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路径与载体研究
2022-03-29杨宁
杨宁
摘 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给中小学生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科目作业和校外培训的减少让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其中,体育课程作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突进,在“双减”背景下更能发挥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探索体育课程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并探索了体育课程教学体质增效的路径和载体,以期促进“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双减”背景 体育课堂教学 提质增效 路径与载体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140-02
在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中对学校教学和课外培训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提出要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也提出要开展更多的文体、艺术和劳动等活动,以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这给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中小学体育教育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有着更重要的教育作用和更广泛的发展前景,这要求中小学体育教育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途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中小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双减”政策对体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学生消除健康短板
在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受到升学考试的严重影响,在学校的学习以考试科目为主,在校外的补习以提分为首,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中小学生群体中“小眼镜”“小胖墩”的占比逐渐增多,涉及范围也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学生在速度、力量和耐力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这给我国的综合型人才建设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双减”政策则着力于减轻学生在学科学业上面临的巨大负担,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面对更宽厚的政策环境,体育课堂教育势必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如此可让学生拥有更多运动、锻炼和游戏的机会,从而减少学生因为过于重视理论学科学习而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
(二)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创新
传统的体育教育大多是阶段性的,存在着不同年级之间教学活动单调重复、教学内容浅显、教学体系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体育教学逐渐失去应有的学科活力,甚至成为其他学科“抢占”的热门对象,这无疑会对“终身体育”、“健康中国”等思想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弊端,这样的体育教学需要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双减”政策则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次机会。“双减”政策对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体育教育界对体育教学的改革,更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的体育教学将迎来更加有效、更加彻底的革新。
(三)协调体育教学与整个教学体系的关系
传统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学大多是处于相对不受重视的地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短、成效低,初中、高中阶段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则沦为升学考试中机械的一部分,极大地降低了体育运动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限制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双减”政策实施以后,体育教育更加受到学校的重视,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角色也发展了转变。其不仅加大了体育在升学考试总分中的占比,也突破了原来仅以体考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标准,而将学生的平时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分数的计算范围,可使体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更加平衡。“双减”政策下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体育教育与整个教学体系的关系,让学生的体育锻炼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二、“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
(一)建立体育课堂质量管理机制
体育课堂管理制度是督促学校积极落实有关体育的教学政策,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学生身体素质进步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体育课堂管理机制,首先要重视专门管理机构的建设,在各个地方教育部门、各个中小学校设立专门的体育课堂提质增效管理小组,做好对体育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效的评估考察,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制度建设,围绕“双减”政策对于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条例,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指导性意见和教学过程的具体量化方法,以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也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反馈机制,将学生对体育课的评价作为体育课程教学成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二)拓宽体育课堂教学的辐射范围
“双减”政策给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路径,要求体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本身,也要向课堂之外辐射。因此,体育课堂要不断探索课外活动和课外比赛的体育知识渗透形式,让学生以更自觉、更主动的方式应用体育知识,做到對体育技能的灵活运用。例如,中小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如Season Run一类的跑步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体育活动中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中小学校也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比赛和活动,将其与体育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和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完善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双减”政策将学生从繁重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更多的课外活动中寻找自我兴趣,完善人格魅力。在此基础上,体育课堂教学也要突破传统课堂上“浅尝辄止”的教学实际,而要在体育运动的“教”、“练”和“用”中挖掘一条有用的路线,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体育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在基础体育课程之外开设足球、羽毛球、游泳等多样性的选修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展自己的运动兴趣。其次,体育课程建设要向系统性、完整性的方向发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的体育项目,也要让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连续学习中“学会”某项体育运动,从而让体育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突破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要打破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展网络课堂,即打造“传统体育课堂+课外体育活动+网络课堂”为一体的三课堂组织形象。其中,传统第一课堂为学生输入系统的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课外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锻炼健身和兴趣交流的机会,网络第三课堂则进行体育文化和体育兴趣的传播。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学生既能够进行专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完善这些知识技能,还通过网络课堂保障了学生的体育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
三、“双减”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载体
(一)多媒体技术
体育课堂教学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而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育教师自身运动水平和教学状态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为学生还原运动的发生过程,不但节约了教学成本,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谓一举两得。体育课堂与其他科目的教学课堂相比,具有更灵活、更多样的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则能够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和体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够适应体育课堂教学的多样性需要,从而实现对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超越。
(二)体育游戏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仅会在同一阶段出现重复的内容,在不同阶段也会出現重复教学的现象。例如,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就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容易消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穿插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锻炼的教学,同时也在多样的运动形式中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训练学生腿部力量时,可以开展“小组接力跑”等游戏;在训练上肢力量时,可以开展“手推车”等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掌握了有用的运动知识,又进行了适当的体育锻炼。
(三)现代信息技术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多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很多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体育发展需要了。而要在已有的体育教学体系中进行创新,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更科学、更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都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革新。例如,在标枪、铁饼等体育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标枪、铁饼的运动轨迹和速度、角度等,得出学生在力量、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体育教学软件和健身软件辅助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提出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体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在传统单一乏味的模式中,而要从机制、范围、体系和形式等方面入手,广泛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让学生不仅“善于”运动,而且“乐于”运动,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生虎.智慧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策略[J].学周刊,2022(04):157-158.
[2]郭建平.对初中体育课堂足球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学周刊,2022(04):169-170.
[3]金晓龙.浅谈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提效策略[J].新课程(中),2018(11):228.
[4]翁惠根.体育课堂教学中考勤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体育科学,2018(0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