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教现状对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的研究
2022-03-29赵子炎李华虞赞华
赵子炎 李华 虞赞华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在于教育振兴,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情况仍存在很大差异,采取正确的扶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互联网+支教”的概念也随即诞生,项目小组前往新疆、重庆、江西的中小学幼儿园展开支教及调研,对当地教育情况与当下支教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的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支教;乡村教育;乡村振兴;“互联网+”;教育扶贫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庄严宣告,标志着脱贫攻坚的胜利,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我国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在教育发展情况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域差异,教育发展区域不均现象严重,现如今还有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都无法普及,对于偏远地区而言,文化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也一直被忽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更多的优质师资资源流向更为发达的城市,很多的年轻毕业生对偏远地方意向较低,从而使得偏远地区的教育水平受到限制,甚至会出现一个老师去兼任几门课的教学任务,针对偏远地区的文化需求,采取正确的扶智活动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稿中前后一共43次提到教育,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于教育分配的不公问题,在2019年12月31日出台“三支一扶”新政策,来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通过志愿者去进行支教来缩减差距。2016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指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 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对偏远地区进行文化扶贫,不仅能够提高区域社会效益,还能提高偏远地区文化水平。因此,本项目小组前往江西、重庆、新疆等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调研实践,总结了支教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探索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的新模式。
一、支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在国家的“教育扶贫”推进下,公益支教团体日益壮大,其人群主要以大学生为主,支教活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涯中的必修课,其中,短期支教成为选择中的主要对象,多为在假期当中,有时间跨度短、形式灵活、门槛低等特点,符合年轻学生的时间规划,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给城乡之间和志愿者自身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改善贫困地区教育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意向参与支教人数的增加,在实际的支教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大学生支教活动不成熟,对于人员的门槛较低,基本只要是有意愿的都能参加,在组织管理上,学生多为“单程式”支教,人员变更频繁,有经验的人员较少,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支教活动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实际活动中效果不理想。项目组通过实际走访、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进行调研,发现以下存在的问题。
(一)支教信息资源不对称
随着对偏远地区支教宣传的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支教活动的关注,但是,作为支教主体的大学生,却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能够知晓或参加公益活动,从而导致想法不能实践的问题,虽然各个高校有相应的志愿者协会在假期有“三下乡”的活动,但是对人数有着一定的限制,大多也只是协会成员能够参与,并且成员对志愿的地点选择性较小,这就导致学校大多数人并不能及时知道信息。通常志愿者团体招募方式比较单一,以各个高校为例,高校的志愿者协会一般以本校学生作为招募对象,而外校学生并不做主要宣传,这就导致大量的支教学生为非师范生,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团队的人员组成结构单一,在支教实际活动从质量低于预期。网络上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很多同学对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安全性产生质疑。我们通过对周围大学生群体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学生对支教活动是有想法的,而在这部分学生中,有60%的学生有参加公益支教的想法却没有渠道,有25%的学生是没有经验以及盲目公益的情况。
(二)支教团体缺乏统一管理体系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人数日益增多,根据最新《中国支教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有近10万名大学生参与活动,多为课余时间短期支教,许多大学生是首次参与志愿活动,空有热情缺乏实践经验,志愿团队在人员培训上缺少系统性培训,导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往往支教队伍在组建上时间较短,基本按照批次进行划分,队伍管理上较随意,导致支教队伍质量不高,容易在支教活动中出现问题。目前,志愿团体的人员筛选标准模糊,主要以报名人员的积极性、态度跟动机为考察点,而对人员是否有相关教学能力的考察不足,主要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看其是否有经验,在人员核查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2020年某名校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踢倒小学生事件登上热搜,在网上評论区有相关人士称,面试时并不是组织者而是有过支教的学长学姐,在面试中教学问题占比较少,多为生活技能问题,从这里不难看出人员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即使涉事人员以及处理,但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伤。
(三)支教活动单一,课程缺乏科学性
