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3-29王盛南程延炜
王盛南,程延炜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吉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扎实做好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做强做大文化产业。近年来,我省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先后获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国产动漫产品生产基地”等动漫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省博物院、省图书馆、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被文化部确定为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取得初步成果。通化、白山的松花石(砚)产业快速发展,吉林禹硕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名牌企业,吉林省建筑装饰集团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管理中心被评为吉林省名牌生产(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娱乐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打造“云博物馆、云纪念馆、云艺术馆”。引导游戏运营企业创新发展“游戏+直播”新模式。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和汽车资源优势,加大冰雪和汽车产业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立体化视听体验和消费服务。持续举办中国(长春)国际动漫艺术博览会,促进演艺、娱乐、动漫、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发展。长春市、吉林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并成功举办文化消费惠民季等活动。组织省内文化企业参加北京文博会、东北文博会等,吉林展团分别荣获“优秀组织奖”和“最佳展览展示奖”。
一、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念构建新型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为中心,将其他相关产业与其关联,构成一个系统化的协同网络,打造建立“创新+协同”文化产业构建,促使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布局进一步完善、规模进一步壮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已经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带动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共有文化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113 家,同比增长37.8%;从业人员数达到1.9万人,同比增长8.5%;资产总额299.5亿元,同比增长49.1%;实现营业收入70.3 亿元,同比增长11.4%①本文数据均来源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20)》(图1)。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各项指标在全省文化产业的比重得到提高。
图1 吉林省文化服务业同比增长百分比数据图
其中,企业单位数占全省文化产业比重由2019 年的33.3%提高到40.9%,资产总额由62.1%提高到69.4%,营业收入由21.5%提高到30.5%,而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文化批零业企业各项指标占比均出现下降趋势,表明吉林省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图2)。
图2 吉林省文化产业结构增幅对比示意图
(二)经济社会贡献力量进一步凸显
2020 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62.29 亿元,与上年相比名义增长19.9%,增速比全国高8.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比上年提高0.17 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计10780家,比上年增长27.1%;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4.4万人,同比增长2.6%(图3)。
图3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示意图
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以下简称规上企业)276家,同比增长12.2%,高于全国增速4.4 个百分点;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同比增长4.8%。尽管吉林省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占总数的比重不足3%,但这些单位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其中十大业态中,新兴业态规上单位数占比为25.7%,从业人数占比为43.2%,资产总额占比为44.8%,表明吉林省文化产业新兴业态规模在不断壮大,吸纳就业能力优势明显,已逐渐成为吉林省文化产业规上企业的中坚力量(图4)。
(三)国有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培育形成了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推进吉林省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长影集团深入实施主业创品牌、产业促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坚持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两手抓、两加强。《辛亥革命》等4 部影片获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长影世纪城二期“华夏翱翔”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实现跨区域发展,投资近400亿元的“海南环球100”电影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不断强化传统出版主营业务优势,推动传统出版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吉版图书市场占有率达到3.91%,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共有16 类49 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奖项和入选国家重点图书及重大项目。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实现整体上市,募集资金19.6 亿元,目前公司市值130 多亿元。
(四)民营文化企业活力迸发
打造实施百强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了一批有优势、有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已有吉林风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差旅天下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旭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文化企业相继登陆新三板。此外,还培育形成了吉林动画学院、吉广传媒集团、林田远达形象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民营文化产业集团。
(五)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见成效
建设完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66 个、文化(艺术)馆77个、博物馆99个、美术馆6个。全省874个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图5)。
图5 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示意图(一)
建成社区活动室1553 个,农村文化小广场4650个,文化站62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3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网点10762个,全省9319个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全覆盖(图6)。
图6 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示意图(二)
(六)数字文化产业取得新成效
推进基础信息网络扩建改造和互动媒体应用聚合云服务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创新研发我国首款万兆入户光纤机顶盒。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打造“云博物馆、云纪念馆、云艺术馆”。引导游戏运营企业创新发展“游戏+直播”新模式。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吉林云媒”融媒体中央厨房系统,建立全省网络舆情应急协作平台,打造移动新闻客户端“吉刻”APP,努力打造综合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媒体集团。
二、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企业创新程度低,趋同问题严重
据调研发现,目前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许多文化产品本身就没有创意,而且产品趋同性严重。受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各企业有盲目经营的倾向,存在产品赚钱就一拥而上的情况;另一方面,区域内创意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品牌。另外,一些市州没有根据本地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等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1]。
(二)文化产业各主体间相互剥离,协同性不强
吉林省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整合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尚未充分转化成产业资源,而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目前,吉林省的文化产业主要集中于省会长春市,其他市州发展还比较滞后。文化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产业结构单一。就普通居民而言,文化消费仍局限在手机、报纸、书籍和光盘影音制品等传统文化消费品,音乐会、剧场演出等高档文化活动以及一些新兴的文化消费项目与普通百姓距离较远,群众参与热情还不够高。另外,由于发展观念受限,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相互分割,文化管理实际上局限于各地文化部门,没有形成地区合力,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三)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匮乏,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制约性
