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 数据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大运河( 山东段) 为例
2022-03-29胡道华王艳君
徐 倩,胡道华,王艳君
(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胡道华(1969 -) ,男,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和分类,有助于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影响机制。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1)成蝶,林锦屏,王函,等. 国内外旅游资源研究热点进展[J]. 地理科学研究,2019(1) :100 -109.的方法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国外对旅游资源空间特征(2)Papatheodorou A.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resor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 :219 -237.-(3)Song Y,Lee K,Anderson W P.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in metropolitan Seoul[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2012,14(3) : 323 -326.的研究起步较早,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区位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中心地理论、旅游地理系统模型等理论和方法均被用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国内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方面,多数针对特定的旅游资源类型和行政区域展开,数据来源于政府公布名单或者统计年鉴,如吴必虎等对国内首批4A 级景区展开研究(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 级旅游区( 点) 为例[J].人文地理,2003(1) :1-5 +28.;潘竟虎,朱竑,陈晓亮等人对国内A级旅游景区进行了空间分布研究(5)潘竟虎,李俊峰.中国A 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4(1) :55 -66.-(6)朱竑,陈晓亮.中国A 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5) :607 -615.;吴清等以湖南省4A 级以上旅游景区为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展开分析(7)吴清,李细归,吴黎,等.湖南省A 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7(2) :193 -200.;宋居宇等对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8)宋居宇,姜卫兵,何兰.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1(2) :366 -378.进行了研究。其他的关注点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9)李淑娟,高琳.山东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19,27( 10) :1492 -1501.、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与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耗费大量人财物力获取数据的传统方式相比,POI 数据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数据的精准度更高,且所获数据具有名称信息、经纬度信息、位置信息等多个数据属性。采用大数据与ArcGIS 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可视化与地理空间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加直观、更具说服力。在旅游领域POI 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带有地理信息的UCG( generated by users) 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地理研究中(10)张坤,苏欣蕾,苏凯红,等.基于POI 大数据的京津冀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1) :103 -108 +114.-(11)徐冬,黄震方,吕龙,等.基于POI 挖掘的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特征研究——以南京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34(1) :59 -64 +70 +3.。但国内学者利用POI 大数据手段对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打破以往学者的研究范式,以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为主线,通过POI 数据抓取与官方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沿线资源点,在沿途行政区的面域内分析这些“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本文把旅游资源数据划分为不同的景系、景型、景类,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研究区内的旅游资源数量与空间分异特征(12)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6) :748 -753.,并尝试从地形地貌、交通(13)杨仲元,卢松.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 7) :806 -814.、相关的旅游政策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探讨影响大运河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深入推进运河的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山东运河的影响力,为山东旅游业的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数据支撑。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域
大运河南北纵贯山东西部,山东段运河位于整条运河的中间地段,北接河北,西邻河南,南连安徽、江苏两省。大运河穿黄河南下,同时提水北送,是南水北调的重要干线,运河沿线不仅有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经济发展良好,居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以大运河( 山东段) 主河道流经的18 个县市区( 见图1) 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区域面积为17165.266 平方千米。
图1 大运河(山东段)范围图
(二)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中所用统计数据来源于2019 年《山东省统计年鉴》。道路、水系数据来源于地理信息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网站( http: //kmap.ckcest.cn/)。DEM 数据( 高程数据) 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 http: //www.gscloud.cn/search)。旅游资源点数据通过高德获取18 个县市区的POI 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去重后,最终得到537 处旅游资源点数据。参考郭来喜等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14)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3) : 294 -301.(简称GWLF 系统),结合大运河(山东段)现状,重新对537 处旅游资源点数据进行划定,分为2 个景系、7 个景类、43 个景型,如表1 所示。
