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产生原因研究综述及启示
2022-03-29詹壹惠
詹壹惠
摘 要:最近30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民的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脱贫攻坚已取得关键性进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历年来工作的重点。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找到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综合整理出“三农”问题从制度方面、体制方面、结构方面、人口方面形成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研究综述
一、引 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是从事其他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因而也是全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具有社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人概括“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21年全国两会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新的政策指引,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需要向解决“三农”问题进行转移,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继续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疫情突如其来的背景下,统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可见,“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研究
根据学术界不同学者的观点,对“三农”问题产生根源的研究可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方面
第一,户籍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平等的城乡二元制度的惯性。长期以来,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权利,使其不能平等地享有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失衡,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尚未真正实现。随着农业比重的下降,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阻碍而相对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二,现阶段的农村税收体制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但其中仍有某些不完善的规定不利于农业发展。暗税体系、税种缺陷等问题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甚至会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第三,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土地集中,因而也就不利于城市化中农业用地与建筑用地的转换和重新配置,农民无法依靠土地获得稳定收入。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國要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需要采取相对宽松、自由的市场化土地政策。
(二)体制方面
第一,金融制度的缺陷制约了农村经济尤其是非农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农业经营过程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经营过程对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和依赖越来越强。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没有很好融合,且农业贷款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业银行的职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此外,农村金融市场和农业保险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第二,粮食流通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合理调整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可能使得农民对政府形成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国家对农民的粮食补贴政策也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新时期粮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粮食生产发展、稳定粮食市场、实现供需平衡、确保粮食安全,这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第三,政策结构和管理体制的缺陷使得农民与地方基层政府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不断升级甚至恶化。政府的过度干预也会扭曲农业产业的市场功能,造成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无法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无法形成真正具有优势的产业。
(三)结构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作物种植、传统畜牧养殖等传统农业仍占据主要地位,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农业产品服务需求,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大部分农业地区产业都采取了雷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这只能短时间内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第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这也是户籍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还衍生出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各方面体现出城乡分离的制度政策。
(四)人口方面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资源匮乏。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能够获得的资源与技术难度也更大,由此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第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青年劳动力流失,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十分欠缺。第三,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质不高。一方面不利于就业和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对制度改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三、启 示
重视“三农”问题的实质探索和解决对策对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单纯将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率视为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一味强调工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却长期忽视农业发展、农村面貌的改变和农民利益的诉求,忽视与工农业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规律的发展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
虽然“三农”问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的焦点会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基于对过去相关问题的思考,我们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和时代的高度看待“三农”问题的历史根源与当代体现。只有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三农”问题进行思考,才能更准确、更高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其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广大农民的诉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因此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更要继续坚持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农村民生,尊重农民意愿。再次,在看到“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最后,实施发展战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破解“三农”难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尊重规律。
四、结 语
“三农”问题是我们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和最大的难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一样不断对我们发起挑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影响深刻,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国际农贸市场也势必会受到冲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应在“三农”问题中加强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创新“三农”发展模式,将“三农”问题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系统推进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04):68-71.
[2]卢现祥.为什么三农问题还是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20(02):65-73.
[3]王俊文,王暾.“十八大”以来“三农”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社会科学,2018(03):86-91.
[4]陈斌开,马宁宁,王丹利.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J].世界经济,2020,43(10):97-120.
[5]董艳,陈秋生,王聪.区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农业信贷与农民创业——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06):72-86.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