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2-03-29周光辉
周光辉
摘 要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教学经验总结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指出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致低、教师忽视理论教学、重集体教学轻个体指导、体育教材多样化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路径,以互联网为教学载体,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理论教学;使用微视频加强个性化指导;借助信息技术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2-164-02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互联网发展的全新业态,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融入、渗透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设备、技术、理念建立全新发展生态。它具有连接一切、开放生态、尊重人性、重塑结构、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等特征。尽管大多数高校开始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但是实际教学实施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时代功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与大数据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融合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
1.学生体育学习兴致低。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发现,每次当笔者提出问题后,积极回答的学生数量不足一半,大多数学生都是缄默不言或者应付性地回答,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行粗略的调查统计发现,有超过60%的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上课参与度低,这让教师的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究其根源,这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不科学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兴趣培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体驗感不强。
2.忽视理论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看到,很多教师重视动作要领的指导而忽视了理论知识讲解。实际上,只有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单纯地进行实践训练而忽视了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打基础,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停留在机械性地模仿,不明白动作形成的原理,导致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基础不扎实,体育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3.重集体教学轻个体指导。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内容的日益多元化、载体形式多样化,为学生发现、搜索体育项目提供良好的渠道,为高校学生体育兴趣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且运动知识和运动能力水平不一,不同层次学生对课堂教学和训练内容的需求不同,导致学生个性化需求与体育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确保学期教学计划和班级教学进度的完成。教师一般仅根据学生课堂训练和互动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训练要求,导致课堂教学针对性、个性化不足。
4.体育教材多样化不足。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依据国规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线下教学,学生体育课学习内容大都来自线下课堂实操以及纸质版教材的理论学习。鉴于纸质教材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互联网+时代、云教材、立体化教材的出现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满足体育学习需要,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一)以互联网为教学载体,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由于体育运动以户外运动居多,教师难以在课堂上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所以可以将视频观看放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由学生独立完成,或者在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转播体育比赛,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使用暂停、回放等功能与学生一起讨论其中的战术技巧、动作要领,这可在提升他们篮球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感受篮球运动的魅力。当然,仅仅观看比赛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比如建立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利用相机、手机等拍摄器材记录下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是体育竞赛状况,然后上传到抖音账号或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接受大众的鉴赏与点评。与此同时,可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将自己的比赛视频与知名的体育赛事视频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运动中的不足之处,这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评委”角色。具体操作如下:将一段体育赛事视频上传到抖音或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学生则扮演评委,于课前课后阶段观看,并且在留言区对这场比赛的情况进行评论,主要评价双方技战术使用情况,而教师按照“点赞”数量选出最高者,授予“最佳评判”的称号。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实现教学常态化,让学生养成观看体育赛事视频的习惯,又能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常态化的点评中,学生认识到很多不规范的动作,也了解并掌握很多新颖的技战术,这对提升他们的体育运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体育理论水平、支撑体育项目学习和训练的基础性课程。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手段丰富理论教育载体形式,促进体育理论教育内容展示生动化、直观化,改善理论教育教学存在枯燥、抽象的难点问题。有效的体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然而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很难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通常将重心放在动作要领讲解上,忽视了体育理论教育。“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软件,将其开发成体育教学辅助平台,这样就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展开教学与管理活动。通过学习通软件将体育运动的动作要领及示范视频提供给学生,鼓励他们课后复习或者课前预习[3]。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规则裁判法、运动损伤防治、体育理论等专项理论知识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观看与学习。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设置线上考核,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给予针对性地反馈与科学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基于微视频加强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受人数与课时限制,教师通常采取统一的集体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兴趣、个性特征等掌握不足,无法给予个性化指导。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效解决了时间与精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教师有更多时间去关注、了解他们并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此提升教学针对性,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4]。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钉钉软件、腾讯会议平台等提供学生学习资源,通过借助应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教学视频。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后提交,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体育课程教学资源自主练习,提升听课起点,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教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复习阶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提供给他们具有针对性的视频资源。以篮球训练为例,有的学生在课上表现的控球技术不佳,教师可以在课后提供他们关于控球技巧的专题视频;有的学生在课上没有理解和掌握传接球动作要领,可以给他们提供传接球的专题视频。这样的个性化指导能够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使体育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四)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体育视野
受限于软件、硬件、利益等因素,传统高校体育教学中通常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很难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互联网+”时代下,教师通过互联网具备的资源共享优势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拓宽学生体育视野。体育教师通过互联网尤其是体育类网站查找关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视频资源,如打陀螺、剑术、爬树赛、板鞋竞技等,对视频内容进行整理,将开发成高校体育课上新的运动项目。以打陀螺这个项目为例,这是云南省申报的一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杂技、游艺与传统体育为一体,目前没有在高校体育课上得到应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云南当地少数民族专业打陀螺的视频,了解它的具体玩法,再查阅有关文字资料,包括打陀螺的场地要求、需要的器材、比赛规则、注意事项等,整理成教材,并且录制教学视频。一般来说,主要录制两个视频,一是关于介绍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发展、基本技巧、比赛规则的理论知识视频,旨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了解这一个新项目,另外一个则是关于介绍动作技巧的视频资源,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方便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开发这类课程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一些合适的项目,将其开发成新的课程资源并纳入教学体系中,作为热身环节、休憩环节或者课后运动中的教学内容,以此开阔学生体育视野,提高体育教学的人文性,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融合深度、广度不断增强,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求,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赛事视频、创新理论教育、加强个性化指导、开发课程资源等渠道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肖尔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123-129.
[2]姜玉红.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2):178-184.
[3]王婷,冯晓丽.“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式学习的研究进展[J].安徽体育科技,2019(05):62-66.
[4]潘秀刚,程春凤.“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