表1 大运河(山东段)旅游资源分类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ArcGIS10.3 中的空间分析工具、Excel 数据处理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大运河( 山东段) 主河道流经的18 个县( 市、区) 的旅游资源点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它们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1.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法表示在地理空间中各个旅游资源点要素与邻近点距离分布的地理指标,反映旅游资源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均匀型和随机型。公式如下:
式中:R 为最邻近指数,珋r1为最邻近点之间距离r1的平均值,珋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D 为旅游资源点密度。当R=1 时,即 珋r1=珋rE,属于随机分布;当R >1 时,即 珋r1>珋rE为均匀分布;当R <1 时,即 珋r1<珋rE,说明空间上相互接近,呈凝聚型分布。珋rE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 为区域面积,n 为研究对象数目。
2.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作为衡量旅游资源集中程度的指标之一,分析大运河山东段旅游资源在沿线18 个县的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该模型的公式为:
式中:G 为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 个县市资源点数,T 为研究区内资源点总数;n 为研究区域县及县级市个数。地理集中指数G 越大,说明旅游资源分布越集中;反之亦然。
3.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法用来计算旅游资源要素在研究邻域内的空间分布密度,清晰地反映旅游资源要素的分散或集聚特征。其公式为:
式中:f( x) 是x 处的旅游资源核密度函数,表示带宽且h >0,n 是旅游资源数量,K 为空间权重函数,x-xi表示点x 到区域xi处的距离。
4.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能够直观地表示各个县市区内旅游资源相对于交通干线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距交通干线不同距离变化的分布情况。该模型的公式为:
Q={x||d( x,A) ≤r}
式中:Q 表示缓冲区空间领域集合,d 表示距离,A 表示给定值,r 表示给定的缓冲半径。
三、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
(一)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将通过高德地图POI 获取的537 个旅游资源按大运河流经的县市区进行统计,以此分析旅游资源数量的空间特征。研究区域内18 个县市区均分布有旅游资源,但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从分布区域来看( 见表2) ,主要分布在滕州市、任城区、东平县、东昌府区、台儿庄区,说明这些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旅游开发的潜力。旅游资源数量总体分布方向与大运河走向基本相吻合,即西北-西南走向,从鲁西北向鲁西南旅游资源数量呈递增的趋势。研究区内所有区县的旅游资源均是人文景系多于自然景系,人文景系形成以滕州市、任城区、东昌府区等为中心的集中分布模式,自然景系为“多点”零散分布模式。
表2 大运河(山东段)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二) 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更加准确、科学的研究大运河( 山东段)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结果如下表3 所示,所有旅游资源、人文景系、自然景系以及各景类的最邻近指数( R) 均小于1,空间分布类型均为凝聚型,反应出研究区内旅游资源点在空间上表现为聚集分布模式。对比自然景系和人文景系,人文景系的R 值更小,分布更为聚集;自然景系下各景类比人文景系下各景类整体分布更为均匀,而自然景系数量远低于人文景系数量,说明自然景系旅游资源分布零散。
表3 大运河(山东段)旅游资源最邻近指数
在运河流经的18 个县市区内,旅游资源点的地理集中度指数G=5.55。假设537 个旅游资源点在18 个县市区内均匀分布,由此可得出平均地理集中指数 珔G =29.83,远大于5.55,表明在研究区域内旅游资源集中分布,没有均匀分布在18 个县、市、区。其他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计算结果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知,各县市区的地理集中指数均小于平均数,且地理集中指数与旅游资源数量整体呈正相关,即旅游资源数量越多,地理集中指数越大;反之亦然。
表4 大运河(山东段)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
(三) 整体密度分布差异
利用ArcGIS10.3 软件对研究区域内旅游资源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并按照自然断裂法对其核密度值进行分级。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内旅游资源,其核密度分布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大运河( 山东段) 旅游资源呈现“一条轴带,多个中心区”的空间集聚格局。“一条轴带”是指大运河( 简称运河轴带) ,多个“中心区”是指从北到南依次集聚于德州市德城区、聊城市临清市和东昌府区、泰安市东平县、济宁市任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薛城区和峄城区等区域。
第二,大运河( 山东段) 旅游资源呈现2 种主要空间集聚格局:
(1) 自然景系旅游资源依托景阳冈、梁山泊、东平湖等自然资源禀赋呈点状分布,各旅游资源之间较为独立,空间结构简单,这与研究区内山水格局有关。其中地文景观景类旅游资源在泰安市的东平县分布最为密集,这与泰安境内的泰山山脉有关,枣庄市各区内有零散分布,其余各县市区内分布较少。水文景观景类、气候生物景类、其它自然景类在各县市区内分布比较零散。
(2) 人文景系旅游资源核密度分级和数量较自然景系明显增多。以东昌府区、任城区、滕州市、薛城区为中心,形成4 个高密度集聚区;以东平县、嘉祥县、峄城区为中心,形成3 个中密度聚集区;其他地区密度较低,为中低密度集聚区。人文景系下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在东昌府区、任城区分布最为密集。历史遗产景类在任城区、嘉祥县、滕州市、薛城区分布最为密集。其它人文景类在研究区域内零散分布,数量较少。
四、旅游资源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一) 地形地貌
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魅力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旅游资源。本文研究区主要位于鲁西,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不同的地形特征孕育了不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部分丘陵和低山区交通不便,不利于人类活动的开展,多分布有散居式聚落,因此生态保护良好,风光秀丽,自然景系较人文景系分布较多。而平原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口众多,人文景系旅游资源发展良好。
利用ArcGIS10.3 将大运河( 山东段) DEM 与旅游资源点进行叠加发现,自然景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低山区( 泰山东部:东平县、汶上县北部;尼山东南部:滕州市中东部、薛城区、峄城区北部) ,多为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集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景色; 人文景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区( 任城区、嘉祥县、德城区等地) 。丘陵地区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二) 交通条件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加直观了解研究区内交通条件对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ArcGIS10.3 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对研究区内铁路、省道、国道建立1km 和2km 的缓冲区,形成2km 和4km 的缓冲带,分别统计两个缓冲带内旅游资源点的数量。由结果可知,1km 缓冲区内共有223 个旅游资源点,占总量的41.53%;2km 缓冲区内共有380 个旅游资源点,占总量的70.76%;1 ~2km 段内有157 个旅游资源点,占总量的29.24%。同时将研究区内旅游资源与交通干线( 铁路、省道、国道) 进行叠加处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滕州市、薛城区等地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干线分布密集,形成格网式路网; 研究区中部偏北区域,形成以东昌府区为中心的放射状路网;研究区中部、北部区域,交通干线分布较其他地区稀疏,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相对较少。由此可知,交通干线空间密度对促进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布具有推动作用,交通干线的空间密度越高,旅游资源数量越多。
