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对门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的效果观察
2022-03-29盛婷婷刘春娟瞿春华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201399
盛婷婷 刘春娟 瞿春华(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 201399)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快速重建人工循环与呼吸,确保机体重要脏器可获得血氧供应,是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术,实施最佳时机在心脏骤停发生后10 min内,才可能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由此可见临床各科室加强医护人员CPR培训意义重大[1]。本文旨在探讨应用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法与常规教学法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门诊入职的40名护士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8名,女12名;年龄24~35岁,平均(29.6±2.0)岁;文化程度:大专28名,本科12名;工作时间1~10年,平均(5.4±1.5)年。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门诊入职的40名护士纳入对照组,其中男27名、女13名;年龄23~36岁,平均(30.0±1.8)岁;文化程度:大专29名,本科11名;工作时间1~10年,平均(5.8±1.4)年。纳入标准:均为门诊在职护士;均对研究表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中途退出培训者;累计请假次数>2次、迟到或早退次数>3次者。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法,带教老师对护士进行常规宣讲CPR知识与操作过程,讲解操作关键点,带领护士进行练习,将护士分为每5个人一组,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练习操作,模拟考核中采取高级模拟人模型,设定门诊环境进行演练。观察组应用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法:(1)分层分级:按照护士的学历、年资分为19级、20级,对不同级别护士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每级护士均需掌握CPR的基本操作,19级护士重点负责管理气道、CPR质量、学习使用除颤仪;20级护士主要负责规范按压心脏、维护静脉管路、做好记录等,每级护士共同配合练习,再角色互换,每级护士均需完成不同角色,低级别护士接受更多时间的培训,19级护士则重点介绍CPR机制与进展,结合临床最新CPR指南完成培训。(2)实施培训:建立护士长—带教老师—护士3级培训与管理模式,按照分层培训计划,培训第1周为护士演示规范化操作,每周安排1次理论课学习,将相同层次的护士安排在同一小组,每5个人为一组,制定培训计划表,各小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CPR理论知识考试和CPR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其中理论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满分100分,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70分。带教能力评分表观察项目包括讲课、语言表达能力、带教计划制定、实际操作、与学生互动,评分标准:满分100分,单项20分,得分高表示带教能力强;课程效果评分表观察项目包括查体技能、临床判断、条理性/效率和临床综合能力,总分100分,得分高表示课程效果好。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护士对培训满意度评价,包括培训内容实用性、培训方式先进性、培训灵活性、培训满意度,满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一般:70~89分;不满意:<70分。
2 结 果
2.1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培训2周后,两组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观察组培训2周后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带教能力、课程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1.995、9.932、30.011、15.86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培训前后考核结果比较分,n=40]
2.2两组培训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士非常满意31例、一般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护士非常满意20例、一般12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15.336,P<0.05)。
3 讨 论
医疗活动场所收治的患者是发生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门诊就诊患者在获取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意外情况,因此门诊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患者,早期启动急救系统与现场CPR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因此门诊对医护人员开展定期CPR技能培训意义重大[2]。
心脏骤停是门诊偶发的意外事件,而门诊医护人员的紧急事件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患者预后效果,门诊护士均需要熟练掌握CPR技术,而如何通过培训加强门诊护士对CPR的重视程度、促使其主动强化CPR学习也成为门诊培训的重要任务[3]。本文结果显示,培训2周后,两组护士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其中观察组培训2周后理论考核、操作技能、带教能力、课程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观察组应用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的主体包括学生与教师,是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指在培训过程中以带教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主[4]。分层次教学法具有高效性、科学性特点,出发点以“分层次”培养为主,根据“新人”自身能力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次教学模式可提高学员的主动学习、互相竞争的意识,为培养医学优质护理服务人才提供动力[5]。Seminar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门诊突发事件,鼓励护士与带教老师共同分析关键点,提高护士的批判思维能力、分析能力,CPR技术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均强的特点,且临床在不断更新相关理论,这就要求门诊护士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必须提高自身主动学习意识[6]。研究中观察组在CPR培训中基于Seminar教学理念联合分层次教学法,充分强调培训不同层次护士均掌握CPR基础知识、技能,通过小组之间成员互动、不同小组互相交流、学员与带教老师的沟通交流等过程促使护士熟练掌握CPR技术,加深护士对CPR技术的理解,熟练掌握关键操作后可应对诸多突发情况。门诊护士处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遇到突发事件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因此CPR培训过程中带教老师为护士设定参考情景,结合信息化手段模拟相应情景的参数,模拟过程中促进师生互动、双方讨论最佳CPR流程、优化CPR步骤,有效挽救患者生命[7]。带教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充分灌注有效的知识点与关键步骤讲解,掌控课堂教学进程与操作讨论,在激发护士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护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
综上所述,门诊护士CPR培训中应用Seminar法结合护士分层次教学法可提高教学效果与培训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