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对良性胃穿孔患者胃肠道菌群分布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2022-03-28李鹏飞
李鹏飞
(丰都县中医院肠胃外科,重庆丰都 408200)
胃穿孔是消化道疾病中的一种典型急腹症,主要特征为表现复杂、病情危急[1]。胃穿孔常由消化道溃疡引起,少数则为胃镜检查的创伤,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会提升患者治疗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目前,临床上对于胃穿孔患者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开腹修补术,其优点在于操作空间大、能轻易解决复杂问题等。但开腹修补术对患者身体伤害较大,易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2],对预后造成影响。随着医学技术与水平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修补术在治疗消化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修补术的优点则在于对患者身体创伤小、安全性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有研究表明[4-5],采用开腹修补术或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胃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功能(GBF)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对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对良性胃穿孔患者胃肠道菌群分布与GBF的影响进行探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丰都县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28例良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52±5.43)岁;穿孔部位:胃体小弯9例,胃幽门管13例,胃窦前壁24例,胃窦后壁18例;穿孔直径:5.4 ~6.2 mm,平均直径(5.72±0.26) mm。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52±5.43)岁;穿孔部位:胃体小弯10例,胃幽门管12例,胃窦前壁25例,胃窦后壁17例;穿孔直径:5.3 ~6.1 mm,平均直径(5.68±0.25) m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丰都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疾病治愈好转标准》[6]中良性胃穿孔的诊断标准,出现腹部刺痛、肠鸣音消失或减弱等急腹症症状且经X线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②年满18岁。排除标准:①术前参与过相关试验;②对治疗所需药物过敏;③有手术禁忌证;④其他器官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⑤临床资料不完整;⑥患有胃肠恶性肿瘤。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修补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与全身麻醉操作;在患者上腹部做中央切口,打开腹腔后观察腹腔内感染情况;寻找患者胃穿孔部位,采用间隔全层和浆肌层缝合的方法对患者胃穿孔位置进行缝合,缝合后将大网膜覆盖在穿孔位置并进行固定;用生理盐水对患者腹腔进行清洗,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修补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器官插管与全身麻醉操作;在患者脐部下方做切口,为患者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在切口处置入套管针(直径10 mm)作为观察孔,观察患者腹腔情况,寻找穿孔部位;在患者右腋中线与肋下交叉位置和剑突偏左位置分别置入两个套管针(直径5 mm),将患者腹腔内脓液以及食物残留清除干净;观察患者穿孔边缘,采用4号线在距离穿孔部位约6 mm处进行全层间断纵向缝合,缝合时注意胃管位置;缝合完毕后大网膜覆盖在患者胃穿孔位置并进行固定;清除患者腹腔内渗出液,用手术布擦拭,使用少量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放入引流管,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静脉注射抗生素和制酸药物并给予营养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②胃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分别取患者手术前、术后早晨首次排便作为试验标本,将标本进行稀释后接种于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培养基中,需氧菌、厌氧菌分别在37 ℃条件下培养24 h和48 h,培养结束后进行平板活菌计数。③GBF变化:于术前1 d和术后3 d清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离心(4 ℃,4 000 r/min)10 min后取血浆放置于冰箱(-20 ℃)保存,采用酶学分光广度法测定患者D-乳酸水平,试剂盒采用美国Sigma公司产品;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水平,UV756CRT分光光度计由北京中西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出血、穿孔复发)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3.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 )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鸣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s )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s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肠鸣音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 64 61.37±8.61 8.36±2.26 12.67±6.34 4.86±0.58对照组 64 62.96±9.27 35.37±4.61 31.04±6.27 6.89±1.13 t值 -1.005 42.087 16.481 12.786 P值 0.317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肠道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均有所上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log CFU/g, ±s )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log CFU/g, ±s )
注: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大肠杆菌 葡萄球菌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4 7.38±0.76 8.16±0.42a 4.65±0.53 5.42±0.56a 8.37±0.75 6.94±0.83a 9.31±0.67 6.69±0.61a对照组 64 7.23±0.82 9.37±0.46a 4.72±0.47 6.31±0.66a 8.42±0.86 5.68±0.75a 9.15±0.87 5.34±0.74a t值 1.073 -15.540 -0.975 -8.226 -0.351 9.011 1.166 11.262 P值 0.285 0.000 0.431 0.000 0.727 0.000 0.246 0.000
2.3 两组患者GBF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G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BF中D-乳酸和DAO水平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观察组患者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GBF指标变化比较( ±s )
表3 两组患者GBF指标变化比较( ±s )
注: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DAO:二胺氧化酶。
组别 例数 D-乳酸(mg/L) DAO(IU/mL)手术前1 d 手术后3 d 手术前1 d 手术后3 d观察组 64 2.96±0.54 3.61±0.69a 1.60±0.28 2.49±0.24a对照组 64 2.93±0.69 4.13±0.72a 1.63±0.24 3.01±0.28a t值 0.274 -4.171 -0.651 -11.280 P值 0.785 0.000 0.516 0.000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穿孔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胃穿孔属急诊类疾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不及时诊治会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胃穿孔常表现为胃壁穿孔,患者消化食物会感到严重的腹痛[7],为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以往多对患者采用开腹修补术。由于开腹修补术对患者伤害大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减少对患者的身体损伤,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因此本研究对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对良性胃穿孔患者胃肠道菌群分布与GBF的影响进行探究。
胃肠道菌群与人体营养代谢、抵御病原体等功能密切相关[8]。手术影响患者肠道结构、形态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影响肠道益生菌与致病菌的数量[9]。肠道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在胃肠道菌群失调时,益生菌生活会受到抑制导致数量减少;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在胃肠道菌群失调时致病菌被激活,数量不断增加,对患者各项身体功能不利,影响患者恢复[10-11],因此应选择对患者胃肠道菌群影响小的手术方式,保证患者预后效果。另外,在进行手术时,患者GBF也会受到影响,正常情况下,D-乳酸难被吸收,但当肠道有损伤时D-乳酸会通过损伤黏膜流入血液进而升高血浆中D-乳酸的浓度[12];DAO在肠黏膜上层含量高,当肠黏膜受损时血液中会流入DAO导致DAO浓度增加[13],因此D-乳酸与DAO可作为反映肠黏膜损伤程度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均有所上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有下降,但观察组大肠杆菌与葡萄球菌数量少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GBF中D-乳酸和DAO水平均有一定程度上升,但观察组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行腹腔镜微创修补术后患者胃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数量下降少、致病菌增加少且对GBF的影响较开腹修补术小,患者术后影响小,有利于恢复。此外,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肠鸣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腹腔镜修补术手术情况较开腹修补术更好而且对患者胃肠道菌群与GBF的影响更小,可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好,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腹腔镜微创修补术较开腹修补术对良性胃穿孔患者胃肠道菌群中致病菌、益生菌的分布与GBF的影响更小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