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市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研究*
2022-03-28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1],壮族人口近1 600万。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其主要的聚居地是南方。壮族人使用的语言是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的聚居地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也与汉、苗、侗、瑶、仫佬、毛南等民族居住在一起。百色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地,是骆越文化和云贵高原文化的结合部,是壮族的文化轴心地带。目前我国研究者已对许多民族进行了皮褶厚度的测量和分析,虽然在壮族上的研究较多,但对广西百色地区壮族皮褶的研究不足[2-6]。课题组于2019年对百色市壮族人进行皮褶厚度的测量,探讨广西百色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的特点,丰富壮族的体质资料,为壮族人群的医疗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组遵循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对百色市壮族成人435例(男191例,女244例)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要求被测试者身体健康,无残疾,无代谢性、分泌性疾病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
1.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参照席焕久的《人体测量方法》[7],测量工具使用皮脂厚度计(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精确到0.5 mm)。为减少误差,项目测量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测量所得数据依照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组,分别得到20岁~、30岁~、40岁~、50岁~、>60岁5个年龄组。测量受试者4个部位的皮褶厚度。①肱二头肌皮褶(biceps skinfold,BS):取肩峰点与桡骨连线中点水平处的二头肌肌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②肱三头肌皮褶(triceps skinfold,TS):取上臂肩峰点与尺骨鹰嘴连线的中点,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③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s,SBS):取肩胛下角下端,皮褶方向向下偏内45°角;④髂前上棘皮褶(anterior superior spine,ASS):取髂前上棘上方,皮褶方向向下偏内45°角。从皮褶厚度推算身体密度采用长岭晋吉回归方程:男性身体密度=1.0913-0.00116X,女性身体密度=1.0897-0.00133X[X 为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mm)],计算体脂率使用Brozek改良公式[8]:体脂率(%)=(4.570/身体密度-4.142)×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秩和检验比较壮族皮褶厚度性别间以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将数据与同语系或居住相近地区的族群相比较,本研究将壮族成人的3项皮褶厚度数据与独龙族、仫佬族、黎族、布依族等12个族群的皮褶厚壮族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比较。
2 结果
2.1壮族成人皮褶厚度和体脂率 表1显示,在壮族成年男性的4项皮褶厚度指标中,BS中位数最低,为4.20 mm;SBS最高,为10.50 mm。SBS和ASS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无统计学意义。体脂率中位数在>60岁年龄组最高,30岁~年龄组最低,分别为13.20%和12.50%。体脂率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显示,在壮族成年女性的4项皮褶厚度指标中,BS中位数最低,为7.00 mm;SBS中位数最高,为12.50 mm。TS、SBS、BS、ASS 4项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脂率中位数在40岁~年龄组最高,为17.65%。体脂率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壮族男性4项皮褶厚度测量结果 单位:mm
表2 壮族女性4项皮褶厚度测量结果 单位:mm
2.2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 图1显示,壮族男性的SBS、BS、ASS均呈拱形走势,SBS在4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ASS在5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BS在4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只有TS在20岁~年龄组最高,之后呈波浪形走势。图2显示,壮族女性各项皮褶厚度指标均呈拱形走势,TS、ASS、SBS、ASS达到高峰的年龄组分别为50岁~、40岁~、40岁~、40岁~。
图1 壮族男性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曲线
