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升华

2022-03-28杨澜吴卫卫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抗疫精神

杨澜 吴卫卫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风险挑战,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风暴席卷全球,疫情大考也考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相比其他西方国家,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具体实践中涌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战疫”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和不竭之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抗疫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

中图分类号:D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85-04

中国在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中涌现出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战疫”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和不竭之源,助力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扎根于红色土地孕育出的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其实质是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有抗疫精神的弘扬,促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和升华,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并且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与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全面彰显出勠力同心、奋勇前进的大国使命与担当。特别是抗疫精神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的磅礴伟力,是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遵循。

一、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特质

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质是在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较量中彰显的“生命至上”“人民第一”的价值理念。实践证明,中国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时代大考”中递交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为世界各国与新冠肺炎疫情较量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伟大抗疫精神不仅是当前“90后”“00后”的生动写照,更是“50后”“60后”的前仆后继,是“中华民族一条心,举国上下齐抗疫”的精神延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伟大抗疫精神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2],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导抗疫的根本立场,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概念在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多次被提出,马克思在从事《莱茵报》编辑工作一职时,着重强调报刊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3]。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底色,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为价值遵循,引导着中华民族历经“两个大局”考验,始终不忘使命在肩,初心在前。加之伟大抗疫精神离不开人民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元素,凸显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伟大事业鲜明的政治立场,并且跨越了时代,描绘了全新的发展愿景。

人民群众能推动历史发展,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切实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性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对任何一个国家和人民都是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走群众路线,尊重生命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以昂扬向上的斗志、奋发向上的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 以科学为基础的防控措施

事实证明,科学决策和制定适时应对策略是重大危机转危为安的根本路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体现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无论是它的传播路径还是治疗方案都必须合乎规律性。中国医生用科学严谨的医治方案,在凶猛的疫情和未知的病毒面前,勇于踏出第一步,保卫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护与病魔抗争的人民。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阶段,由于没有疫苗,党和政府当机立断,牢牢守住社区第一线,切断疫情蔓延的渠道。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采取行动,在“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下,新冠肺炎防疫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措施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及时纠正与完善。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阻击战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研攻关也在同步进行着。一方面,我国积极开展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研究;另一方面,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的疫苗也在研发试验,中国第一时间与世界分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积极开展抗疫全球对外合作,以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与病毒抗争,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严防死守,有效遏制了新冠肺炎病毒的持续蔓延。

(三) 以“命运与共”为理念的时代维度

面对疫情,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4]”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无疑是一部与病魔和灾难抗争的角逐史,黑死病、疟疾、天花等都曾令人类束手无策,无数生命倒在与病魔抗争的脚下,但是人类的潜力是无穷的,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疫苗筑起一道道“防火墙”,将人类保护在安全的屏障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向全世界人民昭示着,病毒无国界之分,疫情无种族之分。

中国人民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携手共进,众志成城,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全国人民手足相牵,心手相连,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信心同负隅顽抗的病毒抗争到底。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抗争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坚守在一线的共产党员,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值守在一线的人民警察,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楷模。还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在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地付出,甚至大家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們有个闪亮的称号——“中国人民”。

面对疫情,世界人民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5]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面对来源不明的新冠肺炎病毒,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遏制疫情蔓延的迅猛势头,并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号召“全国上下一盘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阶段。就在局势不断好转、疫情防控不断明朗时,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让疫情防控持续进行,确保经济发展不落下。由此国家开始复工复产,人们的生活秩序得到恢复,中国抗击疫情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增强了世界各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为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典范,意蕴丰富,意味深远,彰显坚定的价值立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 价值立场:坚守“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过程承载着民族诞生、发展,最终缔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和捍卫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和赓续了悠久的中国历史文明、灿烂的中華文化,造就了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一体”意味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

(二)价值取向:秉持“搞好团结关键是争取人心”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需要真抓实干,真正为人民排忧解难,造福一方人民;真真切切地让人民感受到国家惠民的福祉、党为民服务的情怀,以及来自政府的关怀。无论是生活条件更加便利还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路上,各族人民携手共进,稳步向前。

(三)价值追求:实现“让各族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 的朴素愿望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肩负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光辉岁月,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建党时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现在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无数次从失败中奋起,从困境中走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现代化新道路。历史见证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见证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就,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团结奋斗。“让各族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先驱者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崇高理想。

三、抗疫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升华

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现出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命运与共”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练,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与升华。在目标一致性上,伟大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最强音”,响应时代号角的召唤,其包含的“命运与共、多元一体”与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相契合。在文化认同上,两者都体现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包容性,共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抗疫精神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强调在全社会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导向。

(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目标一致性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对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蓬勃发展。

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基于对祖国和人民的强大心理认同,是维护民族统一和民族进步的桥梁纽带。另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时代精神之一,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境界,打造了榜样的支柱力量。由此出发,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表征,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团结统一,并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抒发了人们对民族情感的价值情怀。

(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文化认同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智慧结晶。不同的民族文化源于不同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和社会实践,这种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会随着群体的心理认同改变而改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归属感一旦被触发,受客观存在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迸发出强劲有力的能量,这种能量足以支撑整个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敌人。概而言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整个民族团结精神置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同体特质,加之两者具有时代的共通性,共同彰显着新时代国家的责任担当。

(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路径导向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力量,涵盖物质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法制基础。为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抓好,不断推动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要建构民族团结桥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扬“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充分展现我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浓郁的民族情结。我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实践证明,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强大精神动力,其包含的组织动员能力、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坚定的贯彻执行能力,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征程的价值意蕴,深入阐释了民族团结、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09(02).

[2] 坚持人民至上 决胜全面小康[N]. 人民日报,2020-05-23(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49.

[5] 习近平.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2-24(02).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全球疫情防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QW202009);2021年辽宁省党建课题“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研究”;2021年大连海洋大学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制与实践逻辑研究”。

作者简介:杨澜(1996—),女,硕士在读,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吴卫卫(1981—), 女,博士在读,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改革的实践
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路径研究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发现”中华民族:从文明帝国到主权国家
论四个全面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