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驱动还是外部驱使?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分析
2022-03-29丁云华
丁云华,沈 红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一、引言
科研产出不仅是各大排行榜和学科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也是政府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重点建设政策、绩效问责等外部压力迫使高校不断地提高科研生产力。自2015 年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启动新一轮探索以来,被列为“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之一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更是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许多未列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行业类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地方综合性高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仅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现状如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之间的科研产出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是否存在不同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调查数据,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及带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科研产出影响因素分析模式
积极的组织氛围、参与治理、适当奖励等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生产力[1]。成功的研究者除了具有研究领域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外,还从他们的组织、领导以及同事那里得到有意义的支持[2]。布兰德(Bland)等人[3]对高水平科研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影响科研生产力的三因素模型并将其运用到后续的相关研究之中[4]。布兰德等人[5]认为:科研生产力受个体特征、机构特征和领导者特征三大因素的影响;个体特征对科研生产力的作用大小取决于所在机构为其研究提供的环境和条件;领导者特征又与机构特征高度相关;个人特征和机构特征相互作用,加上有效的领导,决定了个人和部门的科研生产力。赫加齐(Hedjazi)等人[6]运用布兰德模型对伊朗农业类教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年龄和学历,个体因素中的创造力、工作习惯、自主和承诺,组织因素中的管理、设备资源、沟通网络以及研究目标是预测教师科研生产力的重要因子。谷志远、沈红[7]的研究显示,性别、年龄、职称等个体背景变量以及绩效导向、资源配置方式等组织因素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成就具有显著影响。李璐[8]基于中国28所公立高校的调查发现:偏好科研的教师比偏好教学的教师拥有更高的科研产出;成就导向的组织氛围感知对教师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感知则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李欢、杨希[9]对502名青年教师的研究发现,晋升标准对不同学科青年教师科研产出存在不同的激励强度。尹木子[10]的研究显示,“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大学科研生产力,但“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的激励效果不佳。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两大类。其中,个体因素又可以分为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动机、能力、教学科研偏好等个体内在的因素;绩效奖励、研究导向、学术氛围等变量则是影响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组织因素。
(二)科研“投入—产出”分析模式
科研“投入—产出”分析模式是研究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另一视角。研究者常常借鉴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模型,将影响科研产出的主要因素分为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在院校层面,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数量常被分别用于衡量某一机构在科研方面的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如,鲍威、陈杰等人[11]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总经费支出和研究人员规模对论文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教师个体层面,科研时间投入、科研项目经费、科研合作则是衡量教师科研投入的常见指标。如,李强、赵延东等人[12]的调查结果显示:科研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过多增加科研时间投入虽增加了普通论文数量,却减少了高质量论文的产出;课题经费对论文产出有显著影响,但边际贡献非常小。杨希[13]进一步区分了横向项目经费和纵向项目经费的作用,发现重点高校横向项目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于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纵向项目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于重点高校,尤其是在国内论文产出方面。科研合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科研生产力?李(Lee)[14]认为:当科研生产力被视为发表论文的数量时,科研合作是一个强有力的影响因子;当使用“论文数量除以合作者的数量”来衡量科研生产力时,科研合作对其并不能产生预测作用。何(He)等人[15]对新西兰一所大学65 位生物医学家的纵向调查发现,校内合作、国际合作对不同类型的科研产出具有不同的影响。阿布拉莫(Abramo)等人[16]对意大利高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校内合作和国内合作对其科研生产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不管是科研产出影响因素分析模式,还是科研“投入—产出”分析模式,其影响因素都是较为客观的指标。除上述所提及的相关变量之外,还有研究者分析了高校教师主观感受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如,张冰冰、沈红[17]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对教师论文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工作满意度对国内论文产出的影响大于对国外论文产出的影响。张珣、徐彪等人[18]的研究结果显示,科研压力与科研投入呈倒U 型关系,科研压力通过科研投入的中介作用进而对科研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有学者将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归纳为两种取向:一是以默顿和科尔兄弟等人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取向,将科研产出归因于个体内在的兴趣、能力、努力等因素;二是带有社会建构论的特殊主义取向,将科研产出归因于工作条件、奖励机制、环境氛围等与个体相对的外在因素[19]。有研究指出,大学教师是高度自律和自主的群体,学术兴趣、能力潜质等个体内在的因素是决定其学术表现的重要因素,外在的压力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术产出[20-21]。也有研究认为,学术评价、职称晋升制度等组织因素是导致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行为选择失衡的重要原因[22-24]。还有研究认为,奖励、评价、监督等外部激励不仅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还会降低个体的创造力、认知灵活性等。当对一项内在有趣的活动引入外部奖励时,人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奖励的控制,从而使得行为因果关系的知觉轨迹从内部转向外部[25]。此外,在科研“投入—产出”分析模式中,科研时间投入、科研合作常被视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事实上,高校教师的科研时间投入、科研合作行为等也会受到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如,与偏好教学的教师相比,偏好科研的教师在研究上投入的时间更多,学术产出也更多[26];组织的科研导向有可能会促使高校教师寻求更多的科研合作,进而增加科研产出等。科研产出究竟是由教师个体内在的因素决定,还是更多地受相对外在的组织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是否会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时间投入和科研合作并进而影响到科研产出?本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思路如下:
图1 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模型
首先,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以了解当前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现状。
其次,借鉴布兰德等人的科研生产力影响因素模型,对影响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因素进行分析。
再次,结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分析模式和科研“投入—产出”分析模式,将科研时间投入和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视为模型的中介变量,对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最后,探讨外在的科研导向是否会削弱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并进而影响到其科研产出。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知识社会中的学术职业”(Academic Profession In Knowledge Society,以下简称APIKS)中国内地数据。APIKS 中国内地调查开展于2018 年6 月至8 月,根据分层抽样的原则,将高校层次和地域分布考虑在内,向22 个省份的120 所高校发放网络问卷60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632 份。符合本研究的样本2491个,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教师样本基本信息
(二)变量说明
1.因变量