图2 壮族女性皮褶厚度的年龄变化曲线
2.3壮族成人皮褶厚度的性别间比较 壮族成人4项皮褶厚度性别间比较见表3。TS和BS在全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壮族成人TS和BS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SBS仅在>60岁年龄组中性别间存在差异,该组皮褶厚度女性大于男性。ASS除40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组均存在性别间差异,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
表3 壮族皮褶厚度性别间比较
2.4壮族皮褶厚度与我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本文选取了分布于广西及邻近省区12个族群的皮褶厚度以确定壮族与其他族群的相似程度。选取的族群有布依族、白马人、云南蒙古族、云南傣族、黔东南侗族、黔南水族、黎族、仫佬族、独龙族、佤族、莽人、克木人。壮族与我国12个族群3项皮褶厚度对比见表4。
图3显示,13个族群可分为两个组:云南怒族、佤族、独龙族等11个族群为第一组,云南蒙古族、黔东南侗族为第二组。壮族男性皮褶厚度的特征与黎族、白马人较为接近,与黔东南侗族距离较远。
图4显示,13个族群可分为三个组:独龙族、仫佬族、布依族等10个族群为第一组,莽人为第二组,白马人、云南蒙古族、黔东南侗族为第三组。壮族女性皮褶厚度的特征与布依族、仫佬族较为接近,与黔东南侗族距离较远。
表4 壮族与其他族群的皮褶厚度比较 单位:mm
图3 男性聚类图
图4 女性聚类图
3 讨论
3.1壮族成人皮褶厚度和体脂率 人体脂肪约2/3储存于皮下,皮褶厚度是反映身体营养状况的一种标志。使用皮褶厚度计测量皮下脂肪可以估计身体脂肪,通过计算评估肌肉储备,进而判断个体的胖瘦,推算全身的脂肪含量和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17]。BS、TS主要反映四肢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SBS、ASS主要反映躯干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18]。可以看出在壮族中,男性和女性BS、TS均小于SBS、ASS,族群之间特点相似。说明在皮下脂肪的发育方面壮族躯干脂肪发育要优于四肢脂肪发育。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 评价肥胖的标准[19],以体脂百分比判断超重、肥胖的标准:男性体脂率在 20%~25%为超重,≥25%为肥胖; 女性体脂率在25%~30%为超重,≥30%为肥胖。壮族成人男女性各年龄组均处于正常范围,甚至部分偏低,这可能与壮族传统食物的营养构成和当地农作物单一、土壤环境较差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关。
3.2壮族成年人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很多身体指标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皮褶厚度也不例外。壮族成人皮褶厚度与年龄大部分呈现拱形的走势,大部分皮褶厚度在40岁~年龄组时达到最大值,在40岁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皮褶厚度会增加,而4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皮褶厚度会减少。由此可见中年后躯干和四肢都会发生脂肪蓄积,同时这也与激素分泌和生活习惯等有关,而老年后身体机能开始衰退,相应的各部位皮褶厚度也就逐渐减少。各部位的皮褶厚度发育水平也是协同进行,在20岁~年龄组时增长比较缓慢,30岁~年龄组后变化明显。这可能与青年时期运动量大,从事体力劳动较多而逐渐步入中年后运动量减少有关。
3.3壮族成年人性别间比较 由于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体质差异,将壮族成年人性别之间相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显得尤为明显。可见TS、BS和体脂率在各年龄段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女性数据要高于男性。而ASS除了40岁~年龄组未存在差异外其余年龄段性别之间也存在差异。只有SBS除了60岁以上均不存在性别间差异。这与在女性生理特征和激素调节水平中了解到的信息相匹配。
3.4壮族成年人与其他13个族群的聚类分析情况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群山环绕,四季如春,风景秀美,是西南地区出海出境的大通道。不同族群之间由于地形、生活环境、人文因素等的影响有可能皮褶厚度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为比较不同族群间的皮褶厚度,找出其分布规律,将独龙族、仫佬族、黎族、布依族等13个族群的皮褶厚度与壮族成年人的皮褶厚度进行聚类分析,这些族群都是与壮族生活地区相近或处于同一语系的族群。从图3和图4的聚类图可以看出由于生活的地理位置相近,壮族与其他族群的特点基本相似。
百色市地处广西西南部,西部与云南相接,北部与贵州毗邻,东部与首府南宁相连,南部与越南接壤。境内多民族聚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壮族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组成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广,有更多壮族的体质成分信息需要研究者去了解。百色市周边地势起伏,周围山脉连绵不断,岩成性土壤分布居多。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水量充沛,光照充足,常年平均温度在20 ℃左右。这些地理条件有可能是造就了壮族皮褶特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