当前,吉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量较少,高端人才缺乏,在层级和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因素,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缺乏既能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引导市场需求的一流创意、设计人才;另一方面,缺乏既熟悉文化产业内涵又具备市场营销、融资、企业运作等知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文化传播渠道单一,消费需求受到限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数据显示,吉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剩余收入来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这一方面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又造成了单位文化消费品的价格被推高,导致吉林省的城镇居民更加没有经济条件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
三、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对策
本文结合目前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创建借助互联网、遵循消费者需求、关注文化企业、应用高校科研、依托政府引导、凭借经济发展支持与激励的“四主体双驱动”型创新生态系统,并据此提出推进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对策(见图7)。
图7 吉林省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示意图
(一)提升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需给予重点关注。首先,企业需提升自身在创新层面的意识,增强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摒弃盲目型的跟风经营旧思维,致力于培养勇于开拓新领域和新产品的观念。借助科学技术对传统型文化产业进行革新,引入适合产业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模式。在产销环节融入科技,开拓文化类衍生产品,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参考世界上众多成功文化企业的经验。其次,高校科研机构要与文化企业共建技术合作平台,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同时,第三方金融机构要完善文化企业的融资信息交流平台,做出合理的专业资质认定和前景预测[3]。再次,企业需对市场内的终端需求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经营目标确定合适的定位。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抓住企业发展机遇,进行差异化革新,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以协同促创新
通过文化产业创新系统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密切配合,促使文化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整个系统在不断反馈与升级过程中逐渐完善和高效运行。目前,文化服务业在吉林省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加大对出版业、动漫业、广告会展业、文艺创作表演、旅游业等行业的投资,同时结合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研究与发展新兴文化服务业,创新文化服务业的服务方式、内容和技术,大力扶持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服务产业。与此同时,应尝试走出传统产业的固定区域,尝试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市场新需求的新兴产业,如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的动漫产业等。另外,吉林省在探求新兴产业的同时,需避免单一性盲目照搬,应结合区域内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优势,创建具有地方特征和优势的文化型支柱产业[4]。此外,需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沟通交流,促成合作,使地方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形成品牌效应。
(三)强化创新人才培养,丰富创新视角多元化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创新是首要动力,而人才是确保持续动力的第一资源。一方面,需重视文化产业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教育层面的优势,创建完备的校企对接机制,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通过共建培训基地的方式,增加高校学生校外实践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当下文化产业的运营有效结合,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和强专业的特质。另一方面,高校需注重文化产业方面师资的建设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通过选修课的方式使学生兼修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网络技术应用等,使学生成为具备系统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部分专业院校可针对文化产业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细化的专业培养,如对于旅游院校,可重点培养能够具备创新理念、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通过专业化教育实现创新的多元化。在地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进行引进。如构建重点项目与平台,同时借助优惠的政策和优厚待遇吸引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团队。为专业型人才的创新活动给予持续资金与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入,并在吉林省安家落户。创建省内以及东北地区的人才交流平台,一方面促进理论与经验的交流,实现多元化创新;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在平台内的流动。
(四)增强互联网系统基础创建,多维度掌握消费者需求
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初步融合促进产业实现了高速成长,为确保文化产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需加强互联网系统基础建设。基于当前互联网系统的内部结构与运行,结合吉林省文化产业的特征,使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形成深度融合。一方面,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培养文化产业主体应用互联网的意识与方式,推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从客观与主观两大层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确保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实现创造前、创造中和创造后传播反馈阶段的紧密结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各年龄段、喜好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文化的需求与感知将伴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终端需求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需同样借助互联网予以追踪与统计。在多维度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还要从根本上积极拓宽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意愿与渠道[5]。首先,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其次,在全省范围内构建有关文化消费的信息化平台,向消费者传输相关产品与服务。再次,可将文化消费与服务场所同大众的生活区进行融合,促使大众在生活中感受文化,并以合理的价格培养大众形成文化消费的意向与习惯。
(五)加强政府引导,落实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吉林省文化产业的振兴与高质量发展需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相关职能,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清除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障碍。在加强党对文化产业领导方面,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文化工作方向始终正确;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进。在政府引导层面,首先政府需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实地落实与实施,如基于消费需求的需求政策、有关资金筹集的资金政策、针对人才引进与留用的人才政策等。其次,政府在文化市场的准入方面需适度放宽,规避繁琐的审批程序,在金融、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倡导创建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加强主体间的沟通。再次,政府需实时关注文化产业内创新主体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适度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并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与反馈结果。最后,在文化消费的需求方面需要政府予以积极引导,并出台相关政策。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政府需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文化改革将文化资源中的文化产权与文化管理权问题整理清楚,从而达到空闲和不集中的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的目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