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市化、生态系统与森林城市建设

2022-03-28沈文星

中国林业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化森林生态

马 娅,沈文星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区域,正因如此在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的过程中,城市也逐渐成为了资源环境的集中受损区域,城市化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蝴蝶效应”越发强烈。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论指导下,怎样解决城市化与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矛盾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在整个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也随着惊人的城市化加速由正效应占主导转向负效应的主导。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森林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讲求人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研究将森林城市建设视为解决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矛盾的中坚力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发展对策,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管理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1 我国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

1.1 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形态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逐渐变化的一个过程。城市化程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空间演变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美国学者Luis Suazervilla 认为城市犹如生物体一样, 有出生、发育、发展、衰落过程,而城市发展通常经历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2]。这个过程就是属于城市的生命周期。当城市的发展到达成熟期时,此时的生态系统已经无法给予城市继续发展的资源供给,城市开始走向落没。当超过峰驼拐点后,“外溢—回波”式发展的边际成本就会急剧增加,城市就要考虑新的发展模式[3]。我国城市化起步晚,但从1978—2017年的城市化率看,城市化进程较快,现已处于发展中后期阶段,这意味着我国迫切需要创新城市发展模式,顺利度过成熟拐点,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期。

表1 近二十年我国城市化情况一览表

1.2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双向效应

结合城市生命周期图[4],城市发展处于启动期阶段时,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多的是正向效应。通过城市化,农业与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并朝着现代化农业、现代林业方向发展,土地等资源以集约化方式得到更好的管理利用;合理的城市化有效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5]。信息化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即使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的均衡性逐渐向好但仍不高[6]。随着的发展,城市化开始经历缓慢发展期到发展中期再到发展后期。这个阶段,城市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中后期尤其明显,我国城市化正处于这个时期。该时期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偏向于负向效应。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过度使用、城市基础建设占用耕地都对生物生境造成了破坏,而生态系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生产生活的资源供应不足、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降低、极端自然灾害多发等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致使城市一步步进入衰落期。

2 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

由于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负向效应越来越明显,而生态系统对城市化的负向效应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在面对一定会到达的城市发展“拐点”,必须寻找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如图1所示。在对森林城市有所了解基础上认为可将森林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重点发展模式,以此缓和乃至解决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矛盾。

图1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与生态系统双向效应

2.1 我国森林城市的内涵

对于森林城市的内涵,国内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们各自的定义中基本都在强调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笔者认为森林城市是基于对城市化、生态红线等因素的考虑,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转型需要,通过对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管理与维护,发挥生态环境天生具有的生态保护功能,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2.2 我国森林城市发展现状

从数量规模上看,我国自2004年开始建设森林城市至今,建设速度快且规模仍在不断扩张,这样的城市新模式也在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中成为城市建设潮流。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有300多个城市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已经获准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数量达到165个。

从分布结构上看,我国的森林城市建设力度重点集中于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四川五个省份,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从森林城市建设方式看,我国森林城市建设主要是由“国家主导+地方建设”的方式。国家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个城市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及自身情况展开建设活动。主要从三个大方向着手,分别是通过城市绿化手段及城市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建设,提高城市森林植被覆盖率及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产业对城市的负外部性影响,具体地是控制高污染高盈利企业的污染排放,产业发展偏向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生产业、森林康养产业等生态产品供应业及服务业;通过宣传及实践增强生态文化发展,提高每个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国家以指标体系鼓励各省市进行森林城市建设,开展“森林城市”的审核评定,并且每3年对所有“国家森林城市”进行复查,不合格的将被给予警告,5年后复查如果仍不合格则将取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这对许多在建的或是已建成的森林城市都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对推动我国城市可持续意义重点。

表2 我国“国家森林城市”情况一览表

2.3 森林城市建设的多项效应

在没有进行森林城市建设时,整个生态系统的效应取决于城市化且极度凸显的是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性。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国家开始重视森林城市的建设且自2013年开始森林城市的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国家林业局编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2013—2020 年) 》,提出“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被列入相关国家战略规划,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7]。原本城市化处于城市生态系统,森林处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化追求单一经济增长,城市的发展破环了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破坏对城市发展形成了约束。笔者将“森林城市”引入生态系统,以森林城市建设扭转这样的“局势”,促成两者协同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效应统一的局面。

