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2022-03-28朱洪革拿萨冲蔡颖莉李思瑶
朱洪革,拿萨冲,蔡颖莉,李思瑶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天然林是世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物结构最复杂、生态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1]。森林的固碳能力还对气候调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且天然林比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更强[3]。据世界粮农组织(FAO)《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天然林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93%,达到37.5亿hm2[4]。老挝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丰富。2020年,老挝的天然林面积为 1 487.6 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9.6%。老挝丰富的天然林资源一方面为促进老挝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木材储备,另一方面保障了老挝的生态安全。然而,由于采伐、农业扩张以及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5],自1990年以来,老挝的天然林面积减少了141.3万hm2。为此,迫切需要老挝政府对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以防止天然林资源的进一步退化。自1975年老挝建国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天然林保护的政策以防止天然林过度退化。但是由于老挝管理体系和法律规范不完善[6],非法采伐和盗伐等问题严峻[7],老挝的天然林资源仍然受到破坏。作为老挝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友好邻国之一,中国的天然林资源也较丰富,并对老挝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尤为关注。这是因为老挝有效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不仅有利于实现本国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实现碳平衡、应对气候变化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通过对老挝天然林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现状进行梳理,明确老挝当前天然林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天然林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老挝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1 老挝资源环境概况
1.1 老挝自然环境状况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北部,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国土面积为23.68 km2。老挝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高原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被称为“印度支那屋脊”。地势北高南低,按照地势高低,可将老挝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分。老挝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有湄公河流经,还有20条以上长200 km的河流,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同时,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老挝的水能丰富[8]。除了北部及东北部的高原山地土地为砖红土外,老挝南部等地区大都为冲积土、腐殖土等,土壤肥沃。适宜的气候环境、水文环境和土壤,给植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使得老挝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此外,由于老挝是东南亚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9],且是中国“三江”成矿带的延伸部分[10],老挝的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金、铜、铁、煤等20多种矿产,但由于经济等原因,矿产资源大都处于未开采状态。
1.2 老挝森林资源状况
老挝是亚洲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FAO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老挝的森林面积为 1 659.6 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为 1 482.4万hm2,占89.3%,人工林面积为177.1万hm2,占10.7%。2020年老挝的森林蓄积量为983.6百万m3,森林覆盖率为71.9%。由表1可知,2016—2020年间,老挝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及森林覆盖率均呈下降趋势。可见,由于毁林开荒、农业生产、人口增加等原因[11-12],老挝森林资源的破坏并未得到有效禁止。此外,在降水量达 2 000 mm的万象以北的海拔较高的湄公河流域地区,保存着少有的尚未开发的热带雨林,有“绿色王国”之称。并且老挝还有较多的名贵木材,如红木、柚木、乌木、花梨木等。
表1 老挝的森林资源情况(2016—2020)
1.3 老挝天然林资源状况
老挝是世界上天然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老挝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地及热带雨林地区,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林。天然林是老挝森林资源的主体,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FAO数据库显示,2020年,老挝现有天然林面积为 1 482.4 万hm2,占森林面积的89.3%。由图1可知,2010年以来,老挝的天然林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020年的天然林面积比2010年下降了52.1万hm2,比2015年下降了26.1万hm2。通过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发现,2000—2017年,老挝14.43%的天然林向人工林进行转变,还有5.94%的天然林转化为灌丛和草地,且天然林的衰退逐渐向高海拔地区转移[13]。当前虽然老挝制定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政策以实现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但是由于在社会贫困等问题,天然林仍然处于快速衰退阶段。