科研产出、科研生产力、科研绩效等术语在具体含义方面虽然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几乎都是用学术论文、专利、著作等科研成果来衡量。本研究用科研产出这一术语来指代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产出。论文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表现形式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但是与专利、著作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相比,适用范围更广,更具可比性。因此,本研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通常做法,用论文发表来衡量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包括近三年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第一/通讯作者)以及发表在国内一般期刊上的论文数量(第一/通讯作者)。
2.自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为教师个体的科研兴趣和高校的科研导向。APIKS问卷设置了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兴趣的调查以及请被调查者对其所在高校在教师聘用和晋升时强调科研的程度进行打分。此外,已有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7-28],因而本研究在分析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时,将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纳入统计分析。其中,年龄为连续变量,其余均为分类变量。
3.中介变量
科研时间投入和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在本研究中属于中介变量。按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人们需要将一定的时间用于日常作息、运动、娱乐等才能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每周总时长为168小时。本研究参考郭卉、姚源[29]的研究,将每周科研工作时间限定在100小时及以内,按此标准对数据进行清理。问卷还对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对象进行了调查,选项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本院系教师、本校教师、校外人员、国外同行以及其他学科人员。如果有与这些合作对象进行合作研究,则计数为1。科研合作对象范围的最终得分为合作对象计数之和。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现状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每周平均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分别为38.4 小时、35.10 小时、31.92 小时;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分别为3.88、3.42、3.09;三年内分别发表2.88篇、3.07篇、3.59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分别发表 1.94 篇、1.31 篇、1.13 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分别发表6.87篇、4.44篇、3.10篇国际期刊论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在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科研时间投入、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高校教师科研投入与产出的现状
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差异显著的变量中,除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之外,其他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三个层次的高校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最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最广,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最多。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更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更广,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更多。
(二)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
由于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存在较多的0值,且其平均值小于方差,存在过度离散的现象,本研究选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对这三类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在表3中,除模型(1)由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无法收敛而改用负二项模型直接进行分析之外,模型(2)至(9)均为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
如表3 所示,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女性教师相比,男性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与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相比,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与文科类教师相比,理科类教师较少发表国内一般期刊论文,但和工科及医科等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发表更多的国际期刊论文。
表3 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摘要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女性教师相比,男性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发表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与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相比,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三类科研产出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与文科类教师相比,理科类教师发表更多的国际期刊论文,工科和医科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则发表更多的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
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女性教师相比,男性教师在三类科研产出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发表国内一般期刊论文的数量增多,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减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与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相比,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三类科研产出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与文科类教师相比,理科类教师发表更多的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工科类的教师较少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但和医科等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发表更多的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在核心自变量方面,当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科研兴趣显著正向影响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以及“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三类科研产出;科研导向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可见,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使高校教师科研产出数量的增加,反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三)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分析
为分析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使用SPSS PROCESS 中的Model 4(简单中介模型)对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分别进行检验,控制变量为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结果如图2 至图4 所示。为便于理解,图中只标示了影响显著的路径系数,灰色虚线表示该路径影响不显著。
图2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路径图示
图3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路径图示
图4 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路径图示
从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来看,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对科研越感兴趣的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且投入的科研时间主要作用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对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没有显著影响。科研导向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和产出均没有显著影响;科研合作对象范围显著正向影响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科研越感兴趣的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寻求科研合作的范围越大;科研兴趣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还通过科研时间投入对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以及通过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科研导向除了直接负向影响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之外,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以及国内一般期刊论文发表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均没有显著影响。
