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016-12-06李江
李江
[摘 要]为了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研究 “MOOC”和“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有关“MOOC”和“翻转课堂”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期刊数量、内容、期刊来源等,将“MOOC”资源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提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期刊论文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24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互联网+教育”开启教育界的“新征程”。“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兴教育理念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慕课”的英文简写“MOOC”,英文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翻译为中文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有学者将其简写为“MOOCs”。“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程”或“颠倒教室”,英文全称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1]
“MOOC”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国外对其研究日趋成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也开始了“MOOC”和“翻转课堂”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运用文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学者最近几年在“MOOC”和“翻转课堂”领域的研究进行分析,寻找我国“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特点及应用规律,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文献取样
文章中研究的文献选取的是中国知网(CNKI)平台,对中国知网上刊登的有关我国“MOOC”和“翻转课堂”的文章做分析。
1.2 检索方法
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进行检索,在篇名中检索含“慕课”“MOOC”“MOOCs”“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这几个关键词之间设置为“或”的关系。
对时间不做限制,采用“跨库检索”模式同时检索,库的选择为期刊、博士、硕士,检索出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章7459篇,得到有效的文献为7436篇,2012年为4篇,2013年为150篇,2014年为1405篇,2015年为3997篇,2016年为1880篇,如图1样本数据统计所示。库的选择为博士、硕士时,检索出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章为323篇,得到有效的文献为323篇,2013年为5篇,2014年为64篇,2015年为251篇,2016年为3篇,如图2样本数据统计所示。
1.3 检索日期
最终的检索日期为2016年6月14日。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分析
如图1所示,检索的结果看出,从时间上看,我国对“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数量上来看,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我国有关“MOOC”和“翻转课堂”的论文,2012年首次出现在学术期刊上,2012年论文的数量为4篇,2013年有所增加,上升到150篇,由个位上升到百位,2014年为1405篇,百位上升到千位,2015年达到3997篇,数量激增,截至2016年6月14日,2016年的论文已经有1880篇,按照这个增长趋势,2016年的论文总量将会超过2015年的。
如图2所示,博士和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虽然截至2016年6月14日,2016年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仅为3篇,但是6月正是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时节,一般都是论文答辩并通过后,才会由学校联系,统一上传数据库。因为大部分论文还未被收录到数据库中,所以才会出现短暂的论文数量少的情况。
“MOOC”和“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响应了国家对“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的号召。“MOOC”和“翻转课堂”在教育领域掀起了狂风巨浪,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2.2 论文的作者分析
从作者的来源看,作者遍布全国各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MOOC”和“翻转课堂”引起了全国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
“MOOC”和“翻转课堂”研究的早期主要以个人研究为主,大部分作者普遍发文较少,从这方面可以看出由于我国“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起步晚,早期研究团队的产生不明显。2014年作者的发文数量普遍增加,大部分作者发表“MOOC”和“翻转课堂”方面的论文为4篇左右,汪琼发表14篇,陈丽发表12篇,而且发表的论文多以团队研究为主且发表的论文涉及大量的基金项目,表1所示为发表论文数量超过20篇的基金项目。
论文的发表数量超过50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以师范大学为主,这也说明了“MOOC”和“翻转课堂”的应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教学机构。
2.3 研究内容分析
“MOOC”和“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主题大多是关于“MOOC”的起源、定义、特征以及“MOOC”本土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对“MOOC”的研究和实施主要集中在高校。2013年5月21日,国内知名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加盟Edx全球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加盟了Coursera全球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推出中文课程。中国顶尖高校联合建立起了中文“慕课”平台,并推出了众多的中文课程。
国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以重庆聚奎中学为代表的一些中学开始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2011年,聚奎中学借鉴美国最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率先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研究。提出了“541”高效课堂模式,从时间安排上看,50%为教师的组织、引领、点拨时间,40%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时间,10%为当堂检测和总结反思时间。[2]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是研究的热点,从文献上看,多位学者和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3 思考与展望
3.1 深化“MOOC”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我国对“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趋势,虽然在“MOOC”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应用效果不太理想。“MOOC”和“翻转课堂”的本土化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国学者不断地努力。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MOOC”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研究薄弱,研究多停留在内涵特征和价值意义的梳理上,虽然也有些实施案例的研究,但是毕竟只是个案的研究,还没有大面积地推广。“MOOC”和“翻转课堂”的本土化的实施要基于大量的理论研究,深化“MOOC”和“翻转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学校中进行试点教学,加强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育层次的针对性研究,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探索教学策略,逐步完善理论基础。[3]
3.2 整合资源,吸收利用
“翻转课堂”由线上的“微课”和“MOOC”视频、线下的“翻转课堂”组成,“MOOC”不但提供了大量的视频,而且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除了国际上的知名“MOOC”平台外,国内也涌现了大量的“MOOC”平台,例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云集了72所知名高校的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大学在线,两岸交通大学联盟的ewant育网开放教育平台,超星慕课等。这些国内的“MOOC”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免费课程,提供了与学校的“翻转课堂”实施相一致的线上“微视频”、训练和测验等资源,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应链接,直接将“MOOC”资源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征对“MOOC”平台的微视频和训练实践进行加工处理,借鉴其优秀的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处理整合,制作出优秀的本土化的“微视频”。[4]
3.3 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教育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是教育体系本身难以克服的困难,西部地区学校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育环境都处于相对的劣势。“MOOC”平台不仅提供“微视频”,同时也是各个院校交流合作的场所。“MOOC”是公开、开放的平台,只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就可以登录“MOOC”平台。“MOOC”平台的诞生有益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只要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MOOC”平台的资源,将“MOOC”的课程整合于学校的实际课程中,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化。
“MOOC”平台具有虚拟教室、课程论坛、资源分享工具、人际互动工具,这些常用的平台和技术可以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进行利用,给学生提供交互式和重体验的学习环境。通过“MOOC”平台也加强了各个院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不同院校之间的合作,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一方面增进交流,另一方面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出优秀的课程。
4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呈现井喷式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两年,国内掀起了研究的高潮。许多研究人员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者中很多不是长期第一线从事“翻转课堂”的应用实施的。有些学者虽然做了实施,但是也没有将这种教学模式长期地应用,所以关于“MOOC”和“翻转课堂”的研究从深度上仍然需要加强。“MO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将“MOOC”平台的资源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基于“MO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发国,张福涛.翻转课堂微课设计研究与制作指导[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5:23-30.
[2]李敬川.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04-108.
[3]曾明星.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4]杨劲松.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