图1 老挝的天然林资源情况数据来源:FAO数据库
2 老挝天然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
老挝自1975年以来对森林资源保护高度重视,考虑到天然林资源的重要性,老挝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目前老挝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利用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稳定并消除游耕、禁伐及禁止出口、森林分类经营及建立森林保护区三个方面。
①稳定并消除游耕。游耕是老挝人民不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的主要表现,更是天然林保护工作中重要的阻碍因素。1979年7月,老挝政府颁布的《森林保护法》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说明游耕不利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老挝第二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86—1990)提出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减少并稳定游耕,但不能通过命令和强制性手段稳定游耕。然而,由于游耕没有全面禁止,导致天然林资源在全面禁止游耕之前仍面临快速减少。1989年5月,老挝政府针对稳定游耕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为消除游耕准备了条件。按照2001年国家会议要求,2010年老挝将全面禁止游耕。从游耕相关规定实施前后对比来看,老挝的游耕面积自2000年以来急剧减少[14],游耕的禁止有利于老挝的天然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②天然林禁伐及禁止出口。老挝对天然林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是木材。通过伐木和贩卖木材以获得经济收益,这种传统的天然林利用方式是老挝20世纪末天然林资源利用的主旋律。1989年5月,老挝国家森林会议要求地方政府系统化理性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不仅关注天然林等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益,还要与当地居民生活生计联系起来。同时,老挝政府将严厉打击天然林非法砍伐。随后,老挝建立了林木采伐规划制度,对天然林等林木采伐进行规范。但天然林采伐依旧是当时天然林保护中最紧迫的威胁[15]。2002年,老挝政府实施天然林伐木禁令,禁止天然林原木的出口,并于2010年出台《木材出口政策》,限制了老挝天然林中的珍贵木材外流。天然林禁伐政策和木材出口政策在天然林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地保护了老挝的天然林资源。
③森林分类经营及建立森林保护区。森林分类经营有利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建立森林保护区是实现天然林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之一。1991年,老挝政府发布第76号总理令《关于禁止砍伐木材和废除国有森林企业的通知》,将森林划分为保护林、防护林、生产林、次生林和无林地等多种类型。2007年,老挝政府为解决是森林类型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将森林划分为保全林、保护林和生产林。并要求禁止采伐保护林,但允许当地居民在缓冲地带获取非木质林产品。天然林是构成保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实现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条件。1993年,老挝政府颁布第164号总理令《建立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NBCA)》,宣布设立18个国家森林保护区,这18个森林保护区占老挝国土面积的12%,并规定保护区内的村民不再拥有管理林地的任何正式或非正式权力[16]。目前,老挝共计设立139个森林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49个、省级5个、地区森林保护区85个。据FAO数据库显示,2015年老挝森林处于森林保护区内的面积达326.2万hm2,占当年森林面积的19.5%。老挝政府一方面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划分部分天然林为保护林,提高了对该部分森林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建立森林保护区,对老挝天然林资源丰富地区的天然林经营管理进行规范。
3 老挝天然林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老挝的天然林保护工作,虽然已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天然林面积仍呈现减少的趋势,且存在天然林采育不合理、天然林质量不高、缺乏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规范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天然林面积持续减少
虽然目前老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但是2010年以来,天然林面积减少了52.1万hm2,且天然林面积一直呈现减少的趋势。一方面由于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木材采伐公司加大了对天然林中珍贵树木的采伐,导致这些树种的数量急剧下降。当前,虽然老挝政府出台了相关禁伐规定,但是仍然存在伐木走私贸易等非法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老挝天然林资源丰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部分人民通过毁林开荒、伐木等活动以解决民生问题。由于毁林变耕,导致大量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以老挝的橡胶种植园为例,部分国外投资承包了天然林地用于种植橡胶林,在老挝北部地区出现了橡胶生产的快速扩张[17],大片原始林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橡胶林。在利益驱动和生计活动的驱动力下,天然林资源破坏依旧较为严重,天然林资源保护依旧面临困难。
