教育体制、融入生活场景的良好基础。通过英雄事迹传入社区、传播地点扎根社区、传播效果展现在社区等理念,实现社区资源、学校资源的协调整合,实现“日用而不觉”的常态化氛围。特别是针对那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不健全、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地区,尤其要加大面向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支出投入力度,聚焦英雄精神传播需求,提出具体化、接地气、可执行、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支出规划并落地实施。通过进一步促进英雄精神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是借助社区生活中鲜活的创作素材,在英雄精神传播中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使更多的群众感受到英雄精神的崇高。

猜你喜欢

弘扬英雄价值观
弘扬爱国精神
英雄犬
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