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共绘“双减”同心圆
2022-03-29华严萍
华严萍
摘要:“双减”政策下积极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策略。结合校情提出了“亲子互助”、“亲子和谐”、“亲子共进”理念,聚焦家庭教育的痛点,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过程性的指导,形成校本化的举措:组建导师团队、开发专题课程、形成多元课型。家校互补合作的关系,构建积极有效的沟通渠道,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促进家校共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双减 家校协同
“双减”政策落地,推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引发了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种种变革,亲子关系紧张、沟通困难等问题接踵而来困扰着当代家长。家长素质的良莠不齐直接影响着家长职能的履行,从而导致家庭教育面临种种困境;家长不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提升自己,影响着亲子沟通的效果。因此,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这也进一步推动着家校协同共育的进程。因此,探索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显得尤为迫切。家校之间需要建立互补合作的关系,构建積极有效的沟通渠道,开展积极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才能促进家校合作的融合发展。
一、依托理念指引
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先进理念的指导。我们综合运用杜威、雅思贝尔斯、柳夕浪等中外教育学家的先进思想,结合校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条理念:立足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提出“亲子互助”理念;立足于“共生”的教育生态观而提出“亲子和谐”理念;立足于对“共同利益”概念的认同而提出“亲子共进”理念。
二、开展问卷调查
立足家长需求才能找出家庭教育的真问题,从而针对性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我校开展了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聚焦家庭教育的痛点,形成校本化的举措,如坚持常态化的家访,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对于重点学生家庭并予以追踪,全程关注、过程性给予指导。在推进的过程中将教育情感带入学生的家庭,在现场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从而增进了家校互信,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
三、建立导师团队
根据家长的需求,聘请专家作为“引领型”专家团队来校为家长授课。组建由学发处主任、级部主任、优秀班主任、心理教师、家庭教育骨干教师组成的“专职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开展各类培训、研讨、家访活动。成立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层面的各级家长委员会,组成“赋能型家长讲师团”,通过多种形式在班级、年级层面就家长关心或困惑的问题答疑解惑。
四、开发专题课程
(一)“改进性”课程
主要针对家庭教育观念、态度、方法、行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家长。帮助家长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摆脱家庭教育的困境。
(二)“预防性”课程
主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家长,帮助家长预防家庭教育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预见性和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使家庭教育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
(三)“发展性”课程
主要面向全体家长。基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运用家庭教育策略,优化和谐的亲子关系。如:通过班级qq、微信群、校园网以及校园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们推送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拓宽家长学习的渠道。
五、形成三种课型
(一)专题培训课:以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二)亲子互动课: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亲子平等、气氛和谐的活动。
(三)线上共育课。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通过资源共享和定期推出“家教课堂”。
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活动、专项学习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和家长态度和行动的转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投身“父母学堂”课程实施,改善了家校关系。同时,团体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和家长自我人格的修正和重构。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构建起安全、平等、信任、包容、欣赏、有序的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本校教师与人沟通、合作相处的能力,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牛保华.创新“互动+”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2(02)
[2]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1)
杨文悦,曾彬.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队伍建设研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