目前,现有的支教活动形式单一,虽然总的来看较过去有新的模式加入,但是大部分的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例如团体面对面授课,课余以做游戏组织运动会等方式,教学效果一般并不能完全带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大学生主要是短期支教,短期支教的时间有限难以对传统学科有实质性的提升,应当将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升其德智体美的活动作为对象,在往期实际的支教活动中,我们发现支教活动缺少的是学生与志愿者心理上的沟通,这是目前在支教课程设计上存在的短板,传统的模式并不是缺陷,而是支教活动在设计上缺少与当地文化、教育、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结合。通过我们对支教团体课程调查了解到,在以往的支教活动中除了学科类的常规课程外,也加入了艺术、体育、书法等兴趣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也是一般中小学的日常课程范围之内,在真正的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拓展、开放思维的新兴教学少有体现。
实际支教过程中,支教成员大多也希望对课程能有所创新,但是对当地学生基本情况不了解,没有感受过当地的实际情况,很难准确把握课程设计是否适合当地学生,往往会采取通用的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理念不一定会适应农村偏远地区的观念,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好理解的情况,尤其在偏远地区,由于资源有限,当地通常只开设常规科目,缺少素质拓展等活动,这在实际支教活动中如何能够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是把握当时支教质量的重中之重。
二、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
“互联网+”概念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国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大量拨款和政策导向。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教育扶贫将会转变传统支教的模式和思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支教”将成为未来支教行业的主力军,传统支教引入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教育资源与偏远地区的交流,对以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重要影响。
(一)支教新模式的构建
1、需求分析
本项目小组成员利用假期时间对重庆市火炉镇、新疆省特克斯县和辽宁省盘锦市中小学以及幼儿园进行调研,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研发现:乡镇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对老师的需求有缺口,有些学校老师只有10多个左右,由于当地经济情况,配套设施较落后,师资流失严重,很多学校存在一个老师跨年级教学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以传统学科为主,课程设置单一,虽然有体育和音乐课,但大多由其他学科老师代理。学校英语老师有限,学生的英语成绩不理想,小学与中学英语之间的衔接不能得到保证。由于师资缺少继续教育培养,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存在问题。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在学习与社交上与周围同学有一定距离,在心理上需要疏导。学校书籍储存量较少,部分书本由市里捐赠,课外书种类不多,镇上书店规模小或者没有书店,学生课外知识获取渠道有限。
2、支教新模式的理念
基于上述支教存在的问题以及偏远地区的需求,本文在模式定位上把握“平台资源共享,支教模式多样”的原则,致力于利于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线上结合线下,网络辅助实体”的理念,强调线上网络平台与线下支教公益并行。
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是利用“互联网”、“云端”、“新媒体运营”的方式打造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分别设立信息发布、课程培训、人员招募、组织合作等窗口,利用平台优势将社会组织与各个高校联系在一起,其他志愿组织可以通过独立窗口与平台展开合作,通过合作窗口其他志愿组织同样可以发布相关信息和招揽志愿者,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体系,方便有意向支教的人员能夠感受到“一站式”服务,解决以往信息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并提出“云”支教的新型支教方式选择,通过平台转播的方式与当地学生进行互动,以此来达到“足不出户,便能支教”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的支教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支教机会。同时,平台可以引进新型课程来丰富教学,并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线上讲解培训,提升志愿者能力水平。
(1)便捷性。网络共享平台将有意向的大学生支教群体与各公益组织以及偏远地区学生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独立的大学生支教个体通过平台能够了解到目前各个地区的支教情况,公益组织通过平台发布信息招揽到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平台建立起的庞大支教团体网络,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支教需求,根据不同需求匹配相应的支教队伍,改善了以往在支教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情况不匹配的场面,有效提升整体支教活动水平。网络共享平台对资源实现共享,在平台内志愿者可以了解到支教会面临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平台可以通过微课等形式,使往期的培训课程能够循环利用,在支教前可以通过平台的培训课程来对自身有个提升,使志愿者能够更加便利,弥补了志愿者经验不足对支教不了解的情况。“云”支教的出现给了志愿者一个新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支教机会,跨越了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支教服务更加便捷。
(2)可持续性。自媒体以其流量大、丰富多样、交互性强的特点受到大众欢迎,自媒体运营是结合网络共享平台进行的,以自媒体的方式在平台上发布相关视频,不仅可以记录支教过程的精彩瞬间和志愿风采,还能够扩大平台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关注,让有意向的人员加入到志愿活动中来,同时,在平台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流量收入,这些流量收入可以用于平台建设当中,使平台能够良性发展下去。
(3)多方协同。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由学校、平台、志愿者、老师、各志愿团体多方合作完成。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支教需求,提供支教地点等相关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信息,将收集到的支教需求汇总并发布,设计、开发、分享相关资源,通过网络连接各个志愿者团体以及有意向的学生,促成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老师根据平台的需求在线上进行培训,对志愿者个人的支教水平进行培养。
