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构成与培育
2022-03-29程昊
程昊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建设发展,我国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建设和发展,全民阅读更是进入了高潮阶段。伴随着全民阅读战略的不断深入,人民阅读需求量不断上升,使得阅读推广工作不断拓展,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阅读推广工作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高校来说,由于自身拥有庞大的阅读系统,在进行阅读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新的阅读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阅读推广人在整个阅读推广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阅读推广人的专业性也受到重视,那么如何以专业方式培养阅读推广人才成为当前推动现代化高校图书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高校;图书阅读推广人;构成;培育
引言: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阶梯,一个国家想要进步,文明想要延续与人类的阅读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建设过程中,图书馆作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传播对于整个高校学生的阅读具有重要性。阅读推广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形式来进行阅读传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健康阅读、还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是实现图书馆阅读价值的重要基础。
一、高校阅读推广人以及推广人的培育分析
阅读推广人作为一种全新的职业,其诞生与人类现阶段对于阅读的需求具有直接联系,是伴随着人类对于阅读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伴随着现代人类对于阅读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对于阅读推广人也进行了更加具有适应性的规范。想要成为高校阅读推广人,必须具有相应的素质,高校作为文化的重要输出地,其文化底蕴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更为深刻,因此在选择阅读推广人的过程中对于推广者的推广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具要求,并要求阅读推广者能够对学生展开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建设。
阅读推广人的出现与发展是由于当前社会的阅读需求而产生的,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我国不仅需要全力关注经济的建设发展还需要从提升文化底蕴的角度出发。因此,阅读推广人是一种结合了时代需求的产物,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时代特性,具有加大的灵活性与实用性的特点。当前,对于阅读推广人的专业性需求正在不断上升,为此,培育阅读推广人也成为当前阅读推广的重要基础,当前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分别是:首先,政府体系的培训,这一体系的培训模式现阶段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城市,这一部分城市对于作为前沿城市,对于经济文化等需求较高,专业技术建设也相对较为完善,现如今以深圳为首的部分城市已经推出了具体的人才培育办法,还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形式、资格认定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其次,行业协会培育,当前各行各业在开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协会的扶持,早在2014年上海图书馆已经认识到图书推广人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展开了相应的图书推广人的培训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当前该组织已经就如何开展阅读推广人的培训工作展开了专门的教材编辑。最后,民间课程培训组织,伴随着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深入人心,阅读推广人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开始有一部门商家抓住了培训阅读推广让你的商机,面向市场展开了培训工作,但是,当前民间课程培训组织所展开的培训主体主要是面向青少年展开的,与高校阅读推广人的推广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适应性差异。
二、高校阅读推广人的培训现状分析
当前,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阅读量的贫乏是重要的短板之一,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高校需要展开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在这一过车工作阅读推广人需要承担重要的策划、实践等活动。目前来说,高校图书馆采用的人才管理和引进的模式都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方式 ,导致当前的高校阅读推广人存在较大程度的培育缺失,仅仅只有少部分高校能够有效开展专项图书阅读推广活动。当前,我国的高校阅读推广人培育虽然面临着较大的需求,但是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缺失,人才培育之路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高校在进行人才机制培育过程并未进行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如何有效审核推广人的专业性也缺乏有效的、专业的评估机制,导致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专业性构建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已经机制的构建空间。
三、高校阅读推广人的构成分析
在高校中进行阅读推广组织的建设,需要展开全方位的构建,首先可以进行高校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构建,并积极在校内进行宣传,借助团委、教务处、党组织等部门的力量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将学校校长、各学院院长、系主任、导员等都进行相应植物的安排,共同完成校阅读推广组织的构建。
结束语
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具有时代性和必须性,高校阅读推广人的组成需要进行特性构建。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阅读推广人承担着重要的推广责任,是阅读服务理念优化提升的重要基础,对于现代阅读专业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个高校的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積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家伟, 王姝.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的构成与培育[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20, 38(4):4.
[2]胡冰倩.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人培育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