图2 森林城市建设对城市化与生态系统的多项效应

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森林城市有序建设关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平衡。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相较于国外发展较晚,主要是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起步较晚,经验缺乏及其他因素导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森林城市建设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国家森林城市”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等地,越靠近西部地区,森林城市数量越少。森林城市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化,而且更加有利于对以森林资源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区域差异明显既是森林城市建设问题,又是我国森林城市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3.2 森林城市建设单一化

我国当前森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许多城市对于森林城市的建设仍然是以“经济人”视角进行的,仅仅希望利用森林城市建设的机会申报“国家森林城市”,以获得称号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正是因为这样错误出发点的存在,一些城市大搞“面子工程”,搞运动式推进、大树进城、超财力投入导致森林城市建设不符合森林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8],也因此造成各个城市之间互相照搬建设模式,并未真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生态状况)开展活动,失去自身城市特色,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并未有所作用。

3.3 政府监管力度低

政府监管强度尤其影响到已经获批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目前国家宏观监管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也没有具体的监管方针政策,有一定效果的只是对已经获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有一项3年一次的复查,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管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力度仍然不足以支撑森林城市的长远建设与发展。

3.4 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

森林城市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问题较多[9],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森林城市理论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系统性的研究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森林城市的定义、森林城市的特点、作用等基本概念方面都还没有明确界定。另外,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也更加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及生态文明的建设,基于这样的发展大背景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政策性研究、对国外森林城市建设经验的借鉴性研究也缺乏。

4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发展对策

森林城市是实现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平衡的最佳发展模式,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成熟期后顺利转入可持续发展期的最强推动力。考虑到当前我国森林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前景,对其建设与未来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4.1 森林城市建设引入韧性思维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发言人布瑞吉特·里奥尼曾指出,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人类易受灾害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两者叠加将进一步加剧灾害的严峻性[10]。在森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人类绝对可控的是城市化,而生态系统的控制还是只能够通过控制城市化及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以此达到对生态系统的间接控制。因此风险的识别与规避是森林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在森林城市建设及后续管理中,韧性思维的引入是必要的。韧性一词最初运用于机械工程学当中,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将resilience 一词引入描述生态能力建设的特点,成为弹性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11]。现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国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韧性已经成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韧性思维,在森林城市建设中应该注重加强城市多项应急设施建设及管理,组织建立专门的城市应急机构负责管理 应急设施以及对城市中风险灾害救援机构的统一管理或是设立专门避难应急点。另外,还需提高林业综合技术效率,加大绿色科技的投入,以此提升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森林提高其抗风险能力[12]。另外森林城市后续管理中也有必要设立应急工作组针对自然灾害对森林城市的破坏程度作出决策及采取修复措施甚至是适应性发展措施。

4.2 重视公众参与

在我国森林城市建设及后续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建设森林城市公众参与平台,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设立森林城市公众意见反馈网点或是森林城市公众号等,让公众参与到森林城市建设中,让公民置身于城市建设,增强公民道德责任感。另外,通过公民参与增强对森林城市的监督管理,也促进森林城市建设监督管理体系的形成。

4.3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该增强宏观调控力度,出台相应的森林城市建设政策,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监督管理制度;在对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审批前,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到对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考察,避免被“面子工程”假象蒙蔽。另外,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多森林城市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森林资源方面迫切需要多主体增加林业投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增强其生态服务和实物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13]。

4.4 特色文化融入森林城市建设

为了减少甚至避免森林城市建设的“千城一面”[14],各个城市在开展相关活动及采取相应发展措施时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森林资源状况、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森林城市建设的影响,景观建设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做到实事求是追求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将特色文化融入森林城市的建设才能够真正做到不随波逐流,比如将当地文化融入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业、绿色交通或是本地生态特产加工业等,同时结合本地民风民俗建立属于各自地区的生态标志。

生态系统平衡与城市化矛盾已经成为全球焦点之一。我国在面临成熟期“拐点”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是城市规避衰退期的必然选择。在当前所尝试的众多城市发展模式中,森林城市建设最具发展潜力,既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切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但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城市众多且城市异质性强,森林城市建设在当下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也面临一些挑战,加强理论研究,重点关注实际发展情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城市化森林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