(4)可复制性。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答、应用性强的特点,目前,互联网技术成熟,平台的建立较为容易,“云”支教在实施过程中比较便捷,新模式符合当下形式所趋,适合广泛运用,可复制性较强。
3、平台搭建的板块模式设计
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设立人员招募窗口,及时更新人员招募信息,在报名窗口设置专门的人员信息登记列表,方便人员便捷、快速并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于人员招聘设置专员,对报名人员进行记录与审核,确保每个报名的人员能确实成功报名,对于对报名有疑问的人员,专员能及时回复并解答,确保在此阶段让报名人员明白各项的意思,尽可能减少出错率,使每个想加入我们团体的人员能够真正感受到团体的力量。
设立信息发布窗口,定期对不同活动在窗口设立专项专区,尽量减少人员的操作步骤,通过活动专区就能够全面了解到每次活动信息的全部情况,在分区方面根据地点进行分组,让人员对自己想去的地区进行筛选,对于信息发布,团队将及时进行志愿活动信息的更新,对每次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不出错。
设立合作窗口,能够让社会团体及各高校组织进行合作联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使平台作为纽带,将各高校及社会团体联系在一起,方便其能够向我们发布各类信息资源,并在平台上及时公布,使浏览者能够通过平台就能全面了解到志愿信息。
设立人员培训通道,使想参加志愿培训的人员,无论是否是本团体人员,都能通过平台进行志愿培训,利用平台发布志愿培训小常識及视频课程,对于每次的直播课进行录制,发布在志愿培训窗口,对于线上直播培训,将由平台设立报名列表,并公布具体在哪个软件上课,对每次培训设立问卷小调查,方便对了解志愿培训人员培训情况。
设立“云”支教端口,先对意愿通过“云支教”服务的人员进行报名统计,并及时在平台上公布信息,在正式活动之前,组织人员进行设备测试,确保人员能够顺利进行,对于“云支教”将设立专员进行实时资讯,确保在活动期间减少不顺利的体验感。
设立志愿者交流专区,能够在专区上分享每次风采展示,总结每次志愿活动的总结,将统一将每次志愿活动的照片上传,供志愿者在专区能够进行交流,对于精品志愿心得将作为精品留言作为展示,提升交流质量。
三、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的保障
1、线上条件具备,顺应时代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即时交流软件也随即诞生,网络课堂、视频交流等被广泛应用,这为支教新模式奠定技术支持与环境保障。自2020年新冠肺炎以来,为保证在疫情期间正常教学,全国范围内推行线上授课,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教学得到大范围普及,网络技术大幅提升,教学技术与相关设备升级换代,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得到大幅应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质性的普及,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适应了网络教学的新方式,这为“云”支教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2、国家政策帮扶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乡村教育发展,通过政策鼓励年轻人来偏远地区支教,以此缩小乡村教育差距,同时,在2019年出台“三支一扶”的政策,吸引大学生来基层服务来改善当地情况。
2016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指出:“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教育的改变离不开信息化的提升,在努力提升信息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互联网+支教”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它是未来支教的新趋势,也是改善教育困境的新模式。
3、志愿者数量日益增加,社会关注度高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意到偏远地区的情况,对支教的愿望不断增强,支教团体的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短期支教,多数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支教活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教师资格证,具备一定教学能力,为支教的服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以当下支教现状作为研究基础,项目小组对重庆、新疆、江西、辽宁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教学情况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创新性的提出网络共享平台结合“云”支教新模式,以网络平台为纽带,将志愿者、社会公益团体、高校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成果互利的共享体系,并推出“云”支教的新型支教选择,改变传统支教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满足受教群体多样化需求,以此来提升支教服务质量,改善以往支教面临的问题,缩小乡镇地区教育差距,对教育扶贫工作有重要意义,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精准志愿服务体系,促进新时代支教公益服务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海龙,陈宜.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4):92-97.
[2] 王 严.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途径拓展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20(1):25-29
[3]亚 璇.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 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2-95.
[3] 梁炎新,凌秀宜 . 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 +”助力精准教育扶贫对策研究 [J]. 就业与保障,2020(17):191-192
[4] 赵芸逸 , 徐超 , 王霞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联网 + 教育扶贫”模式构建研究 [J]. 改革与开放 ,2018(21):151-153.
基金项目:2021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善之馨”—打造“共享云”支教公益新模式》(项目编号:S202113431002X)
赵子炎(2000-),男,汉族,新疆伊宁,本科,南昌交通学院金融学在读。
李华(1977-),女,汉族,江西南昌,硕士研究生,南昌交通学院副教授。
虞赞华(1974-),女,汉族,江西南昌,硕士研究生,南昌交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