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2022-03-29王跑雪
王跑雪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大契机,如何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主体性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热点。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进程中通过聚焦贫农的革命力量,满足土地的主体需求,提升思想的主体自觉,形成了独特的农民主体性思想,破解了中国革命的困局,对于如何破解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力量、主体需要和现代观念问题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毛泽东农民主体思想;农民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主要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创造性和选择性。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不断挖掘农民的革命力量,明确了革命主体、如何激发主体力量等问题,保证了革命的成功。
一、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的形成
成长于辛勤的农村劳动家庭和革命经历让毛泽东逐渐意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1]
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萌芽的阶段。面对党内忘记农民且苦寻革命的同盟军的迷茫境地,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2]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重要的同盟军问题。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揭示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性。
土地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基本形成的阶段。面对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悲观情绪的笼罩和“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表明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是红色政权深厚的阶级基础,论述了红军和农村游击革命根据地建设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4]初步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来解决土地的分配等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阶段是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逐步完善的阶段。面对农民在民族危亡面前爆发出的强烈的民族统一情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肯定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同盟军发挥的强大的主体作用,同时把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广大农村地区为主要战场的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高度,指出“在这种革命根据地上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5]
二、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聚焦贫农:激活农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毛泽东通过全面调查分析,认识到最受压迫的贫农群体是最容易激活的革命主体力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贫农经济地位极其低下,“既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肥料不足,土地歉收,送租之外,所得无几,更需要出卖一部分劳动力”,[6]最向往改变生活现状的革命,最容易接受革命的宣传,是革命依靠的主体力量。
为了激活贫农在革命中的主体力量,毛泽东从他们的根本需求出发,在土地政策上满足贫雇农的需求。土地革命阶段,毛泽东沒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贫雇农,制定了依靠贫雇农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开展以贫苦佃农小组等贫农团体为核心的农村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同时,毛泽东在政治上要求成立贫农团这支革命队伍,承担乡村中土地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赋予贫农团在农村的领导地位,提升了贫雇农群众在农村中的威望。
革命实践证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贫农群众跃升到农村政治中心,为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满足土地需求: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为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毛泽东认识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贫雇农没有土地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为了从根本上让农民获得土地,毛泽东因地、因时制宜制定了土地政策。
《井冈山土地法》让贫雇农拥有了土地,激活了贫雇农的革命主体性;《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少田或无田的农民,从而维护了中农的土地利益,激活了中农的革命力量;《富农问题》决议案中增加了“抽肥补瘦”的分配方法,有效中和了富农的土地利益;《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则保障了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让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了革命热情。
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通过土地运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从而激发了农民的革命主体意识。
(三)改造思想,提升农民群众的主体自觉
农民主体性是否能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民群众的主体自觉,因此,还应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毛泽东看到了封建小农意识影响下的农民在思想上不思进取等非无产阶级思想阻碍其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毛泽东首要进行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将其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过程中,提出了教育农民的论断,通过扫盲运动、科技教育等途径提高农民群众的主体自觉,从思想上摆脱农民群众的人身依附观念,唤醒其民主政治意识,激发其作为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革命实践证明,毛泽东对农民的思政教育提升了农民的主体自觉,让其成为社会真正的主体。
三、毛泽东农民主体性思想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一)精准激发农业核心农户的主体力量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农业商品性生产为主要职业、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核心农户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7]。首先,核心农户以农村为主要根据地,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这就保证了农村发展的持续性劳动力。其次,家庭农场主要经营的是小规模的初级农产品或者养殖业,技术操作也被广大农民群体所熟知。再次,这些农业核心农户具有一定的资金储备,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投资可能。最后,家庭农场的主要经营者具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因而拥有较高的组织策划效率。当前这些家庭农场的农业核心用户的经营方式是建立在自产自销基础上的初级农产品和种植业的有限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无法应对大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他们更加具有乡村振兴的合作意愿,这就为政府扶持培育规模化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了条件,有助于发挥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核心农户的主体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主性来带动其他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增收致富。
(二)精准满足农民群众的主体需要
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奋斗,就势必要满足农民还权赋能的主体需求。现实表明,农民在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等方面发展不足。同时,当代农民的现代观念有了一定成长,对生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收入上,对农村土地经营等乡村建设内容有了更高要求。满足农民的还权赋能的主体需求就是归还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的权利,赋予农民内生性自身发展能力。要满足这种主体需求,首先应该还权于农民,即归还农民的经济权利和公民权利。一是通过各种教育普及让农民充分了解和运用自己在土地经营上的经济权利。二是让农民充分行使自己在乡村的公民权利,从而提升农民高效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能力。
(三)精准培育农民群众的现代化观念
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承担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必须精准培育农民的现代化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因此,引导农民群众确立现代化观念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各类村民群体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思想惯性,可以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對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农业核心农户进行专门的系统教育,这部分农业核心农户作为生产生活建设的重点培育主体,对其进行现代化观念培育的成效快。另一方面,继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用讲好典型的现代化村民故事来润化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唤醒和培育农民群众的现代化观念,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性活力,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总之,激发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可以从毛泽东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中汲取营养,面向农民群众的主要力量、根本需求和现代化教育来最大限度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692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3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37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001).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