(三) 旅游政策
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整理相关研究可知,关于大运河的相关政策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文化部2012 年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4 年6月22 日,大运河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 年2 月,颁布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 年7 月24 日,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目前,大运河沿线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带。从地方层面来看,2020 年3 月31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结合山东地方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打造一条独特的山东运河文化旅游带;2021 年5 月10 日通过《大运河( 山东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深入实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有效传承、资源有效利用,丰富大运河文化旅游内涵,不断提高“好客山东·鲁风运河”品牌知名度、影响力。
(四)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山东是大运河流经的重要省份,运河沿线的德州、临清、东昌、济宁、台儿庄是历史上交通转输和贸易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大运河( 山东段) 沿线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墨子文化、董子文化、水浒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相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鲁风运河。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山东开始着力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存,已经打造出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台儿庄古城、德州南运河段等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研究区内人文景系旅游资源占旅游资源总数的83.24%;历史遗产景类占旅游资源总数的54.01%,占人文景系总数的64.88%。由此可见,运河沿线的旅游资源主要以人文景系下的历史遗产景类为主,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发展离不开运河及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研究从大运河( 山东段) 角度出发,借助ArcGIS10.3 软件,运用多种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引入POI 大数据,在对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大运河( 山东段)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 研究区内旅游资源数量整体分布不均衡,地区之间差异大。旅游资源数量总体分布方向与大运河走向基本吻合,即西北-西南走向,从鲁西北向鲁西南旅游资源数量呈递增的趋势。从景系来看,人文景系在各个地区的数量均多于自然景系,人文景系形成以滕州市、任城区、东昌府区为中心的集中分布模式,自然景系为“多点”零散分布模式;
(2) 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凝聚型分布;整体密度上呈“一条轴带,多个中心区”的空间集聚格局。
(3) 地形地貌、交通条件、旅游政策、历史文化是影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人文景系类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景系类对地形地貌的依附性较强。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政策的支持可以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 建议
1.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整合运河沿线旅游资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15 处遗产点为基础,围绕8 个遗产河段重点打造一条山东特色运河精品旅游线路,构建鲁西运河18 个县市区集中连片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点串线,以线连面,发挥运河旅游资源的综合带动作用,加强地区合作,以绿色循环经济为理念,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整合不同资源,依托运河旅游增长极,补齐鲁西地区的经济短板。
2.加强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单体和旅游资源之间的吸引力,发挥“近邻作用”。第一,结合地形特点、城乡发展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建设。如丘陵地区结合优势旅游资源,依托山地、河流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区域功能,发展乡村游、休闲游、生态游和现代农业体验游,让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生态友好型休闲旅游产业;第二,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旅游交通路线,推动智慧交通建设,保证旅游旺季交通的通达度,构建旅游和交通健康发展;第三,提升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加强部门合作,完善相关旅游政策和旅游服务管理工作。第四,支持旅游文化创意,加快运河沿线各地进行文化产品创新。运河沿线的各级政府应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好资源整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各地区打造独特的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运河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
大数据对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大运河这种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POI 数据与传统官方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结合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试图为今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融合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大数据、地理科学多个学科和领域,以期为运河及沿线地区发展提供借鉴。但是,不同级别的旅游资源辐射作用不同,本研究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别研究;同时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缺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