3.2 天然林采育不合理
在保护天然林的背景下,由于政策实施等问题,存在采育不合理的问题。其一,在实施森林采伐制度时,木材加工企业仅通过简单申报,就可以获得森林资源的采伐权,但由于缺乏监督反馈机制造成了林木种植与采伐比例不协调的情况。其二,天然林保护不仅仅是对天然林采伐进行规定,同时还应该注意林木抚育、管护和修复工作,而当前老挝政府对天然林的抚育管护工作不够重视。天然林不仅仅是老挝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对当地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有重要意义。天然林采育不合理既不利于天然林保护,更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3.3 天然林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老挝不仅面临天然林面积减少的问题,还面临天然林质量不高的问题。从天然林的林龄结构来看,由于此前天然林采伐强度较大,存在低龄化采伐的现象,造成当前天然林林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天然林质量的提高。从林木的蓄积量来看,目前天然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也面临下降的问题,林木密度和树冠密度均有所减少。由于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部分人工林,加之天然林分布不均,因此天然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低,无法有效地遏制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3.4 缺乏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规范
老挝的天然林分布较广,不仅分布在老挝北部的山地地区,还分布在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且森林权属不仅有国有还有集体所有。不同天然林所在地区土壤、地形、树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天然林保护中制定具体技术规范以应对不同类型的天然林经营。因此,仅依靠森林管理的一般性要求是不可行的。在天然林保护中,如有采伐必要,那么不同天然林地的发去涉及、采伐强度、采伐方式都应予以规范。此外,在天然林更新工作时,更新方式、更前强度、更新范围等也应进行规范。由于缺乏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规范,导致天然林保护中的采伐、抚育、更新等环节存在问题,导致当前老挝的天然林保护有效性不足。
4 老挝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
4.1 增加天然林面积
天然林是老挝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老挝经济建设有重大贡献,还对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影响深远。天然林面积的稳定及增加是天然林资源实现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所以在天然林资源经营中要首先重视天然林数量。为此,老挝要重视天然林更新等工作,不断增加天然林面积。一方面要加大森林保护区禁伐的力度,另一方面应采取严厉措施惩处非法采伐等行为。此外,还可以采取封山育林、恢复林地及无林地等措施,对已经受到破坏的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
4.2 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
目前导致天然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则是天然林采伐。一是迫于生计的需要,当地人民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毁林开荒,将林地变为农地,进而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原先制定的木材采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造成天然林大面积被采伐;三是天然林中珍贵木材被当地人民和企业非法采伐。为此,要完善禁止天然林采伐的政策体系,制定合理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从而实现天然林的有效保护。
4.3 重视天然林资源监测工作
天然林可持续经营不仅需要高度重视天然林保护工作,还要对天然林质量加以重视。一方面,要对天然林面积、采育进行实施监督管理,以防止出现监督管控环节的缺失。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天然林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天然林可持续经营评估体系,高度关注天然林中大面积衰退、树冠层变稀、森林生长等多方面情况。通过建立天然林经营的监督管理体系和可持续经营评估体系,高度重视天然林资源监测工作,以实现天然林的可持续发展。
4.4 建立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技术规范体系
虽然目前老挝政府对森林经营进行规范,但是天然林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立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规范体系的必要性。因此,要积极开展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研究,进而建立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天然林经营中不仅需要关注天然林采伐的伐区设计、采伐方式、采伐强度等,还要关注天然林的抚育、更新技术。此外,还要注意天然林的异质性,对不同区域、不同林分情况等天然林进行分类经营,制定既满足天然林经营一般性的技术规范,又为天然林经营特殊性提供指导。
4.5 借鉴国外先进的天然林可持续经营经验
目前,老挝政府关于天然林可持续经营仍面临诸多不足,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天然林经营理念和经验。如中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保护、采伐限额制度[18]等措施及相应的评估方法[19],对老挝的天然林保护工作有借鉴意义。此外,中国在天然林保护中采取的天然林动态干扰理论与保育技术、退化天然林的生态恢复技术、天然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技术[20]等天然林保护修复技术,为老挝进一步实现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技术参考。中国等国家的天然林经营理念和经验为老挝天然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验是老挝实现天然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