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对科研越感兴趣的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寻求科研合作对象范围也越大;科研兴趣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还通过科研时间投入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以及通过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对三类科研产出产生正向影响;科研导向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和产出均没有显著影响。
总的来看,中介效应分析结果与前述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高校教师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另外,科研时间投入和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在科研兴趣与科研产出之间起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个体的科研兴趣通过影响科研时间投入进而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个体的科研兴趣通过影响科研时间投入进而对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以及通过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进而对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产生正向影响;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个体的科研兴趣通过影响科研时间投入进而对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产生正向影响,以及通过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进而对三类科研产出产生正向影响。
(四)科研导向对科研兴趣的“挤出效应”
为探讨科研导向是否会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产生“挤出效应”,本研究将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作为因变量,对科研导向分别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所示,在控制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的情况下,科研导向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科研兴趣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科研导向每增加1个单位,科研兴趣下降0.044 个单位。可见,外在的科研导向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内在的科研兴趣产生了“挤出效应”。
表4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科研导向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科研兴趣的“挤出效应”是否会影响到科研产出?本研究采用SPSS PROCESS 中的Model 6(链式多重中介模型)对“挤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表5给出了中介路径显著的相关结果,效应量均为负数。可见,外在的科研导向削弱了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并进而显著负向影响到其科研产出。影响显著的中介路径为:“科研导向→科研兴趣→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科研导向→科研兴趣→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科研导向→科研兴趣→科研时间投入→国际期刊论文发表”。
表5 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其一,高校层次越高,其教师投入到科研中的时间越长,科研合作对象范围越广,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和国际期刊论文的数量越多。其二,不同层次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学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其三,科研时间投入和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在科研兴趣与科研产出之间起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其四,高校教师个体内在的科研兴趣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以及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产生“挤出效应”并进而负向影响到其科研产出。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设置合理的科研产出目标,实行分类评价制度。不同层次高校的科研实力不同,其科研产出的目标也不一样。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汇聚顶尖科研力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成果,是其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对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产出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助推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则是其科研产出的突破口。另外,由于知识生产逻辑、学科价值倾向以及外部条件制约等原因,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设置合理的科研产出目标,实行分类评价制度。
第二,根据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1987 年,科尔和朱克曼(Cole &Zuckerman)[30]提出了科学家存在性别差异的“科研产出之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同样存在“科研产出之谜”:女性教师的科研产出普遍低于男性教师。性别歧视、家庭负担、角色冲突等是阻碍女性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转变观念,减轻女性教师的家庭负担和角色冲突是提高女性教师科研产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科研合作对象范围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师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科研产出之间起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可见,对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为教师提供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机会是促使其教师增加科研产出的潜在途径之一。因此,应根据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三,调整科研激励机制的价值取向,营造教师内在的、自主发展的氛围。有研究认为,现行大学教师评价对教师发展具有一定的正效应,但其负效应更为明显,体现在削弱教师内在动机、滋生短视行为等方面[31]。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外在的科研导向不仅没有促进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以及削弱了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并进而显著负向影响到其科研产出。在教师聘用和晋升时强调科研的导向为何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高校现行的科研激励制度多为短期的、外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持续的、内在的、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不一致。当科研激励机制以量化指标为基础,与奖励绩效、职称晋升等相关联时,教师们为了达到相应的要求,只好追求短、平、快的科研成果。在此情形下,短时间内或许会增加大量的科研产出,但这种虚假的学术繁荣却不利于耗时较长的、原创性的、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当评职称等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不少教师便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无向前发展的动力。学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人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科研激励机制应该努力为教师们营造内在的、自主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外在的功利诱导和刺激。
第四,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面的决策参与,赋予高校教师在科研制度建设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有效的制度应建立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广泛参与的基础上[32]。一方面,在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合理的诉求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与关注,使得制度更加的人性化;另一方面,教师参与制度建设的过程能够促使教师对制度树立“主人翁”的态度,有利于制度的推进与实施。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决策参与情况并不乐观。APIKS对教师在机构制定重要学术政策时的影响力进了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教师在系、学院以及学校层面制定重要学术政策时的影响力评分平均值,还是教师对其所在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交流畅通的程度以及注重民主决策的水平进行打分的平均值,均远低于教师对其所在高校自上而下管理的程度进行打分的平均值。可见,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科研评价等制度建设方面的决策参与,赋予高校教师在科研制度建设中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由于APIKS 调查并非专为本研究而设计,本文只能基于已有的数据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文中相关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不够理想。如在科研合作方面,只能根据科研合作对象的范围进行探讨,缺乏衡量科研合作深度和质量的数据;在科研产出方面,只能根据不同类型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进行探讨,缺乏衡量科研产出质量的数据。第二,本研究使用的是横截面数据,因而无法从纵向的角度对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讨。未来可进一步精确核心概念,收集纵向调查数据,采用更加多样的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